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资管视角下的信托转型未来方向
大资管视角下的信托转型未来方向
来源 :用益研究
“非标资产紧缺”将持续
近日,信托理财产品尤其是非标类的产品遭到“哄抢”。去年银保监会出台的《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对集合信托投向非标资产进行了50%的比例限制,信托公司早已开始参照执行,非标融资类信托规模不断压降,后续“非标资产紧缺”的现象将持续。
业内观点:
1、这种供不应求的现象估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因为非标类资产的规模受到严格限制,信托公司在标品产品尚未形成规模效应的情况下,只能不断压缩非标。
2、集合信托产品的收益下行压力依旧存在。主要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大部分企业无法承受融资成本变高;二是信用市场风险加大的背景下,信托公司偏向选择高信用等级的交易对手,导致信托公司间的竞争日渐激烈,优质交易对手的融资成本也在下降。
3、今年企业的经营绩效压力依然较大,加之部分企业高杠杆运行,信用风险压力仍较大,导致优质资产规模进一步缩减。同时信托公司仍在主动压降融资类信托规模,造成了优质非标产品供不应求。
4、由于标准化信托产品会配置股票、债券之类的投资品种,且为浮动收益率产品,从投资者目前“哄抢”非标产品的情况来看,他们对标品信托的接受度仍较低,信托业的投资者教育道阻且长,信托公司在标品业务中建立核心竞争力也是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信托转型挑战:大部分机构将转型为“专而美”
监管层秉持2018年“资管新规”的大方向和原则,统一资管行业的监管体系,在统一的框架下进行公平竞争。2020年监管政策出台较多,尤其是“资金信托征求意见稿”提出了量化的监管指标,这种气氛主要是因为对转型的路径和方向感到比较迷茫,同时对传统业务的依赖较为严重。很多信托公司都意识到传统的业务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但是路径依赖较为严重,在监管倒逼之下才真正启动转型,信托转型的挑战和方向有哪些?
业内观点:
邢成:在信托公司转型的过程中,首先要有一个完整的公司转型的战略,这里涉及到如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第二个切实的困难就是团队,过去的团队是非标融资团队,现在是要淘汰稀释掉还是要培养提升起来?涉及到团队构建上的战略和安排。第三个是运行体系问题,包括结算体系、账户体系、风控体系、决策体系、投研体系,这些都要随之调整和变化,比如做家族信托的业务体系,跟其他信托业务是完全不同的。至于信托转型的方向,除了一些设想中趋势性的比如绿色信托、数字信托等。其次是把传统的信托业务包括房地产信托、政信信托等进行升级,具体的方向比如PPP业务、ABS业务、PE投资等,每个里面都大有文章可做。
殷醒民:信托公司的转型,应当围绕两个“主动”。第一个就是监管部门一直强调的要主动转型,目前信托公司一定程度上是被动的,是为了应对监管压力而进行的转型,根本原因是机构没有看到大方向,被动的机构就是简单侧重于具体的双方交易,对市场的把控能力比较弱。第二个“主动”是主动管理能力,应该从三个方面来提供信托公司对市场的主动把控能力,一是要聚焦宏观经济,宏观经济看起来跟具体业务没太大关系,但其实决定了业务方向;二要研究产业和区域,研究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动能在哪些产业部门,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金融机构只能在不同区域中间找发展机遇和重点;三要落地到信托公司,公司应该抓住这次监管推动转型的机会,真正来一次大的变动,从一个单纯的资金+资产组合起来的机构,转变为对经济产业有主动把控和驾驭能力的机构。
近两年,中国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掀起新一轮外资进入中国的热潮。其中,外资金融机构感受到了哪些变化,如何看待中国市场的投资机会?
1、坚定看好中国市场。这两年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我们感觉到力度非常大,比如放开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开放力度和步伐甚至是超预期的。摩根大通是坚定进入且发展比较快的外资金融机构,公司坚定地看好中国本土市场。
和聚投资:市场切换,从机构抱团到重回实体经济
1月抱团股票的两次调整并不会立刻改变当下的抱团趋势。和聚认为,站和聚在当下的时点上,更需要回到实体经济,重新审视抱团股票的业绩兑现和有可能因业绩持续改善而成为下一阶段主线的其他领域。
沣京资本:节前行情趋于平淡,关注港股龙头配置价值
节前行情趋于平淡,关注港股龙头配置价值。沣京资本认为,资金价格在春节前不会再大幅飙升。流动性边际收紧的隐忧会抑制股市估值的进一步扩张,高估值需要高增长来消化泡沫。春节前,投资者情绪将呈观望状态,在两会之前,市场有望延续震荡格局。
兴证策略:趁海外震荡上车港股,战略成长+周期价值
港股行情将受益于盈利反转驱动的价值回归。兴证策略认为,2月美股市场的逼空博弈和伽马挤压风险仍有余波,但系统性风险不大,中国的流动性“点刹车”春节之前有望结束,2月份是上车时机。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