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甯:金融體系與金融監管的“新”與“舊”
2020-11-03 17:53:00
錢學甯:金融體系與金融監管的“新”與“舊” 來源 :首席經濟學家論壇 作者錢學甯爲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博士,中國社科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首席
來源 :首席經濟學家論壇
作者錢學甯爲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博士,中國社科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學術秘書長
馬老師與的演講風度與一些媒體學者的文學技巧表現得淋漓盡緻,精巧選擇角度與細節,渲染了小微企業和底層居民貸款難的案例,以及所謂草根創新的金融悲情。不過避開兩個重大大問題:一個是傳統金融的貢獻,以及調整金融結構的關鍵所在;二是次貸消費的弊病,以及監管套利的投機所在。脫開用數百年金融危機史鋪路而打造的龐大金融體系共識,去極力贊頌小恩小惠的所謂普惠金融,逆反心理與角落心态躍然。
小微企業融資難是個老大難問題。以銀行爲主體的傳統金融服務确實與之不匹配。鑒于銀行的剛性負債,利差收入基本無法覆蓋小微群體不良率,尤其在經濟下行階段,群體性金融風險更是頻發。如果是傳統産業鏈上的小微,最好通過上下遊供應鏈金融(訂單融資、票據融資等)以及貸款的流動性重置安排(比如适當的借新還舊與展期等)。如果是科創型小微,則活躍的資本市場才是融資主渠道,風險投資有自己的一套金融邏輯,衆所周知,美國矽谷與華爾街已經非常默契。
其次是消費貸款問題。中美老太太與房子的故事爲提前消費提供了很好的金融畫面(記住,這裏背後仍然有房子的抵押),甚至有許多經濟學家提出提倡消費引導經濟複蘇的論調。消費的錢可以貸款來,卻忘了還款的錢應該從收入中來。經濟下行,薪酬難以保障,中國許多家庭就自然依靠儲蓄或者代際财富(父母的錢包)來度過青黃不接,沒有多少理智家庭會大張旗鼓去借貸揮霍,貸款消費一般是無奈之舉。再不成就隻好尋求公共救助等等。過度負債消費伴随着高利貸是走向滅亡的最直接方式。如果用消費貸款去投資或者投機,那就已經跑題了,就此别過。“大衆創業大衆創新”,現實太骨感,隻能尋求風險投資,别無他法。
演講與各種文托還炮制出新舊金融體系與監管體制的對峙。首先,金融體系有新舊之分否?從原生金融角度,金融體系不外乎以借貸文化爲主體的金融中介服務(信貸機構與債券發行機構)以及以股權募集爲主體的投資銀行服務。中國金融結構以前者爲主,後者發育不足,造成了金融資源配置扭曲,創新資本與民間資本形成不足。但看美國資本市場對小微創投的金融服務,已經形成一套完善的機理。納斯達克早已存在,運作良好,無謂新舊。中國的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在學習資本市場運作,提倡股權文化,彌補債權文化的偏差。此乃正道。如今,大行其道的普惠金融,在大數據科技的旗幟下,在各路銀行的助貸下,突破傳統風控思維,促進消費貸款,且不談金融倫理,隻看其借貸管理,并沒有改變金融的原始本質與運行邏輯。首先是風險控制,高利率覆蓋違約率,純正的傳統思維。不用抵押的純信用?一旦違約,由于新經濟的互聯網場景,自然有手段讓你寸步難行。這已經不僅僅是資産的抵押,而是生活的綁架。這不是什麽新的體系,隻是新的手段。另外,金融機構都在推進大數據管理,央行的征信系統也是不打折的大數據。這裏也沒什麽新舊體系之分。高利貸次級貸古來就有,披上高科技大數據的外衣就成新的體系了?金融體系不僅僅是傳統銀行,還包括資本市場,還在生生不息日夜輪做的資本市場是舊的還是新的?
由于法币供給的理論無限性,以及部分準備金體制下的貨币内生,金融體系容易産生過度杠杆,巴塞爾協議正是爲了約束金融過度杠杆,規避風險而産生的全球金融共識。從巴一到巴三,屢次吸取金融危機教訓,與時俱進完善監管規則,似乎不能說是老。以“銀行助貸”、ABS相結合的金融行爲,如果再加上金融衍生品制作,突破了金融杠杆限制,放大了投機。一旦失控,就是活脫脫的美國次貸危機翻版。資本市場的規則管制也是日新月異,圍繞着金融創新與金融危機進行着各種制衡。孰新孰舊還真難以劃線。
儲蓄安家與财富代際是中國人傳統觀念與文化,适當理性的消費觀與儲蓄觀支撐了家庭的穩定與延續,是整個社會穩定的基本保障,也是社會積極上進的動力。高福利制度與高提前消費并不能成爲中國制度的主旋律。“決策從國家宏觀戰略資源的長遠計,應該對普恵金融和消費金融的性質和适用範圍做出明确的界定。鑒于消費金融的純商業屬性,對其申請使用人群的年齡,家庭的總未償負債的額度,和貸款利率等都應該做出明确的監管要求,并考慮就消費金融立法”(劉煜輝)。同時,基于大數據所特有的公共産品性質,也必須盡快對大數據的采集、儲存與适用進行立法,界定産權,完善授權。這樣,才不至于濫采濫用數據,真正保護百姓權益,真正實現“普惠”金融。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