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总裁张漪:完善银行间市场建设的思考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总裁张漪:完善银行间市场建设的思考
来源: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以下简称“交易中心”)是外滩金融峰会组委会创始成员之一。交易中心是我国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坚持“多种技术手段、多种交易方式,满足不同层次市场需求”的业务方针,以建设“全球人民币及相关产品交易主平台和定价中心”为目标,为银行间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等现货及衍生产品提供发行、交易、交易后处理、信息、基准和培训服务,承担市场交易的日常监测、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和全国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秘书处工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与传导提供支持和服务,受权发布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人民币参考汇率等。
在峰会召开前夕,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总裁张漪接受CF40研究部独家专访,就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外汇市场加速建设、科技创新赋能金融业等一系列问题分享见解。
近年来,人民币作为交易货币的地位大幅提升,人民币在全球外汇交易中的份额显著提高,但总体份额依然较小。在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在全球外汇交易中的份额,优化完善人民币外汇交易工具结构方面,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未来要随着人民币可兑换和国际化程度提高,进一步完善外汇市场建设。”张漪表示。对此问题,她给出三方面思考:一是进一步发展衍生品交易,完善价格发现和汇率避险作用;二是扩大对外开放;三是加强科技赋能,创新交易机制。
张漪在采访中分析表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主要交易所的监管制度和业务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一是平台跨国化,二是产品综合化,三是技术系统的整合,四是场外市场的透明化。对标世界领先的交易场所,未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需继续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共同推进银行间市场开放交易生态和基础设施合作互通,为中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开放、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助力“双循环”格局的形成贡献更大力量。
以下为专访全文——
Q1:今年9月,根据英国智库Z/Yen集团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上海首次跻身国际金融中心前三,排名仅次于纽约和伦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您认为其核心优势或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交易中心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站在新的起点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如何再出发?
上海具有较为完备的金融要素市场。人民币金融资产种类齐全、交易活跃,在配置资源和辐射服务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
上海具有运行高效、安全可靠的金融基础设施,既包括各个交易场所提供的交易平台及相关的中后台系统等“硬件”,也包括规则和制度等“软件”。
上海坚持以人民币金融资产为基础的金融中心定位,发挥人民币资产发行和交易中心的独特优势,创新丰富人民币金融产品,满足全球各类投资者的的投融资需求。
交易中心积极配合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建设“全球人民币及相关产品交易主平台和定价中心”,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一是高质量发展银行间市场。这些年,我们努力扩大市场参与者类型和数量、拓展市场广度和深度,对上海建成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形成有力支撑。2019年,上海金融市场成交1934.3万亿元,其中银行间市场贡献了四分之三(1454万亿元,75.2%)。银行间市场产品体系已涵盖利率、汇率、信用三大类近30个现货及衍生产品,服务于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多家各类型机构投资者,日均交易规模超过6万亿元。
二是以持续的产品、服务和交易机制创新,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我们先后发展人民币与10多个货币的直接交易,推出X系列、C系列等标准化交易机制,开展衍生品冲销等新型交易后服务,引进消化和自主开发新一代本外币市场交易系统,布局外汇主经纪和程序化交易业务等新业态,持续推进境内外币货币市场建设,牵手行业上下游,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交易中心持续建设银行间市场金融生态圈,增强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活力。
三是加速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目前,银行间市场已形成全口径、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截至9月末,参与银行间外汇和本币市场的境外机构分别达到113家和3360家(只),占各自市场投资者总数的10%和16%。同时,交易中心积极拓展和延伸海外服务,开展与国际同行的信息交流与业务合作,多渠道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辐射力。
四是持续推进金融标准建设。银行间市场在组织形式、信息技术、基准价格、交易规则等方面形成或制定了多项行业领先或国际领先的标准。《银行间市场业务数据交换协议》(IMIX)等金融行业标准得到全面应用,基于IMIX开发的两项报文由ISO 20022 RA正式注册和发布。银行间市场基准体系持续完善,除了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等基准代表,我们还推动建设了境内美元利率基准体系,发布了CFETS-BOC交易型债券指数,进一步为金融机构提供定价参考和业绩比较基准。这些“上海价格”提升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今年是上海实现“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这一国家战略目标的收官之年。我们承受着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确定性等不利因素,也面临着“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机遇。
我们需要“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科技领域开放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将再上新台阶——
一是继续服务于金融改革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大局。充分挖掘境内各类金融机构的潜力,释放内需,丰富市场主体,夯实市场基础。
二是继续推进金融市场开放。创新完善产品和交易机制供给,提升对外服务能力,吸引更多境外资金投资于人民币市场。
三是以人民币资产为基础,突出优势,错位竞争,加快人民币资产定价中心建设。
四是练好内功,着力优化市场基础制度,包括信息披露、评级、市场规则的统一;衍生品市场的投资者教育和监管协调;探索金融基础设施治理机制,适应改革发展新要求;推进境内外金融基础设施的互通合作,支持上海金融基础设施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业务和治理。
Q2: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明显提速,吸引外资连续增持中国债券。下一步,债市开放还有哪些基础设施和配套制度需要完善?交易中心在其中如何更好发挥作用?
