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貨币、跨境支付與國際貨币體系變革
2020-11-19 16:58:00
數字貨币、跨境支付與國際貨币體系變革 來源:金融論壇 數字貨币、跨境支付與國際貨币體系變革 一、數字貨币的發展 數字貨币可以分爲無錨定私人數字貨币、數字穩定币和央行數字貨币三類,其功能
一、數字貨币的發展
數字貨币可以分爲無錨定私人數字貨币、數字穩定币和央行數字貨币三類,其功能的演進經曆了資産、貨币和支付網絡三個階段。
無錨定私人數字貨币以比特币爲代表,有時也被稱爲加密貨币,被定義爲“無發行人或不代表任何底層資産/機構負債的去中心化代币”(Barontini and Holden,2019)。雖然被稱爲“貨币”,但是無錨定私人數字貨币卻并不被公認爲“貨币”,而是更多被視爲“資産”。支付與市場基礎設施委員會(CPMI)(2015)指出這類數字貨币的首要特征就是它們是一種資産,價值由供求關系決定。與傳統貨币不同,無錨定私人數字貨币并非某個人或機構的負債,也不受任何政權支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其内在價值爲零。這類數字貨币的價值僅取決于人們相信它能夠用于交換某些商品/服務或一定數量的主權貨币。Kirkby(2018)指出比特币用戶越來越多地進行比特币買賣,而非将之用于支付活動。比特币更像是一種用于價格上漲投機或防禦通貨膨脹的資産,這類加密貨币作爲一種避險資産可以與現有的法币體系共存。截至目前,全球已有超過3 000種無錨定私人數字貨币,總市值超過3 000億美元,比特币的市值占比約60%。
不可否認,無錨定私人數字貨币與傳統貨币相比具有一定優勢,包括提升支付效率、增強系統穩定性和支付安全性等。但是,這類數字貨币也存在不能承擔貨币職能、存在監管漏洞和技術局限等問題,因而限制了其使用範圍。根據定義,無錨定私人數字貨币沒有明确的發行人,也沒有價值錨,因此很難發揮貨币的三大基本職能,即作爲記賬單位、交易媒介和價值貯藏工具。而且,這類數字貨币的交易活動大多未被納入現有監管體系,可能助長違法活動并引發金融風險。由于系統中缺少中心化的金融服務機構,監管機構常常難以找到落實監管措施的對象;而匿名性更助長了洗錢、恐怖主義融資、偷稅漏稅等違法活動,給監管帶來巨大挑戰。此外,無錨定私人數字貨币的技術還不成熟,尚不能滿足當今社會支付活動的需要。在2018年年初,比特币系統的交易處理能力僅爲3-4筆/秒,而Visa卡的最大交易潛力爲3萬筆/秒(Kirkby,2018)。其效率瓶頸主要受限于兩方面技術:一是存儲區塊鏈數據的硬盤空間,二是在去中心化網絡中達成共識的能力。
數字穩定币的誕生和央行數字貨币被提上日程,使得數字貨币在未來可以真正承擔起貨币職能。
數字穩定币是一種旨在相對于特定資産(池)或一籃子資産保持價值穩定的數字貨币(FSB,2020)。最早的數字穩定币是錨定美元的泰達币(USDT),起初是爲無法直接使用美元開展加密貨币交易的人群設計的,主要爲規避部分國家(地區)對于法币參與加密貨币交易所交易的限制。近年來,主流金融機構和科技企業紛紛推出數字穩定币項目,其中最受矚目的當屬臉書(Facebook)公司發起的天秤币(Libra)。在其1.0版白皮書中,天秤币被打造爲一種全球性的數字原生貨币,集穩定性、低通貨膨脹率、全球普遍接受和可互換性于一身。一時間錨定一籃子法币的數字穩定币的地位迅速提高,某些人甚至認爲它可以成爲“理想”的全球貨币。
通過在商業銀行或者中央銀行存入等額法币作爲準備金并接受政府監管,數字穩定币實際上擁有了國家信用。聯合國國際電信聯盟(ITU)的研究報告将這一類穩定币也稱爲“法定數字貨币”(Kiff,et al.,2019),而IMF則将在央行存入準備金的數字穩定币稱爲合成央行數字貨币(sCDBC),即由私人機構發行、央行擔保的數字穩定币(Kiff,et al.,2020)。這一類數字穩定币可以分爲錨定單一法币和錨定一籃子法币兩種類型,天秤币1.0版處于後者。由于錨定一籃子貨币的數字穩定币會對各國貨币主權産生嚴重挑戰,因此天秤币1.0版受到包括美國政府在内的世界多國政府的激烈批評和抵制,最終天秤币協會在2.0版白皮書中,宣傳在各國國内隻使用錨定該國法币的數字貨币。可以看出,錨定單一法币的數字穩定币更易被接受。
