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是如何理解金融支持双循环发展的?
高层是如何理解金融支持双循环发展的?
来源:看懂经济
2020年11月28日,由中国金融学会主办的“2020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年会的主题是“金融支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周小川、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曹宇、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阎庆民、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郑薇发表主旨演讲。
李凤文 北京看懂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银保监会副主席曹宇的讲话内容丰富,涵盖范围广泛,对银保监会监管工作进行了重点总结。近年来,银保监会不断完善监管规章制度,补齐监管制度短板,对规范银行保险机构、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等业务经营起到了很好的制约作用,维护了金融市场秩序。
同时银保监会及其分支机构进一步加大对被监管机构违法违规的监督检查和处罚力度,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对责任人严厉问责,并进行公开通报,发挥了监管处罚的震慑作用,彰显了监管权威。着重强化银行保险等机构的公司治理,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规范股东行为,充分发挥“三会一层”作用,督促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总体来看,被监管机构的经营管理进一步规范,金融风险防范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影子银行业务大幅压缩,P2P全部清零。
在强化对金融机构监管的同时,银保监会还注重加强引导,指导各相关金融机构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搞好市场定位,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一定程度上纠正了金融资金“脱实向虚”问题。特别是在今年疫情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影响的情况下,及时下发文件,调整监管政策,要求银行保险机构要与企业同甘共苦,共渡难关,全力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同时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为实体经济让利的要求,合理引导银行机构在坚持商业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为实体经济让利,降低融资成本。强化监管引领,对涉企违规乱收费,抬高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问题进行严厉处罚,有效降低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切实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对严重违规、社会影响较大的侵权案件,及时进行立项查处,保障广大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维护金融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当然,目前一些领域的金融风险仍然存在,个别机构、个别地区风险还比较突出,仍需不断创新监管手段、创新监管方式,完善监管法规和制度,同时加强与其他金融监管部门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努力强化监管,切实防控好金融风险,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相信,新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银保监会的各项监管工作必将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李庚南 财经专栏作家/浙江钱塘江金融研修院特邀研究员
站在“十四五”和二O三五年发展远景的高度,监管“三掌门”同时发文,共话未来之监管,彰显了共同的监管理念,——审慎与包容,向我们勾勒出了未来监管的新取向与新格局。
易纲行长的发文(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提出了理想的中央银行制度构想,其关键词就是“独立性”,即从强化中央银行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出发,努力增强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防止财政赤字货币化。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稳定货币的目标,强调保持正常货币政策取向。但是,这种理想的设计或难免受到内外部经济金融环境不确定性的挑战,特别是国际上非理性量化宽松的影响。此外,在健全利率机制方面,如何破除贷款利率隐形下限,或面临太多矛盾。特别是在引导利率下行与金融服务小微、民营企业商业可持续方面,或面临诸多现实的挑战。
郭树清的发文(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深刻揭示了我国当前金融风险的主要特征,从房地产与金融业深度关联的角度强调了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的重要性,直言房地产是现阶段金融风险最大“灰犀牛”。
同时,表示了对金融创新的高度关注,强调要坚持包容审慎原则,厘清创新的边界,并特别指出,要对金融科技巨头采取特殊的创新监管办法。但何谓特殊的创新监管办法?或让市场猜疑。针对金融科技的属性和边界的模糊性,以及风险的跨地域、快速传导性,对金融科技要在包容与审慎之间进行平衡,最直接有效的路径就是构建适合中国特色的“监管沙盒”,既给予金融科技创新探索的“试错”空间,又坚守防风险、反垄断及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基本内核。
易会满的发文(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核心是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增强直接融资包容性。这意味着股票发行注册制将进一步提速,债券市场、私募股权投资也将出现新的发展机遇。短期将提振市场信心。
马超 金融科技专家,阿里云MVP
个人比较关注刘桂平副行长有关双循环的论述。
今年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从国家整体的角度来看,这体现了亚太地区国家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共同意愿。更重要是,作为“史上最大自贸协定”,将使得亚太地区的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不可忽视的重要一极。
而金融如何做好相应服务能够为RECP及双循环体系添砖加瓦就成为一个我国政策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力点。
正如刘行长所言引进更多国内外优质金融资源参与国内大循环。通过金融开放,可以将内外循环有机结合,真正为新形势下的循环体系建立做好准备。
金天 北京看懂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银保监会副主席曹宇的讲话值得关注。
第一,近期监管环境较为敏感,一些迹象显示,对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合作中若干问题的监管覆盖面有所延展,从单一结点到全流程,从单一业务到全产品、全渠道,特别是除信贷产品(资产端)外,之前较少关注的在金融科技公司平台上发售区域性银行存款、财富管理产品、保险产品的问题(资金端)也已提上日程,而曹宇的讲话进一步确认严监管、强监管方向;
第二,曹宇谈及银行保险监管过程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结合近期对互联网平台模式的监管,可以看到“大数据杀熟”等前期行业惯例及相应的用户隐私数据保护问题、巨头垄断造成新的数据孤岛和市场不公平竞争等问题也正在得到政府和监管层的更多重视,涉及主体机构应给予密切关注。
王昭彧 监管科技数据治理专家
金融科技与监管科技、合规科技的发展,不应脱离服务实体经济,助力高质量发展这一大局。
应该承认的是,在推动普惠金融覆盖广度与深度方面,大型科技公司确实推动了诸多金融创新,也缓解了小微融资难贵与个人信用白户金融服务难题,但这一模式所带来的数据垄断、个人隐私保护、过度负债、监管套利等问题,也必须重视。
要想实现数字金融的高质量发展,则针对大数据与金融交织下金融科技、监管科技的政策、规则、技术、商业服务模式等都需重要创新。时代呼唤适应数字经济的新方法、新模式,金融数据标准化与主动数据治理,是一条可行之道!
王鹏 中国人民大学助理教授
今年金融学会议题非常多,但是核心主要是传递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促进金融数字化转型,这种转型不仅仅是说技术上的转型,更多的是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更宏观的符合发展的转型。另一维度更多是求稳,防范化系统性风险,我认为基本上是勾勒出未来中国金融监管的方向,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有了创新才有了监管,因此我们对于新技术新发展要存有一定的包容程度。
我认为未来包括十四五期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我们对于金融的定位还是这种两相性。一方面要防范风险,另一方面要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在这两大核心功能定位指导之下,我们对于金融发展的态度还是要鼓励创新,促进金融的数字化转型。当然,在转型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风险,我们也要及时的防患于未然。以上,是我认为本次金融年会传递出的一些重要内容。当然,同时还有很多其它议题,包括通胀的议题、金融改革的议题,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栏目。
周延聪 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CIIA
由中国金融学会主办的“2020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在北京召开,讨论的都是高大上的话题,我比较关注周小川关于通货膨胀的论题,通货膨胀并不是坏东西,适当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不过我国总是会有局部的乱象,提高对重点行业的监督,别让好事都变了味道!堵住钻空子的投机分子是重点!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