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範一飛:數字金融發展的四大挑戰和五大舉措
央行範一飛:數字金融發展的四大挑戰和五大舉措
來源:亞太未來金融研究院
10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範一飛出席2020金融街論壇暨成方金融科技論壇并發表主旨演講。他表示,人民銀行堅持發展與監管“兩手抓”,推動金融科技發展規劃落地實施,打造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基本建成金融科技監管框架,推動金融與科技融合協調發。他科學研判了數字金融發展面臨的新挑戰,系統闡述了未來金融科技工作發力點。他指出,要固本強基,發揮數據要素倍增作用;定規立矩,護航智慧金融健康發展;以民爲本,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科技賦能,增強風險防範化解能力;合力攻堅,提升金融科技産業競争力。他強調,要合理運用科技手段加大金融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不斷提升金融服務質效,加快健全具有高度适應性、競争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爲形成以國内大循環爲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貢獻金融力量。
講話全文如下:
尊敬的陳元主席、易綱行長、陳吉甯市長,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下午好!很高興出席金融街論壇年會暨第二屆成方金融科技論壇,與大家共同探讨“金融科技發展與監管”。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創了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在此背景下,金融科技方興未艾,推動金融業态發生深刻變革。人民銀行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聚力“六穩”“六保”,堅持發展與監管“兩手抓”,推動金融科技發展規劃落地實施,構建金融科技監管體系框架,基本建成金融科技“四梁八柱”,我國數字金融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一、金融科技工作取得的新成效
(一)揚規劃之帆,頂層設計日臻成熟。人民銀行出台金融科技發展規劃,建立發展評估指标體系,以6部委10省市應用試點爲示範,引導金融業秉持“守正創新、安全可控、普惠民生、開放共赢”原則,全面激活金融需求、基礎設施、人力資源、資本投資、政策支持等各類要素,推動構建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協調發展的新生态。在規劃指引下,金融機構加速金融科技統籌布局,通過設立子公司、混合所有制、股權期權等手段推進組織架構重塑,把科技元素注入業務全流程,顯著提升金融服務質效。截至目前,已有11家全國性銀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金融業科技“含金量”進一步提升,創新活力得到充分釋放。産業機構通過行業協會、孵化平台、專項合作等方式加強與金融機構跨界合作,推動産學研用協同更緊密、成果轉化更順暢,國家級金融科技測評認證中心、風險監控中心、發展研究中心等紛紛推動籌建,金融科技産業鏈整體競争力不斷增強。地方政府結合當地資源、技術、人才等優勢,通過專項資金、減稅降費、載體建設、配套服務等手段,做強金融科技産業鏈、做大金融科技生态圈。例如,北京市發揮獨一無二的資源禀賦和區位優勢,因地制宜出台“金科十條”,打造金融科技與專業服務創新示範區。
(二)鑄治理之器,監管框架基本建成。人民銀行立足我國金融創新日新月異、風險複雜多變的實際,借鑒巴塞爾協議等國際監管框架,堅持創新與安全并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設計剛柔并濟、富有彈性的創新試錯容錯機制,打造符合我國國情、與國際接軌的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目前已在北京、上海、深圳等9地開展試點,推出60個惠民利企項目,探索出一條既能守住安全底線、又能包容合理創新、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科技監管之路。在風險防範方面,對“機構自治+政府監管”的傳統模式進行升級,引入社會公衆、行業協會等力量參與金融科技治理,運用數字化監管手段強化創新風險的多渠道态勢感知、綜合性分析評估和差異化預警處置,打造機構自治、社會監督、行業自律、政府監管“四位一體”創新風險防線。