與此同時,許多國家央行注意到數字貨币可以提升貨币政策效力并增強監管能力,因此着手央行數字貨币的研發。央行數字貨币是主權貨币的數字表示,由一國中央銀行(或其他貨币當局)發行并作爲其負債;分爲批發和零售兩類,前者限于銀行和國家支付系統的其他成員,後者則可由公衆廣泛獲取(Kiff,et al.,2020)。央行數字貨币具有主權信用背書,是名副其實的“貨币”。根據IMF今年6月發布的報告,全球已有46個國家(地區)從事零售央行數字貨币的研發,其中7個國家(地區)處于高級階段。
比較無錨定私人數字貨币、數字穩定币和央行數字貨币,後二者因具有價值錨而能夠更好地承擔貨币職能,因具有中心化的發行機構而更便于監管。比較數字穩定币與央行數字貨币,前者可以更加靈活地适應商業生态創新,并且有助于促進數字貨币技術的良性競争;後者具有無限法償性,可以在一國範圍内廣泛流通,還可以豐富貨币政策工具(如負利率),強化貨币政策的影響力和精準性(見表1)。
随着數字貨币的興起,其底層的分布式賬本技術(DLT)也受到關注,被視爲下一代支付基礎設施的核心技術。CPMI(2017)指出,分布式賬本技術可能通過以下途徑改造金融服務和市場:(1)降低複雜性;(2)提高端到端的處理速度;(3)減少傳統模式的對賬需要;(4)提高交易記錄的透明度和不可篡改性;(5)提高網絡韌性;(6)降低運營和财務風險。IMF則将重點置于跨境支付和國際貨币體系穩定,指出分布式賬本技術具有改進服務和節約成本的潛力,并可能打破由于跨境支付的規模經濟和網絡效應而産生的進入壁壘(He,et al,2017)。國際貨币體系按照通用金融信息标準運作,分布式賬本技術可能會帶來挑戰,如互操作性問題,因此需建立相關的國際公認通信程序和标準。考慮到合規性和其他監管要求,隻有許可型的分布式賬本網絡才适用于金融市場基礎設施(Shabsigh,et al.,2020)。
目前,一些國家央行、私營企業、國際組織都已經開始嘗試構建分布式跨境支付網絡,其中真正展現出這種新型跨境支付網絡巨大潛力的還是天秤币網絡。許多國家(地區)已經就分布式跨境支付安排展開合作,如加拿大央行和新加坡金管局、日本央行和歐央行、泰國央行和香港金管局等。美國摩根大通公司的穩定币項目JPM Coin将跨境支付作爲重要場景,而其打造的區塊鏈銀行間信息網絡(Interbank Information Network,IIN)已有四百多家銀行簽約。IBM也宣布推出區塊鏈支付網絡(BlockchainWorld Wire,BWW),以近實時方式完成對跨境支付資金的清算與結算。SWIFT一直将分布式賬本技術作爲優先戰略,已經與34家參與銀行共同完成了分布式賬本系統的概念證明(Proofs of Concept)。在外部監管壓力下,天秤币協會在2.0版白皮書中弱化了“币”的概念,進一步強調了“網”的功能,将其使命描述爲“打造一套簡單的全球通用支付系統和金融基礎設施,爲數十億人服務”。相比創造一種全球貨币,打造服務于數十億人金融基礎設施顯然是更加務實的目标。天秤币的分布式支付網絡有望與臉書公司的社交網絡産生協同效應,在全球形成“貨币互聯網”。
二、基于數字貨币和區塊鏈的分布式跨境支付網絡
以數字貨币爲載體、以區塊鏈爲底層架構的分布式支付網絡在跨境支付場景下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在提升經濟效率和改善市場結構方面展現出一定優勢,有可能改變傳統基于代理行模式的全球跨境支付體系。