一是各项配套制度不断完善。推出债券通渠道资金汇兑和外汇风险管理相关措施,简化境外机构入市流程,提升配套制度的国际兼容性与接受度。
二是交易安排不断优化。推出直投模式下的直接交易服务(CIBM Direct RFQ),完善债券通交易机制,上线交易分仓、一揽子交易、指示性报价等功能,便利境外投资者交易结算。
三是境外机构多样化交易需求得到满足。延长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买卖交易时段至20:00,覆盖了更多时区的交易需求,提供特殊结算周期交易服务,不断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更加高效、更高质量的市场服务。
在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相关工作推进过程中,我们也收到了部分境外投资者反馈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目前大多数境外机构还不能参与债券回购业务,融资渠道较为有限。
二是境内信用、利率衍生品有待进一步发展,境外机构难以有效利用衍生产品管理和规避风险。
三是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具体安排尚未明确,不利于境外投资者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基础设施的连接,买卖两个市场交易流通的债券。
四是2018年11月7日起境外机构投资境内债券取得的利息收入暂免征收三年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但之后的税收政策如何仍存在不确定性。
下一步,交易中心将继续在人民银行指导下,不断完善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机制,适时开放债券回购等更多交易品种,大力发展利率和信用衍生品业务,推进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合作的落地,与境内外相关市场基础设施加强合作,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更为便捷和高效的服务。
Q3:从2007年的0.5%到2019年的4.3%,人民币在全球外汇交易中的份额显著提高,人民币作为交易货币的地位也大幅提升,但总体份额依然较小。在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在全球外汇交易中的份额,优化完善人民币外汇交易工具结构方面,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一是进一步发展衍生品交易,完善价格发现和汇率避险作用。目前,汇率衍生品产品序列基本完善,成交规模占比与国际市场基本一致,衍生品价格能较好地反映市场波动和情绪,但仍然存在市场参与主体类型单一、企业缺乏汇率风险中性意识等问题。
我们建议:首先,进一步丰富市场主体,探索在坚持实需原则的前提下放宽实需的范围,如引导券商基金等证券投资项下需求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加强各监管机构之间协调,统一简化衍生品资质入市标准。
其次,宣传引导财务中性理念。企业的外汇管理应当坚持服务于主业,运用外汇市场工具开展套期保值,减少押注单边升贬值的行为;同时,应加强政策协调,完善财务会计、税收、企业激励管理等配套政策,降低企业开展衍生品套期保值交易的成本。
二是扩大对外开放。近年来,银行间外汇市场对外开放度持续提升,截至今年9月底人民币外汇市场境外会员数已超过110家,遍及全球六大洲40余个国家和地区;人民币购售业务范围从初期的经常项目扩展到“债券通”、“沪深港通”等证券投资项目,境外银行的市场参与度不断提升。交易中心将持续创新交易机制,推广主经纪应用范围,完善境外机构汇兑解决方案,同时主动、务实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互联互通机制,为境内外市场成员带来实在的红利。
三是加强科技赋能,创新交易机制。交易中心高度关注金融科技发展对市场业态的影响。2018年以来,依托新一代外汇交易平台先后推出询价点击成交、询价协商等机制,落地主经纪业务模式,大幅提高交易效率,满足不同市场主体的需求;同时深化交易服务创新,推出即时通讯工具(iDeal),完善信息服务,提升用户体验。未来,交易中心将继续推进金融科技的研究应用,满足市场参与者交易全流程管理需求,完善外汇市场生态圈建设。
Q4:说到加强科技赋能,我们相信未来的金融业一定会与科技紧密结合。交易中心于2018年底成立了金融科技实验室,目前孵化出的成果主要有哪些?在金融科技应用方面有哪些经验和不足?