在創新孵化方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精神,堅持寓監管于服務、以服務促創新的理念,積極打造創新輔導與試錯容錯機制,發揮縮小版真實場景“一端連市場、一端連監管、一端連用戶”的優勢,強化産用對接、政企協同與供需撮合,有助于打磨出滿足人民需求、符合監管要求的優質産品服務,也便于提煉行業最佳實踐經驗,加速出台金融科技監管規則。在信息披露方面,以聲明書、服務協議等爲載體,綜合運用聲明公示、管理登記、用戶明示等方式,多措并舉建立覆蓋創新應用全生命周期的信息主動披露與全程公開機制,提升信息披露的時效性、透明度與可信度,讓金融消費者、社會媒體更好地了解創新應用功能實質與風險隐患。在權益保護方面,建立機構投訴、自律約束與政府監管相結合的綜合監督渠道,督促創新主體全面公開創新應用真實情況,嚴格落實個人隐私與數據保護要求,采取風險撥備資金、保險計劃等補償措施,多管齊下切實維護好金融消費者監督批評權、知情與自主選擇權、信息與财産安全權等合法權益。截至目前,以監管工具爲基礎、以監管規則爲核心、以數字化監管爲手段的金融科技監管框架基本建成。
(三)行普惠之路,爲民利企成效顯著。在利企方面,金融機構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重構傳統信貸業務流程,釋放數據生産要素價值,優化供應鏈資金供給,引導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推動實現小微企業融資服務增量擴面、提質增效。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普惠小微貸款餘額14.6萬億元,同比增長29.6%,較好地實現了金融活水向小微企業精準式滴灌。在爲民方面,金融機構利用數據挖掘、情景感知等手段,推動金融與衣食住行、醫療教育等場景深度耦合,實現主要民生領域金融服務廣覆蓋;發揮機器學習、語音識别、虛拟現實等技術優勢,打造“可交互、有溫度”的智能金融産品,有效滿足人民群衆多元化金融服務需求;借助5G、開放API等技術,構築“多觸點、一體化”的非接觸式金融服務體系,推動支付繳費、投資理财等業務線上化遷移,爲老百姓提供觸手即達的金融服務。截至2019年底,全國銀行業離櫃率近90%,疫情期間社會公衆足不出戶便能辦理金融業務,大部分業務可實現“非接觸、雲上辦”。
(四)強服務之本,基礎設施加速升級。近年來,人民銀行科學規劃、統籌部署,推動金融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跨越式發展,支撐金融體系結構轉型和金融資源高效配置。在金融市場領域,推出數字票據交易平台、新一代外彙交易系統等,促進金融業務電子化升級,提升金融政策實施傳導精準度,提高金融市場的安全性、透明度和交易效率。在支付财稅領域,打造二代國庫信息處理系統、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統、基于分布式架構的網聯平台等,架設資金交易“高速公路”,實時支撐海量交易業務,便利資金彙轉與結算,爲國家财稅資金運轉和人民币國際化“保駕護航”。在信用融資領域,建成二代征信系統、動産融資服務平台、貿易金融區塊鏈平台等,系統服務功能、運行效能、安全性能顯著提升,爲新時代信用融資體系建設提供全新技術支持,營造面向全國、輻射全球的開放共享貿易金融新生态。整體來看,新一代信息技術正推動我國形成布局合理、治理有效、先進可靠、富有彈性的金融信息基礎設施新格局。
二、數字金融發展面臨的新挑戰
金融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在創新金融産品、再造業務流程、提升服務質效的同時,也改變了金融運行機理,加大了風險防控難度,金融創新發展面臨新形勢與新挑戰。
(一)數據安全保護刻不容緩。金融科技重新定義數據價值,改變數據管理方式。從以物理網點爲主的人工方式,到以互聯網、智能終端爲主的自動方式,數據采集手段更先進、渠道更多元、維度更豐富,金融數據資源呈爆發式增長。越來越多的數據傳輸從内部專網轉向互聯網,大量敏感信息直接暴露在開放網絡環境下。與此同時,部分消費者和金融機構數據保護意識相對不足,對數據洩露環節和危害認識不到位,而不法分子竊取數據的手段卻不斷翻新,從面對面誘騙到遠程網絡攻擊,從木馬病毒到短信嗅探,個人隐私洩露等安全事件頻頻發生,甚至危及人民群衆生命财産安全。
(二)數字鴻溝彌合任重道遠。随着金融與科技的深度融合,金融服務向線上化、智能化發展,在豐富人們現代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加劇了數字鴻溝問題。在服務接入環節,瞬時高并發、多頻次、大流量的新特征擡高了支撐金融服務的軟硬件門檻,影響服務可達性。在服務使用環節,老人、農村居民等弱勢群體因理解能力弱、接受度低、适應性慢,無法靈活掌握各類智能産品與服務,在數字生活中被“代溝式”淘汰。數字鴻溝拉大了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的差距,加大了不同群體間生活質量對比度和距離感,使“強者恒強、弱者恒弱”的馬太效應愈發明顯。如何彌合這道“鴻溝”,已成爲金融科技高速發展必須直面的難題。