傳統的跨境支付體系采用代理行模式,即對于跨國家(地區)、跨币種的支付活動,付款方和收款方開立賬戶的銀行通常不能直接進行資金結算,因而付款行需要在其他能與收款行開展特定币種結算的銀行(代理行)開立賬戶,由後者與收款行進行結算。這主要是因爲大多數國家的支付系統都基于專有标準和協議,建立在傳統基礎設施之上,導緻彼此之間缺乏互操作性。有時,一筆跨境彙款可能需要經過數層代理行才能最終完成。于是,以代理行爲節點組成了衆多資金鏈條,而這些鏈條相互交織就形成了今天的跨境支付體系。代理行模式是幾個世紀以來跨境支付結算的基礎,也是當前唯一普遍存在的跨境支付解決方案(BoC、BoE and MAS,2018)。
然而,代理行模式的經濟效率面臨瓶頸,主要表現爲跨境支付成本高、耗時長。現有跨境支付體系業務鏈條長、結算過程複雜,往往涉及多個實體參與跨境交易的執行,需要滿足反洗錢/反恐怖主義融資、了解客戶(KYC)等監管規定,而各國的技術和運營标準存在差異,基礎設施的條件和可得性也不同,這些都會增加跨境支付成本。根據麥肯錫公司2016年的估計,美國的商業銀行通過代理行網絡進行跨境支付的平均成本在25美元至35美元之間,是國内支付平均成本的10倍多。由于資金在到達目的地之前可能需要經過數個銀行,而各國銀行的營業時間不同,這會導緻跨境支付處理的時間滞後。而且,資金流經的每個銀行都要進行與反洗錢/反恐怖主義融資相關的流程,也會延長轉賬時間。如今一筆跨境支付交易通常需要3-5天。
在現有跨境支付體系下,市場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壟斷格局。一方面,代理行業務越來越向少數大型商業銀行集中。隻有資産負債表足夠龐大的銀行才能承擔來自大額國際支付的信貸風險,并維持外國賬戶流動性所需的資産負債表空間。而且,各種合規部門和處理索賠、争議以及協調付款指示的後台操作部門帶來高昂的固定成本,隻有大型銀行才有能力承擔。從網絡外部性的角度,客戶銀行也更願意與業務網絡廣泛、遍及多個國家、涵蓋衆多币種的大型銀行合作。相比之下,規模較小的商業銀行更加在意各種監管成本對其整體業績的影響,因此許多銀行已終止或限制在某些區域、國家或針對某類客戶的代理行服務,以減輕成本并降低潛在的聲譽、金融風險。
另一方面,現有跨境支付體系造就了具有壟斷地位的報文提供機構和美元清算機構。在金融報文傳輸領域,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具有絕對的壟斷勢力。SWIFT由歐洲和美國的部分銀行于1973年合作建立,用于在從事金融交易的實體(包括銀行、結算機構乃至中央銀行)之間傳遞通用格式的報文信息,以實現不同支付系統的互操作性。如今,SWIFT已經成爲全球金融基礎設施的核心部分,有200個國家的11 000家機構使用,每天發送超過2 500萬條信息,在國際支付信息傳輸市場上處于壟斷地位。另一家在跨境支付體系中具有壟斷優勢的機構是紐約清算所銀行同業支付系統(CHIPS),由紐約清算所協會(NYCHA)經營,是全球最大的美元私營支付清算系統,參與全世界銀行同業間95%的美元清算。雖說CHIPS的壟斷優勢主要得益于美元在國際貨币體系中的主導地位,但是代理行模式和CHIPS都是中心化結算和清算機制的産物,二者相輔相成、完美融合,因此可以說代理行模式爲CHIPS的壟斷地位提供了支持。
以數字貨币爲載體的分布式跨境支付網絡将呈現更加扁平化的結構,并實現集成、即時和點到點
的支付結算過程。在這種模式下,跨境支付不再需要代理行鏈條來承載信息傳輸和資金結算,因而變得更便宜、更便捷。分布式的跨境支付網絡可以自動跟蹤支付、優化流動性和風險管理,大幅降低傳統系統涉及的各項運營和操作成本。分布式賬本技術與其他技術相結合,還能有效降低跨境支付的合規成本( He,et al.,2017)。特别地,在分布式平台上實行了解客戶(KYC)程序和數字身份可以促進信息共享,有助于降低合規成本,包括與反洗錢/反恐怖主義融資監管相關的成本。通過與生物識别、人工智能等技術相結合,在分布式平台上還能創建和維護标準化客戶信息及其數字身份的登記注冊,這将爲客戶信息的訪問和共享提供便利。總之,在分布式跨境支付網絡上,跨境支付全程有望縮短到1天之内,交易費用降至1%以下(Goldman Sachs,2014)。
