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偉 張明 管清友:美國大選的全球影響
2020-12-02 14:47:00
鍾偉張明管清友:美國大選的全球影響 來源:中國外彙 世界經濟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特朗普政府近四年來的運作,更使全球格局變得撲朔迷離,并給多邊和開放體系帶來諸多沖擊。目前美國大選輪廓漸明,拜登離
來源:中國外彙
世界經濟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特朗普政府近四年來的運作,更使全球格局變得撲朔迷離,并給多邊和開放體系帶來諸多沖擊。目前美國大選輪廓漸明,拜登離白宮大門隻有一步之遙,同時民主黨人對國會的影響力也将上升。美國大選會給美國自身、全球經濟,以及中美關系帶來何種影響?人類有無可能在共同抗擊新冠疫情、推動經濟複蘇方面有所進展?
鍾偉:歡迎兩位參與本期的“圓桌”讨論。美國經曆了不尋常的特朗普執政時期。而在大選之後,美國會呈現哪些改變?又會面臨哪些難以改變的挑戰?拜登是否會在疫情控制、經濟刺激方面采取更多措施?基于大選并沒有改變美國的族群分裂和收入分配,大選可能對美國經濟産生怎樣的影響?與奧巴馬和特朗普執政時期相比,未來四年美國的經濟表現會如何?
張明:拜登上台之後,将會在控制疫情方面采取更普遍、更強硬的措施,這對于美國的疫情演進而言将是個好消息。拜登政府也将出台新一輪經濟刺激政策,然而政策的具體規模與出台時間,在較大程度上要取決于民主黨與共和黨誰能控制參議院。如果疫苗能夠在2021年年初大面積使用的話,那麽2021年美國經濟将會呈現顯著反彈。不過,在美國經濟恢複到疫情前的水平之後,美國經濟能否持續較快增長,則面臨一系列挑戰,例如收入分配失衡加劇,可能導緻消費增速放緩,高估值美國股市可能面臨的調整風險、中美經貿摩擦演進的不确定性等。在新一輪技術革命
管清友:拜登和特朗普的政策主張有着明顯的差異:拜登在“公平”與“效率”中更加偏向于公平,注重長期經濟發展;特朗普則更加注重短期的經濟和市場表現,短期預期更加樂觀。
新政府上台以後,拜登作爲民主黨溫和建制派代表,大概率會延續奧巴馬時期的政策,包括:重振美國的制造業和科技創新,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引導産業回流,通過拉動國内經濟創造就業;增加财政赤字,支持将增稅用于醫療和基建,支持醫改擴大醫保開支;保持美聯儲的獨立性,對貨币政策保持中性态度;注重環境和氣候問題,大力發展新能源、清潔能源;防疫态度較爲積極,呼籲“口罩令”,希望增加檢測站點擴大檢測。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正如拜登以“當選總統”身份發表全國講話中提到的“尋求團結”。另外,美國經濟長期增長停滞、産業結構空心化、貧富差距拉大、社會矛盾加劇、種族矛盾激化等由來已久的問題,很難在短期内解決,甚至還有進一步惡化的可能。這些對于新任總統都是極大的挑戰。
鍾偉:人們習慣用“退群”來作爲美國對外政策的特點之一。“退群”使得多邊合作在過去數年遭遇了挫折。大選之後,美國對一些國際機構和國際合作會采取怎樣的姿态,能否給全球投資、貿易和氣候變化等領域帶來新的機遇?尤其是美國對歐洲盟友和印太區域的經濟政策,會怎樣影響全球經濟,會帶來新一輪溫和的全球經濟複蘇嗎?
張明:目前拜登意向組閣的成員,很多都曾在奧巴馬政府任職,意味着風格傳承的概率較高。在RCEP最終簽署的大背景下,美國政府可能會重啓TPP(CPTPP)談判。拜登政府更加強調環境保護與氣候變化,預計将會重新加入巴黎協議。換言之,美國政府的“退群”行爲将會停止,甚至顯著逆轉。美國政府将會重新試圖成爲全球秩序的引領者與主導者。除中美經貿沖突的走向依然具有不确定性外,預計拜登政府會改善與歐盟、日韓、澳新的經貿關系。這對全球貿易與經濟增長無疑會具有正面影響。
管清友:拜登主張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預計會啓動重新入群。新政府上台後,會對上屆政府的外交政策進行糾偏,對于一些國際機構和國際議題,會重新回到合作對話上,以恢複美國在全球的領導力,包括:重新加入WHO,聯合全球應對新冠疫情,這對全球的疫情防控将是利好消息;重返《巴黎氣候協定》,在氣候問題上加強各國政府合作;重新簽署《核不擴散條約》,以恢複全球安全秩序;在經貿領域,加強和周邊國家合作,消除全球貿易中不必要的關稅壁壘。整體來看,雖然由于全球經濟失衡和大國目标沖撞,逆全球化潮流不會很快消退,但邊際會趨于緩和,不再是“新冷戰”思維;同時會加強對話機制,從退群轉向入群,使全球局勢更加穩定。
鍾偉:過去一段時間,中美關系起伏不定,貿易摩擦隻是兩國相處不易的一個縮影。作爲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在諸多領域合則共赢、鬥則俱傷。美國大選之後,中美關系将何去何從?是有所改觀還是繼續徘徊?面對中方積極推動經濟雙循環、堅持擴大對外開放,雙方是否有可能在金融經貿或投資等領域取得一些合作進展?