(三)供應鏈安全可控迫在眉睫。我國金融業經曆了業務電子化、渠道網絡化、服務智能化階段,金融與科技融合正在加速,逐步成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對金融行業而言,在“無科技不金融”背景下,金融新業态對關鍵核心技術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一旦供應鏈某個環節出現問題,将對我國金融安全造成重大影響。對機構自身而言,無論規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核心技術産品過分依賴單一供應商,就相當于自身發展的“命門”掌握在别人手上。因此,必須提前謀劃多樣可替代的技術方案、構建安全可控的供應鏈體系。
(四)業務交叉風險不容忽視。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混業經營更加普遍,多種業務交叉融合,導緻風險交織複雜、難以識别、外溢加劇。從傳染性來看,不同業務相互關聯滲透,跨界混業更加明顯,單個市場風險可能沿着資金鏈、擔保鏈擴散到多個市場,越界傳染性提升。從傳導性來看,業務流轉變爲信息流打破了風險傳導的時空限制,個别機構風險在“蝴蝶效應”和“羊群效應”疊加作用下迅速外溢,風險傳播速度呈現指數級增長态勢。從隐蔽性來看,一些金融科技創新産品粉飾包裝,增加了金融監管界定和識别的難度,使風險隐蔽性增大。業務交叉風險對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穩健經營提出更高要求,給金融管理部門穿透式監管、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帶來嚴峻挑戰。
三、金融與科技融合發展的新舉措
針對上述新挑戰,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尊重金融科技發展客觀規律,加快推進金融數字化轉型,聚焦實體經濟與社會民生關鍵環節,找準薄弱點、盯住落腳點,合理規範運用科技手段賦能金融提質增效,推動金融與科技融合發展再上新台階。
(一)固本強基,發揮數據要素倍增作用。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明确了數據要素的基礎性、戰略性地位,要求加強數據資源整合、應用與安全管理,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提升數據資源價值。金融業作爲數據密集型行業,要積極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深刻認識數據重要意義、深化研究數據管理機制、深度挖掘數據内在價值、深入做好數據安全保護,爲金融裝上數據引擎,實現多向賦能。一是優化數據治理。建立健全數據治理機制,加強數據标準、數據模型、資産目錄建設和管理,理清數據權屬關系,做好數據所有權、使用權、管理權和收益權的科學界定,打造金融數據“通用語言”,切實提升數據質量和管理水平。二是深化融合應用。統籌規劃全局數據架構,建立跨部門、跨機構、跨領域數據共享與融合應用機制,打破數據壁壘、拆除數據煙囪。深挖應用場景,運用海量多維數據實現信息整合、特征關聯和業務洞察,将單場景信息增益疊加爲多場景、網絡化、圖譜化的高價值數據,釋放數據潛能、提升服務效率,做到“能用、會用、善用”數據。三是強化數據保護。遵循“用戶授權、最小夠用、專事專用、全程防護”原則,充分評估潛在風險,加強數據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綜合國家安全、公衆權益、個人隐私和企業合法利益等因素做好數據分類分級,實現數據的精細化管理與差異化防護,把好安全關口,嚴防數據洩露、篡改和濫用。
(二)定規立矩,護航智慧金融健康發展。國務院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等政策文件,推動人工智能上升爲國家戰略,經濟社會各領域從數字化、網絡化向智能化加速躍升。金融業要充分發揮人工智能“頭雁效應”,進一步創新智慧金融應用模式,推動智慧金融從外圍支撐向核心引領轉變,實現由賦能向增能和産能階段快速演進。在流程再造方面,将人工智能優質模型、工具與系統貫穿應用于獲客、營銷、風控、運營等全流程,打通部門之間的業務隔閡與流程斷點,推動服務體系向主動化、個性化、精細化方向發展,提升客戶體驗和運營效率, 打造“非接觸式服務、遠程式辦理、浸入式體驗”的智慧金融新模式。在智能應用方面,開展金融智能雲與算法規則庫的前瞻研究布局,打造共享複用、高效敏捷、深度交互的智能中台,構建數據驅動、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慧金融應用生态。