分布式跨境支付網絡呈現更加扁平化、松散化的組織關系,可能打破傳統跨境支付體系在規模經
濟和網絡經濟方面的壟斷性壁壘,形成多元化的市場結構,促進良性競争。在分布式跨境支付網絡中,支付鏈條的縮短甚至消失将使傳統服務提供商(如代理行)面臨巨大壓力,數字貨币交易所和錢包提供商将成爲新進入者,與傳統服務提供商争奪客戶。随着諸如後台部門固定投入等成本的下降,傳統服務提供商面臨的規模經濟将被削弱,也會刺激更多新型服務提供商的進入。專注于分布式跨境支付合規解決方案的新進入者可能會在吸引客戶、支付和結算環節與現有服務提供商合作。數字身份使終端用戶更易在服務提供商之間轉換,從而減少中介機構憑借掌握客戶專有信息所獲得的範圍經濟(He,et al.,2017)。由此,可以預見分布式跨境支付網絡上服務提供商的數量将增加,規模門檻将有所下降,競争将更加激烈。
更爲重要的是,分布式跨境支付網絡有可能徹底颠覆SWIFT和CHIPS的壟斷地位。基于代币(token)模式的分布式跨境支付網絡能夠同時附帶價值信息和其他信息,實現資金和信息的同時轉移,因此不再需要SWIFT提供專門的報文服務。即使涉及淨額結算,信息和資金仍會分開,但SWIFT的業務量也會顯著下降。而且,分布式跨境支付網絡也可能給新的信息服務提供商帶來機會,如前面提到的摩根大通公司的IIN就可能在未來的跨境支付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與此同時,以CHIPS爲代表的中心化的清算模式也将受到挑戰。目前,一些國家(地區)的央行已經在嘗試分布式的銀行間跨境支付系統,如前面提到的歐央行與日本銀行合作的Stella項目,泰國央行與香港金管局合作的Inthanon項目等。
作爲最重要的國際金融基礎設施,跨境支付網絡是國際貨币體系的關鍵組成部分。對于在傳統跨
境支付體系中擁有絕對市場權力的SWIFT和CHIPS,美國都擁有強大的影響力,這爲美國在國際貨币體系當中獲取主導權提供了有力支持。由于CHIPS是美國自己的支付清算系統,美國可以直接決定是否切斷個别國家金融機構美元業務的資金往來通道,從而輕易将這些國家排除在美元體系之外。在美元作爲主要結算貨币的國際貨币體系下,一旦個别國家與CHIPS的通道被切斷,SWIFT提供的相關美元交易報文信息也失去意義。不過,這些國家仍可以在SWIFT的支持下開展非美元跨境交易,而美國對SWIFT控制近年來不斷強化。9·11恐怖主義襲擊發生後,美國依據啓動“恐怖分子資金追蹤計劃”(TFTP),授權美國财政部利用SWIFT追蹤并凍結恐怖分子資金流動,并要求SWIFT停止對被列入制裁範疇的個人、企業、金融機構提供服務。就這樣,美國出于安全理由,順利将SWIFT變爲其收集其他國家資金往來數據、對觸犯其利益的國家進行金融制裁的武器(Farrell and Newman,2019)。可見,通過控制在傳統跨境支付體系中具有壟斷地位的CHIPS和SWIFT,美國的國際貨币權力已經延伸到美元體系之外。
數字貨币和分布式賬本技術的發展,爲國際貨币體系多元化改革提供了有效工具。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國際社會基本形成了一個共識,即以美元爲主導的現行國際貨币體系具有内在脆弱性,不利于全球金融穩定,國際貨币體系需要從單極化走向多元化。但是,由于美國極力維護自身的金融霸權,國際貨币體系改革的步伐緩慢。分布式跨境支付網絡的構建将打破美國對現行跨境支付體系的控制,弱化美國的國際貨币權力,促進國際貨币體系向更加公正、包容和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目前,國際上對分布式跨境支付網絡的主流設計思路有兩種。第一種是基于可互操作的國家央行數字貨币或錨定單一主權貨币的數字穩定币。