張明:拜登上台估計不會改變美國對華整體戰略,這一戰略的取向已經由接觸轉爲了遏制。中美經貿摩擦不會結束,甚至也不會顯著改善,中美摩擦注定會長期化,而且已經從經貿領域擴展至技術、人才、金融甚至地緣政治。不過,中美摩擦的形式可能會發生新的變化。例如,拜登政府可能會千方百計聯合歐盟、英國、日韓、澳新等發達國家,以及印度、巴西等新興市場國家,聯合向中國施壓。鬥而不破,應該是未來較長時間裏中美關系的特點。在中美經貿摩擦持續的同時,不排除中美重啓戰略經濟雙邊對話的可能性。
管清友:拜登對華政策的可預測性較強,雙邊關系會有一定的修複空間,但對華遏制仍是大方向。雖然拜登沒有那麽強硬,甚至在競選時承諾當選就取消對華加征的關稅,也會加強與中國的對話,但也沒有那麽友好——緩而不柔,同樣注重維護美國的霸權地位,隻是方式不同。預計會恢複民主黨對中國的傳統态度,采取多邊方式,把人權、環境問題和政府審查放在貿易談判的前端,更可能以拉攏盟友的方式對抗中國。
中美關系在新任總統上台之後,短期來看會得到一定程度的緩和,但其将中國視爲戰略競争對手,對華遏制的戰略不會改變,對此不能抱有幻想。首先,要意識到從大選結束到新一任政府上台,存在過渡期,可稱之爲危險的100天。其次,新任政府是建制派,提出了“小院高牆”理念,會繼續打壓中國高新科技發展,尤其是核心領域。所以我們仍要補齊短闆,增強戰略定力,加強國産替代和自主創新。最後,要加強同周邊國家合作。“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是重要的發力點;還有全球最大的自貿區RCEP曆時8年終于簽署,将導緻全球發展格局出現重大變化。有了RCEP做後盾,中國會有更堅實的基本盤,也會更有底氣。
鍾偉:次貸危機帶來的全球宏觀政策擴張和資産價格膨脹尚未消退,新冠肺炎疫情又使全球刺激政策有增無減,股市樓市膨脹越發令人矚目。但中國宏觀政策是階段性和針對性的,相對謹慎克制,中國經濟的修複也不完全依賴政策的刺激。在美國大選之後,中國經濟和全球經濟會更同步,還是中國經濟會更具相對獨特的韌性?中國的債市、股市是和全球共振,還是會走出獨立行情?
張明:2020年中國經濟增速将會達到2.5%上下,2021年中國經濟增速很可能達到7%—8%。我對2021年中國股市的表現比較樂觀。這一方面與疫情控制得力、企業基本面在疫情沖擊後顯著好轉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存量資金從房市到股市的輪動有關。2021年,中國債市走向具有較強的不确定性,利率債走向取決于貨币政策的邊際變化,而信用債市場可能繼續面臨違約頻發的局面。我認爲,在2021年,随着疫情好轉與疫苗的推出,全球無風險利率有望顯著上升,這對于債市而言意味着利空沖擊。
管清友:中國經濟複蘇韌性較足,預計随着2021年刺激政策效果的逐步顯現,經濟将延續複蘇,出現明顯的技術性反彈。就外部因素看,美國新政府進入常态後,中美經貿摩擦會出現階段性緩和,存在修複機會,從而會降低對A股的擾動;從内部因素看,貨币政策雖然會邊際收緊,但大方向還是穩健,隻要流動性不緊張,A股牛市就不會完全終結。但貨币政策邊際收緊會導緻A股牛市的風格出現明顯切換:高估值的闆塊會相對受損,低估值的闆塊會相對受益。因爲流動性會進入實體推動經濟回暖,帶動低估值闆塊的修複。由于經濟好轉,政策趨穩,債市整體性價比不高。
鍾偉:圍繞美國大選,中國國内也存在不同的聲音。一些學者認爲,中國對美、對外和對内經濟政策,應以國内大循環爲基礎,既有定力也兼具靈活性;另有一些學者則更看重高水平、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的積極作用,強調主動調整對外政策。大選前後美國政治生态的變化,是否足以推動中國更積極主動地謀求改善中美關系呢?
張明: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目前國内讨論得最火熱的概念之一。我認爲,無論如何,未來内需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将會進一步上升。中國建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既是外部壓力所緻,也是内部趨勢的必然。雙循環并不意味着封閉發展,而是要通過對内改革來促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中美關系是否能夠因此而顯著修複,目前來看依然存在着較大的不确定性。不過,考慮到中美關系的重要性,中方更加主動積極一些,釋放一些友善的信号,顯然不是壞事。
管清友:根據雙循環新格局的内涵,内需是第一位,也是最堅實的基本盤;但也絕不是閉關鎖國,還是要積極與外部溝通,努力參與國際競争,争取互利共赢。所以不管是誰當選美國總統,我們都應該盡自己最大的誠意、最大的努力,去争取改善中美兩國關系。
當然,在對外擴大開放的同時,對内也應堅持深化改革。從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公報可以看出,改革依舊是重中之重。在繼續向改革要增長方面,除了進行與“十三五”一脈相承的關于經濟制度、體制機制等方面的改革外,公報還重點提出了産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以充分釋放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和數據五大要素的活力。
鍾偉:謝謝兩位的參與。兩位都指出,大選之後,美國可能會嘗試重新成爲全球化引領者的角色,基于價值觀的多邊政策也會更明顯。但美對華采取競争和遏制,鬥而不破仍是主基調。中國在堅持雙循環戰略的基礎上,應在梳理中美關系時展現最大誠意。需要關注的是,疫苗大規模制備接種,對歐美和東亞的經濟影響可能存在不對稱性,從而使2021年的歐美經濟先抑後揚,中國經濟則面臨針對性、階段性刺激政策收斂後的韌性考驗。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