在算法安全方面,加快出台人工智能金融應用監管基本規則,建立智能算法評價備案機制,強化标準符合與安全管理,提高算法的可靠性和可解釋性,提升駕馭人工智能複雜系統的能力,爲智慧金融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三)以民爲本,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是關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曆史性任務,金融科技在賦能鄉村振興方面将大有可爲。一是提升農村金融普惠化。加強惠農金融服務點與益農信息社、電商服務站等融合共享,運用移動金融APP、開放API等手段拓寬服務半徑,打造“跨金融機構互通、線上與線下打通、金融與公共領域融通”的服務新渠道,因地制宜豐富特色化、綜合化涉農金融服務和産品,填補農村金融服務空白。二是助力農業産業現代化。借助移動物聯網、衛星遙感、圖像識别、電子圍欄等技術,加強作物、畜禽、水産、林木等農業“活體”動态跟蹤,促進農業産業鏈數據自動化采集、可溯化信任和智能化分析,讓“動産”轉換爲“不動産”,推動資金流、物流、商流深度融合,提升農業産業和上下遊企業融資可得性。三是推動農民公共服務便利化,探索線上線下一體化的農村繳費模式,實現水、電、燃氣等公共事業繳費一站式辦理,推動社保服務激活、就醫結算、交通購票等公共服務數字化轉型,實現“多項服務隻跑一次”,讓農民享受更優質便捷的服務體驗,助力打通智慧政務“最後一公裏”。四是促進鄉村建設數字化,針對農民“數字足迹”缺失、農業跨領域數據融合不足等問題,基于多方安全計算、同态加密等技術推進涉農數據共享,利用數字化手段完善農村信用信息體系,爲農戶授信策略提供可信任、可追溯的數據源,提高信用體系覆蓋面和應用效果。
(四)科技賦能,增強風險防範化解能力。防範化解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金融業要積極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豐富監管手段,探索金融風險甄别、防範、化解的新路徑,全面提升金融監管效能,織密風險防控的“安全網”。一是增強監管專業性。利用監管科技搭建多層次、系統化的數字監管體系,将新技術應用帶來的新産品、新業态及時納入監管,形成與金融創新發展相配套的監管機制。二是增強監管統一性。加強監管統籌協調能力,通過建立數字化監管規則庫、監管知識圖譜和智能化數字監管平台,實現監管規則形式化處理、數字化轉譯和程序化服務,提升金融監管一體化水平。三是增強監管穿透性。建設多方聯動的風險态勢感知平台,通過複雜網絡、深度學習等手段,建立健全金融風險監測預警和早期幹預機制,早識别、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切實增強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能力。
(五)合力攻堅,提升金融科技産業競争力。金融科技發展離不開專業分工和成熟生态,金融科技的競争力是科技供應鏈從源頭研發到應用落地的整體競争力。黨中央把“保産業鏈供應鏈穩定”放在經濟生命線的重要位置,要求我們堅持安全可控和開放創新并重,着力推進金融新基建,加快核心技術研發應用,爲金融業參與全球市場競争夯實地基。一是加強聯合攻關。找準制約核心技術突破的瓶頸,協同産業多方力量,以“釘釘子”精神持續加強協同攻關,開展全方位、多維度的适配測試與安全評估,不斷完善具有自主知識産權、滿足金融需求、可商業化運營的金融科技産品,打造具有國際競争力的金融科技民族品牌,搶占金融科技産業“制高點”。二是堅持場景牽引。從業務場景真實需求出發做好芯片、操作系統、分布式數據庫等産品技術選型和應用融合,打造産用對接良性循環,爲金融科技産業發展提供充足的業務滋養,逐步擴大安全可控産品應用規模。三是完善生态體系。推動金融科技産業鏈上下遊資源整合和優勢互補,鼓勵企業探索技術共研、場景共建、成果共用、标準共商和産權共享合作模式,優化金融科技發展所需的人才、融資、知識産權等制度保障,爲金融科技産業發展提供良好環境。
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也是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接力之年。“察勢者明,驅勢者智,馭勢者赢”。我們要合理運用科技手段加大金融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不斷提升金融服務質效,加快健全具有高度适應性、競争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爲形成以國内大循環爲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貢獻金融力量。最後,預祝論壇取得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