在中短期内,這一思路可能主導新型跨境支付網絡的建設。這爲除美元以外的其他主權貨币在國際上發揮交易媒介的功能創造了機遇,當然一國主權貨币能否成爲國際貨币還取決于該國的經濟實力、其貨币的國際信用、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和深度、金融基礎設施條件等。根據ITU的報告,在這一思路下有三種設計方案可供選擇:一是中介方式,即貨币兌換和資金轉移需要通過中介機構;二是直接方式,即交易雙方直接在網絡上轉移資金,無需中介參與;三是多種貨币方式,即允許在同一網絡中使用多種貨币,仍然需要中介(可能是中央銀行)(Kiff,et al.,2019)。比較而言,第三種方案更加體現出“網”的包容性,未來可能産生更廣泛的影響,如天秤币網絡和IBM的BWW網絡均屬于這一類别。
第二種是基于一籃子貨币的通用法定數字貨币,這可能成爲分布式跨境支付網絡發展的長期方向。特别地,如果能夠基于數字SDR(eSDR)打造新型全球跨境支付網絡,将推動國際貨币體系發生重大變革。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周小川曾經提出,将SDR打造成超主權貨币,以避免主權貨币充當國際儲備貨币所面臨的國内職能和國際職能之間的沖突。但是,由于SDR難以被市場機構所認可,缺乏吸引私人使用的機制,因此多年來始終未找到上升爲超主權貨币的途徑。一旦以eSDR爲代币的分布式跨境支付網絡得以建立,eSDR将自然承擔起真正的貨币職能,成爲名副其實的數字化超主權貨币。如果該網絡在IMF的直接領導下建立,将确立eSDR在國際貨币體系中的權威性和合法性。不過,這一方案有可能受到個别國家阻撓。因此,利用eSDR打造分布式全球跨境支付網絡将會是一個長期過程,更有可能發生在美元信用大幅衰退的時期。
數字貨币通過重塑全球跨境支付網絡,将對國際貨币體系的多元化變革産生持續推動力。在未來的國際貨币體系當中,将出現傳統貨币與數字貨币并存的局面;在數字貨币當中,有可能出現穩定币與中央銀行數字貨币并存的局面;在穩定币當中,有可能出現錨定法币的穩定币與錨定大宗商品的穩定币并存的局面;在錨定法币的穩定币當中,有可能出現錨定單一法币的穩定币和錨定一籃子法币的穩定币并存的局面。
四、中國的應對策略
中國在央行數字貨币的研發與試點方面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目前,中國正在深圳、蘇州、成都和雄安開展央行數字貨币的試點應用。考慮到支付寶和微信等電子支付手段在國内已經十分普及,其技術性能和商業生态建設均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中國央行發行的以部分替代現金(M0)爲目标的數字貨币和電子支付工具(DCEP),在國内應用價值有限,未來可以積極推動央行數字貨币和數字穩定币在跨境領域的應用。
(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分布式跨境支付與金融交易平台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市場活力最強、開放度和國際化水平最高、創新驅動發展全國領先、金融業十分發達的重要區域。在“一帶一路”建設持續推進和中美貿易戰有可能長期化和常态化的大背景下,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分布式跨境支付與金融交易平台,對于提升國家金融競争力、維護中國金融安全具有重要價值。
大灣區具有良好的跨境金融合作基礎,區域内香港、澳門和深圳的金融資源各具特色且優勢互補,目前大灣區已經在人民币國際化和資本市場聯通等多方面展開合作。粵港澳大灣區呈現“一國兩制三種貨币”的特征,既在中央政府的統一管轄之内,又包含跨境和自治的區域,從而爲跨境支付和跨境金融交易提供了真實應用場景,且無需進行國際談判,大大降低了跨境項目運作的難度和風險,是中國建設分布式跨境支付與金融交易平台最理想的試點地區。