目前,实验室已成功孵化了十余个项目,孵化周期3-6个月,成果覆盖策略交易、估值建模、行情发布、实时监测、信息服务、交易后服务等多个领域。
实验室孵化的“复杂条件约束下全新撮合引擎原型”的交易全流程性能已取得10倍以上提升;与工行、中行等市场成员合作研发的程序化回测平台与仿真交易平台大幅提升了程序化交易基础设施服务的能力;实时流处理、FPGA硬件加速等技术在实时监测、行情发布等场景下的落地验证已实现了监测指标毫秒级响应、行情发布微秒级协议转换;通过创新大赛孵化出的中信证券旗舰店,已成功上线,银行间终端开放生态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些成果的取得源于我们对创新制度和流程设计、创新文化培育的重视。我们依据创新项目的不同特点,定制了创新孵化和创新研究项目流程,建立绿色通道,设立资源池,优化审批流程,缩短项目孵化周期,同时建立有效的准入准出与风险防范机制,加强新技术金融应用评估。
我们举办了第一届银行间市场金融科技创新大赛,吸引了来自50多家政产学研机构400余位金融科技专业人士参与,共提交65个参赛原型项目,已有多项获奖作品完成孵化并应用于生产。我们重视协同创新的生态圈建设,与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等银行间市场成员建立了长效协同创新机制;与境内外头部金融科技公司开展共研共建,做好科技选型与融合应用,推动银行间市场垂直领域创新生态的形成。
未来,我们将加大关键基础技术的研发力度,持续提升交易基础设施的算法、算力,加强金融网络安全的顶层设计,推进分布式架构等金融科技技术在业务连续性等应用场景的落地转化;同时,进一步强化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切实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Q5:外汇交易中心是我国最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之一,因此,在科技创新与风险之间取得平衡尤为重要。在这方面,外汇交易中心都做了哪些工作?前述金融科技实验室是否也有一部分“沙盒”的职能?
一方面,我们为市场成员提供了策略算法挖掘、历史数据回测检验、仿真交易策略调优等一系列服务,在实战中提升市场成员交易策略研发能力的同时也保证了策略上线前的充分打磨验证。
另一方面,在项目孵化过程中,交易中心逐步优化程序化交易监测技术与指标体系建设,为银行间市场后续程序化交易的安全稳定发展打下基础。
Q6:对标世界领先的交易场所,交易中心还存在哪些差距?未来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
一是平台跨国化。许多交易平台通过建立联盟、相互参股、系统互联、设置国外终端以及产品挂牌等方式将业务发展国际化。
二是产品综合化。交易所积极拓展上下游产业链,包括衍生品业务、数据和信息服务、技术系统输出和清算存管业务等。
三是技术系统的整合。由于产品创新和服务驱动,技术系统的整合和性能提升非常必要,高效的交易执行管理、多资产交易平台、场外市场电子化、稳健的交易前和交易后成本分析,是交易系统发展完善的重要方向。
四是场外市场的透明化。金融危机后,交易所顺应监管机构要求,进行场外市场有组织交易形态、集中清算以及交易报告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这些方面,有的是与交易中心自成立之初就坚持的业务模式不谋而合,有的是交易中心在努力耕耘的方向,也有的是受制于各种原因暂时未能达到但仍在攻坚路上的。
国内,金融基础设施的发展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上半年,人民银行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统筹监管金融基础设施工作方案》,为金融基础设施规范发展进行了制度设计,开启了金融基础设施适度竞争、统筹监管的格局,银行间与交易所市场互联互通也已经迈出实质一步。未来,交易中心将继续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共同推进银行间市场开放交易生态和基础设施合作互通,为中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开放、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助力“双循环”格局的形成贡献更大力量。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