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創新論壇暨貨币金融圓桌會議·專題研讨會順利舉行
2020-11-16 15:42:00
金融科技創新論壇暨貨币金融圓桌會議·專題研讨會順利舉行 來源:IMI财經觀察 11月14日,由中國人民大學财政金融學院、中國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
來源:IMI财經觀察
11月14日,由中國人民大學财政金融學院、中國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币研究所(IMI)、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研究所、中信證券研究部承辦的“金融科技創新論壇暨貨币金融圓桌會議·專題研讨會”在中國人民大學順利舉行。本次會議以“科技賦能與普惠前沿”爲主題。
IMI理事長、中國人民大學财政金融學院院長莊毓敏擔任本次會議的主持人,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中信證券執行委員會委員、董事總經理李勇進分别代主辦方緻辭。
莊毓敏表示這次論壇圍繞科技賦能與普惠前沿展開,旨在深入讨論金融科技創新理論、監管創新模式等等前沿問題,認爲我國要形成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金融科技應該是一個重要的抓手。
李勇進對參會人員表示了感謝和熱烈的歡迎。他表示,中信證券是證券行業金融科技的倡導者和實踐者,根據多年的研究搜索,他體會到金融科技與數字金融一脈相承,爲實體經濟注入新動能;數據要素成爲政策制定和業務發展中的關鍵關節;科技爲金融賦能,推動新模式、新業态發展;金融科技的全面應用,推動金融機構進行效率提升。同時金融科技發展亦對金融機構管理和防範提出了更高要求,對核心技術有更高要求,對打造可信數字環境有更高要求。最後,李勇進祝願會議圓滿成功,爲參會人員提供一個思想碰撞,智慧交互的平台,爲中國金融科技的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作出貢獻。
吳曉求提出了金融體系的打造。第一,金融功能的結構性變化隻能通過市場化完成。無論是市場化改革還是科技重構、金融開放,會不會讓金融功能得到改善是思考金融改革的一個重要視角。第二,金融服務效率的提升需要通過科技來完成。金融服務業的擴大和金融效率的提升,一方面要通過政策引導,更多地還是要通過金融和科技的結合産生新的金融業态,這樣才會帶來經濟效益的大幅度提升。金融業态創新需要把握兩個重要趨勢,一是降低對資本的要求,對資本的依賴超過商業銀行的金融業态創新是沒有發展前景的;二是通過科技的途徑進行,這是進行金融創新的兩個基本着眼點。第三,高度警惕金融風險。所有的金融創新、金融技術、金融科技都有風險,如何進行風險對沖是管控風險的一個基本思路。
中國人民大學财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譚松濤主持主題演講一:數字金融理論依據與監管創新。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王忠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陳道富,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楊濤出席會議并發表演講。
王忠民從監管的視角,讨論了近期一些重要的數字監管案例,比如螞蟻集團的暫緩上市,認爲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對于這樣的企業如何估值,它們的估值是否可以持續。對于高估值的金融科技公司,在正式上市後如果發生波動,對估值産生的影響需要評估。他認爲對于監管而言,需要思考的是在注冊制背景下,如何把握信息披露的監管要求,防止在上市後信息披露情況變化,給二級市場投資人帶來損失。很多人提到“監管沙盒”,實際上很多創新的産品是難以在沙盒中産生的。當新的産品、新的業态産生時,很有可能是超出人們想象的,發展速度會大大超出人們的預期。數字化時代的監管需要建立雲平台,與業界機構實現數據的互通,從而實現完善的智能監管。
陳道富認爲數據和技術本身并沒有價值和力量,後者是在使用中被賦予的和顯現的。數字金融實際上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金融結合後,形成了新的業态,業務和模式,是金融的再造。金融的機構、業務和市場的邊界、形态發生巨大變化,金融系統的複雜性特征更突出,變得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開始隐于日常生産生活中,數據和規則開始成爲推動金融演化的關鍵因素。金融風險的形态和傳導也出現重大改變,非線性和自我實現特征更明顯。
數字金融能帶來如此變化,一是邊際成本大幅降低,包括觸達,處理和操作成本。二是降低甚至消除信息不對稱,廣泛利用人類己有的研究成果。三是内嵌到生産生活,參與人的認知和行爲過程,出現強的反身性特征,傳統熟人社會的治理方式獲得了現代化表達。
數字金融将現實世界映射到數字空間,極大降低了配對和處理成本。現實與數字的接口,以及數字空間的處理,是其中的關鍵節點。金融處理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實現資源在時空上的再配置。金融監管則是平衡再配置過程中的各主體權利義務和能力的平衡。面對金融的技術重構和更複雜的市場化的生命系統,監管部門的風險管理可能需更謙卑,更多提升和改變自己。