分布式跨境支付與金融交易可以有效緩解粵港澳三地在金融監管權限與利益分配方面的競争。深圳是國内三大金融中心之一,香港則長期是全球排名前列的國際金融中心,澳門在“一國兩制”框架下也擁有金融監管的獨立權限。在跨境金融合作中各地區的監管權限競争和利益分配,是無法回避的重要問題。傳統的跨境支付和金融交易平台都是高度中心化的,系統建在哪裏,哪裏就成爲中心節點,就擁有監管權限并獲得最大的利益。基于區塊鏈和數字貨币的分布式跨境支付與金融交易系統,在技術上可以充分實現多中心監管的權限均等化。本文建議,針對粵港澳大灣區分布式跨境支付和金融交易系統的建設,中國中央政府可以采取“掌控規則、平等監管、落地深港澳”的原則,即:由中央政府掌握規則制定權,通過區塊鏈技術建立分布式金融監管平台,保證粵港澳三地擁有完全同等的監管權限,最後項目落地在深港澳三地開展運營。
具體的項目建設,第一步可以在深圳與香港、澳門三地進行基于區塊鏈的跨境支付試點,然後擴展至整個大灣區。在中央政府的監管下,使用央行發行的DCEP進行跨境支付。由中國人民銀行制定規則并作爲區塊鏈上的超級監管節點,中國人民銀行深圳中心支行、香港金管局和澳門金管局三方各自作爲區塊鏈上的監管節點,擁有同等的監管權限,從而建立“規則制定單中心、金融監管多中心”的大灣區新型跨境支付系統。以分布式賬本技術爲基礎的區塊鏈保證了不同地區監管機構在完全平等的基礎上開展合作,從而爲跨境金融監管創造了公正可靠的技術平台,大大拓展了大灣區跨境金融監管的合作空間。
第二步,深圳與香港、澳門共同打造基于區塊鏈和數字貨币的大灣區分布式金融交易系統,實現私募股權、資産證券化、信貸資産、保險産品和大宗商品等的點對點交易(上述産品均爲非标産品,不影響深交所和港交所的股票交易)。基于區塊鏈當中的聯盟鏈技術,建立分布式金融交易系統,能夠實現部分去中介的點對點交易,提升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同時聯盟鏈上的監管節點可以記錄所有交易信息,信息無法篡改,這就實現了真正的“穿透式監管”,大大提升了金融監管的效力,防範交易風險。大灣區分布式交易系統的建設,可以增強香港和深圳作爲金融中心的國際競争力,也爲澳門發展特色金融業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
(二)以多邊和雙邊形式開展分布式跨境支付網絡的試點
在國際層面以多邊和雙邊形式建設基于數字貨币和區塊鏈的分布式跨境支付網絡,在技術上可行,經濟上有競争力,政治上對很多國家有吸引力。分布式跨境支付網絡的形成,将打破現行高度中心化跨境支付平台的壟斷性,從而建設更加公正、包容和高效的全球新型跨境支付體系,爲國際貨币體系改革做出貢獻。基于聯盟鏈的分布式跨境支付網絡,在技術上是一個多中心治理結構,可以實現主要參與國擁有平等監管權限,從而防止個别國家享有支付霸權。全球治理在本質上就是多中心治理格局,分布式跨境支付網絡的多中心治理結構與全球治理的理念高度吻合,可以爲全球治理提供良好的金融基礎設施。
中近期内中國可以力争與歐元區和俄羅斯分别開展多邊與雙邊的跨境支付網絡建設。
2018年9月,在歐盟與中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伊朗共同召開的外交部長會議結束之後,歐盟負責外交事務的官員與伊朗外長在聯合國總部發表聯合聲明,歐洲将建設獨立于美國的跨境支付系統,以保證伊朗在美國實施制裁之後依然能夠進行國際貿易。該系統名爲INSTEX,由德、法、英三國政府共同開發,實體機構位于巴黎,是一個以貨易貨的系統,于2019年開始運行。2019年,歐央行聯合私營部門建立新型歐洲支付系統——“泛歐支付系統倡議”(The Pan European Payment System Initiative,Pepsi)。該倡議旨在建立一種新型的跨境數字支付系統,使歐洲大陸最終可以繞過Visa、萬事達卡、谷歌和Paypal等美國支付業巨頭,截至2019年年底已得到約20家歐洲大型銀行的支持。歐洲建設獨立跨境支付系統的行動,表明了歐洲對于美國控制全球跨境支付體系的強烈不滿,這有可能成爲中國通過多邊合作建立新型跨境支付系統,保障中國支付主權并推進全球跨境支付體系重塑的重要契機。中國可以積極與歐元區協商,力争開展中國—歐元區分布式跨境支付平台的試點項目。
