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發布:上海排名第三、北京排名第七 本文來源:新華财經,作者:鄧侃 21日晚,“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2021)”發布。根據國際金融中心
本文來源:新華财經,作者:鄧侃
21日晚,“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2021)”發布。根據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亞太地區特别是中國的金融中心,保持上升通道,上海、北京、深圳等金融中心發展勢頭明顯,發展韌性不斷增強。上海排名第三、北京排名第七。
據介紹,“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2021)”選擇了45個國際金融中心城市作爲樣本城市。本期評價結果顯示,排名前十位的國際金融中心城市分别是紐約、倫敦、上海、中國香港、新加坡、東京、北京、巴黎、深圳和法蘭克福。
在區域特征方面,亞太地區特别是中國的金融中心,保持上升通道,上海、北京、深圳等金融中心發展勢頭明顯,發展韌性不斷增強。
從金融市場維度來看,倫敦在資本市場保持領先優勢,中國香港在外彙市場優勢突出,北京在銀保市場和要素吸引方面優勢明顯。
指數顯示,北京擁有完備、優質的金融要素資源,總部特征和管理優勢明顯。北京金融資産總量龐大,增量也極其活躍。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格局更加完善,北京證券交易所的正式設立,将深度服務全國的創新型中小企業。
“經過多年不懈努力,上海基本建成了與我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币國際地位相适應的國際金融中心。”《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十四五”規劃》中開篇的一句話,既是對無數建設者們的最高褒獎,也拉開了新時代發展的序幕。與此相印證的是,10月21日發布的最新一期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以下簡稱“指數”)顯示,上海再度蟬聯國際金融中心排名第三位。從榜單發布之初的第8位,到如今“紐倫滬”三足鼎立,上海走過了波瀾壯闊的曆史征程。
自2010年以來,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推出“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構建了以“成長發展”爲“核心”、“金融市場、服務水平、産業支撐”爲“支點”、“綜合環境”爲“圈層環境”的指标體系。
與指數發布伊始上海“孤軍奮戰”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最新一期報告顯示,中國内地已有3個城市進入前十位,滬京深三地以其強勁的經濟增長潛力、穩定的營商環境、豐富的産業與人才儲備等因素,被全球業界普遍看好。
作爲“中國方陣”的排頭兵,上海的表現尤爲出色,在指數核心的“成長發展”指标中,上海一直穩居榜首。随着上海金融市場發展格局日益完善,金融中心核心功能也不斷增強。數據顯示,2020年,上海金融市場成交總額2274.8萬億元,比2015年增長55.5%,當年上海證券交易所首次公開發行(IPO)股票籌資額位居全球第一,上海期貨交易所多個品種交易量位居同類品種全球第一位,銀行間債券市場規模位居全球第二位。
“從國際金融中心發展狀況來看,歐美城市發展趨勢基本穩定,全球經濟增長極逐步向中國等新興經濟體轉移。”指數報告指出,國際金融中心格局呈多極化發展态勢,以上海、北京爲代表的亞洲城市在世界金融體系中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相比金融機構家數、金融市場交易量等“數量型”的“硬實力”指标,金融營商環境、金融法制環境、高端金融人才隊伍等“質量型”的“軟實力”指标無疑更考驗一個城市的積澱和底氣。
可喜的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軟實力”日益獲得國際業界的認可。指數的“産業支撐”指标顯示,金融業與上海城市發展之間構成了暢通的良性循環,金融業強有力地支撐實體經濟發展,以智能制造爲代表的現代産業體系也爲金融業帶來廣闊的市場空間。以金融助力複工複産複市爲例,在滬金融機構衆志成城,銀行實施靈活的信貸政策,券商承銷疫情防控專項債,期貨公司創新設計“口罩期權”,保險公司推出針對靈活就業人員的“疫情防護綜合保險”等等。
此外,今年上海首度在“服務水平”指标中跻身前三,取得新突破,反映出上海已基本形成與人民币國際地位相适應金融服務框架、金融人才梯隊、金融科技生态圈以及金融法律法規體系,一大批誕生在上海的“首家”“首創”在全國乃至全球都形成了示範效應。
“到2025年,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能級顯著提升,服務全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作用進一步凸顯,人民币金融資産配置和風險管理中心地位更加鞏固,全球資源配置功能明顯增強,爲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國際金融中心奠定堅實基礎。”爲了實現這一宏偉目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十四五”規劃》明确将“提升上海金融市場全球定價權和影響力”列爲主要任務之一。
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在2021金融街論壇年會的發布現場
衆所周知,要想提升定價權,首先得有話語權,“說話得管用”。然而,作爲衡量金融業發展态勢的“風向标”和“晴雨表”,目前通行的國際金融中心指數編制方式和指标體系不盡合理。上海商學院副校長賀瑛認爲,一方面是重“存量”輕“增量”,缺乏對于金融中心發展潛力的考量;另一方面這些指數更偏重于對成熟金融中心的考量,由于敏感度使然,當新興金融市場指标出現一定波動時,指數往往“上蹿下跳”,排名波動過于劇烈。還有專家認爲,部分指數的指标體系中,來自金融從業者的主觀評價占比較高,在一定程度上成爲了“情緒指數”,有失客觀。
對此,指數報告建議,上海等城市應努力從全球金融業參與者、跟随者的角色,向領導者的角色轉變,更積極地發出“中國聲音”。同時,各指數研究團隊應客觀、科學、全面評價國際金融中心發展狀況,從未來發展的角度出發,重視數字金融、綠色金融等變革趨勢,助力打造公平的國際市場環境和全球經濟結構,共同促進全球金融穩定長遠發展。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