楊濤表示,我國逐漸從過去依賴人口等要素驅動型發展,轉向尋找新的發展動力。數字化變革改變了經濟體的産業組織、社會分工、宏觀運行。尤其目前大量傳統産業的數字化程度不夠,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金融的發展史就是科技發展的過程,目前全球主要的金融科技中心各具特色,在規模上已有長足的發展。金融科技在戰略層面得到各國高度重視。中國的互聯網金融經曆了從快速發展,大幅擴張,到問題爆發,監管加強的過程。從前期已經公示的“監管沙盒”項目來看,金融應用場景非常豐富:一是着力提升便民惠民服務能力;二是進一步延伸金融服務範圍,探索跨界合作;三是聚焦纾解小微企業融資困局;四是助力賦能鄉村振興戰略;五是加強金融服務風控力度。
當前中國金融行業整體處于信息化末期、移動化成熟期、開放化成長期、智能化探索期,傳統監管模式已經無法完全覆蓋目前的金融業務。
中信證券研究部執行總經理肖斐斐擔任主題演講II:科技金融業務模式與實踐經驗的主持人,光大銀行總行副行長楊兵兵,微衆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科技官馬智濤,通付盾創始人兼董事長汪德嘉,度小滿首席架構師、區塊鏈負責人李豐發表演講。
楊兵兵表示銀行數字化轉型的遠景包括随時随地、知我所需、量身定制:一是随時随地:最大限度拓展金融服務覆蓋範圍,通過移動服務、開放經營、生态合作等模式提高業務便捷性。二是知我所需:通過大數據精準挖掘客戶需求,具體實踐上需要積累數據資産、優化數據處理和分析、完善數據治理。三是量身定制:金融服務從通用模式走向定制模式。在這個過程中,涉及海量産品與智能推薦、垂直場景與敏捷創新、科技服務與專屬金融産品。
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商業銀行也面臨一些挑戰,包括線上經營體系不完善、數據支持能力待提升、敏捷創新思維需強化、短期和長期目标難平衡等。
光大銀行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采取了多種實踐模式:通過智能服務“鐵三角”實現“随時随地”、通過大數據助力“知我所需”、通過創新應用實現“量身定制”。
馬智濤說道數字銀行之“道”:普惠金融。中國普惠金融的巨大需求是數字銀行發展的重要機遇,數字普惠金融是數字銀行的曆史使命,再具體的服務對象上包括小微企業、農民、殘疾人等傳統金融難以覆蓋的客群。
數字銀行之“術”:開放銀行。相對于傳統業務,互聯網銀行的單客戶貢獻較低,例如:微衆銀行“微粒貸”的客戶中77%爲非白領,超過70%利息收入小于100元人民币,筆均貸款規模不到8000元。通過擁抱開放銀行,服務長尾客群,有助于更好地實踐普惠金融。
數字銀行之“器”:金融科技。支持普惠金融的開放銀行能力包括敏捷的産品投放能力、低IT運維成本以及支持高并發交易量。微衆銀行始終重視科技投入,實現領先的科技能力,涵蓋的金融科技組件包括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等。
數字銀行之“用”:實踐成果。通過科技的運用,能夠實現普惠金融服務的方便獲取、成本可負擔、貼心合意以及商業可持續。
汪德嘉認爲數字風控是數字金融的核心。移動互聯網與5G的普及,使風控要素已經從低緯、低頻、低可信的“業務數據”變爲高緯、高頻、高可信的“行爲數據”,風控的方法論已經出現了代際躍升。面對海量數據的高頻轟炸,依賴于原有的雲端實時風控顯然已不能滿足要求,需要“終端風控+管道風控+雲端風控”三位一體,構建立體式的風控防禦體系,由實時風控爲主轉變爲風險預警爲主。
通付盾針對數字化轉型中,數字虛拟網點終端安全、運營安全、業務安全的APP風控項目-基于大數據的APP風控防控項目入選央行蘇州金融科技創新試點“監管沙盒”。該項目應用于手機銀行(理财、收付款、貨款等)、服務三農電商平台,更好的爲中小微企業提供“互聯網+農業+金融”服務,助力疏解“三農電商平台産銷及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
李豐提出科技對金融的提升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現有提升,在現有模式下的階段性提升,也就是降本增效。二是現有空白,填補現有模式無法處理的空白。三是開疆拓土,探索開拓全新的領域。
從金融科技的演進方向來看,主要包含幾個階段。首先是針對現有模式的提升,也就是數字化。第二是從現有提升向現有空白演進,我們稱之爲數智化。第三是針對未來的開疆拓土,也就是數字金融的技術。
在數據的數字化向資産化演進的過程中,所有權歸屬、價值發掘和使用授權、價值歸屬、安全的保管與保護等要素都在發生變化。随着數字化場景的快速發揮發展,場景也将帶來新型金融需求。
會議最後,中國人民大學大數據與金融科技創新實驗室、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研究所和中信證券研究部聯合發布了《金融科技創新發展研究報告之數據要素與金融科技創新》。傳統金融業務與互聯網時代的海量客戶、海量場景和海量數據高度融合,逐漸演繹爲支付科技、信貸科技和理财科技等新興金融模式,但同時兼具多樣性和複雜性。如何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的質效、促進金融科技行業的可持續穩健發展、保護金融科技用戶和消費者權益,報告指出四點,第一,金融科技是科技對金融賦能帶來的效率提升;第二,支付科技業務發展,促進資金流轉,沉澱入口數據;第三,信貸科技行業發展,反映了從信用數據到數據信用的過程;第四,理财科技行業發展,拓展長尾用戶财富産品,提升機構資産配置能力。報告另提出三點建議,第一,加快數據治理規則的頂層設計;第二,加快金融科技領域數據治理規則設計;第三,完善金融科技監管框架。
“貨币金融圓桌會議”是由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币研究所(IMI)創設的高層次季度論壇,力邀國内外著名金融專家,縱論貨币金融改革與發展之路,以期爲中國國際金融戰略的制定與實施提供可鑒之策。目前,該論壇已成爲貨币金融領域重要的國際學術交流平台,在金融理論界與實務界均享有盛譽。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