在雙邊合作中,有可能于近期推進的是中俄合作。俄羅斯近年來一直受困于美國的經濟和金融制裁,其希望建立分布式跨境支付系統、避開美國金融制裁的意願較爲強烈。分布式跨境支付系統的核心技術——區塊鏈,也是俄羅斯科技界的強項。在全球頂級的區塊鏈技術專家中,俄羅斯籍與俄裔人士相當多,全球第二大數字貨币以太坊的創始人布特林即是俄裔加拿大人。通過分布式跨境支付系統爲中俄兩國經貿合作提供便利,對雙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價值,同時也具備較高的可行性。
(三)同時推動央行數字貨币和數字穩定币在跨境支付領域的應用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央行數字貨币和數字穩定币都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都将對跨境支付網絡建設和國際貨币體系改革産生重要的影響。在DCEP逐步落地的同時,中國可以鼓勵市場化機構發行錨定人民币的穩定币,在政策與市場的雙輪驅動下,加快推動分布式跨境支付網絡建設。
如上文所言,央行數字貨币和數字穩定币各有優勢。在跨境支付領域,目前世界上已經投入和即将投入應用的均是市場化機構開發的基于區塊鏈和數字穩定币的系統,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摩根大通的摩根币JPM Coin及其銀行間信息網絡IIN、IBM爲各國穩定币提供跨境支付的BWW網絡,以及臉書的天秤币2.0版。根據歐洲金融科技公司Blockchain Luxembourg SA于2019年9月發布的《穩定币狀況》調查報告,全球已發行數字穩定币54種,其中挂鈎美元的穩定币和位于美國的穩定币開發機構均占比最高。可以看出,美國的市場化機構在穩定币及其跨境支付系統建設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而美聯儲的職責就是對穩定币實施監管。在世界範圍内,大量市場化機構參與到數字穩定币及其跨境支付系統的研發與運作當中來,這會激發充分的市場競争,最終将由市場選擇出技術性能穩定、商業生态良好的數個系統成爲全球主流标準。
中國在央行數字貨币的研發方面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在數字穩定币領域落後于美國等發達國家,其原因在于中國目前不允許市場化機構開發數字穩定币及其跨境支付系統。支付寶和微信打造了世界上最成功的電子支付平台,而中國的四大國有銀行也已經成長爲全球前十大銀行,且數字銀行業務的發展也居于世界先進水平,這些市場化的企業和金融機構都具有開發數字穩定币和跨境支付系統的能力。特别是像螞蟻和騰訊這樣的民營企業,在推進跨境業務方面會更容易爲國際社會所接受。區塊鏈是一個強監管、易監管的系統,中國政府可以有效地監管目前的電子支付系統,就可以同樣有效地監管基于區塊鏈的數字穩定币及其支付系統。中國已經建成了全球最爲成功的電子支付體系。如果未來能夠同時打造基于央行數字貨币和數字穩定币的分布式跨境支付網絡,中國将在新一輪全球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中扮演重要角色,從而對國際貨币體系的多元化變革産生引領作用。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