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資管視角下的信托轉型未來方向
大資管視角下的信托轉型未來方向
來源 :用益研究
“非标資産緊缺”将持續
近日,信托理财産品尤其是非标類的産品遭到“哄搶”。去年銀保監會出台的《信托公司資金信托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對集合信托投向非标資産進行了50%的比例限制,信托公司早已開始參照執行,非标融資類信托規模不斷壓降,後續“非标資産緊缺”的現象将持續。
業内觀點:
1、這種供不應求的現象估計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因爲非标類資産的規模受到嚴格限制,信托公司在标品産品尚未形成規模效應的情況下,隻能不斷壓縮非标。
2、集合信托産品的收益下行壓力依舊存在。主要原因在于兩方面:一是大部分企業無法承受融資成本變高;二是信用市場風險加大的背景下,信托公司偏向選擇高信用等級的交易對手,導緻信托公司間的競争日漸激烈,優質交易對手的融資成本也在下降。
3、今年企業的經營績效壓力依然較大,加之部分企業高杠杆運行,信用風險壓力仍較大,導緻優質資産規模進一步縮減。同時信托公司仍在主動壓降融資類信托規模,造成了優質非标産品供不應求。
4、由于标準化信托産品會配置股票、債券之類的投資品種,且爲浮動收益率産品,從投資者目前“哄搶”非标産品的情況來看,他們對标品信托的接受度仍較低,信托業的投資者教育道阻且長,信托公司在标品業務中建立核心競争力也是個較爲漫長的過程。
信托轉型挑戰:大部分機構将轉型爲“專而美”
監管層秉持2018年“資管新規”的大方向和原則,統一資管行業的監管體系,在統一的框架下進行公平競争。2020年監管政策出台較多,尤其是“資金信托征求意見稿”提出了量化的監管指标,這種氣氛主要是因爲對轉型的路徑和方向感到比較迷茫,同時對傳統業務的依賴較爲嚴重。很多信托公司都意識到傳統的業務模式是不可持續的,但是路徑依賴較爲嚴重,在監管倒逼之下才真正啓動轉型,信托轉型的挑戰和方向有哪些?
業内觀點:
邢成:在信托公司轉型的過程中,首先要有一個完整的公司轉型的戰略,這裏涉及到如何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第二個切實的困難就是團隊,過去的團隊是非标融資團隊,現在是要淘汰稀釋掉還是要培養提升起來?涉及到團隊構建上的戰略和安排。第三個是運行體系問題,包括結算體系、賬戶體系、風控體系、決策體系、投研體系,這些都要随之調整和變化,比如做家族信托的業務體系,跟其他信托業務是完全不同的。至于信托轉型的方向,除了一些設想中趨勢性的比如綠色信托、數字信托等。其次是把傳統的信托業務包括房地産信托、政信信托等進行升級,具體的方向比如PPP業務、ABS業務、PE投資等,每個裏面都大有文章可做。
殷醒民:信托公司的轉型,應當圍繞兩個“主動”。第一個就是監管部門一直強調的要主動轉型,目前信托公司一定程度上是被動的,是爲了應對監管壓力而進行的轉型,根本原因是機構沒有看到大方向,被動的機構就是簡單側重于具體的雙方交易,對市場的把控能力比較弱。第二個“主動”是主動管理能力,應該從三個方面來提供信托公司對市場的主動把控能力,一是要聚焦宏觀經濟,宏觀經濟看起來跟具體業務沒太大關系,但其實決定了業務方向;二要研究産業和區域,研究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動能在哪些産業部門,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客觀存在的,金融機構隻能在不同區域中間找發展機遇和重點;三要落地到信托公司,公司應該抓住這次監管推動轉型的機會,真正來一次大的變動,從一個單純的資金+資産組合起來的機構,轉變爲對經濟産業有主動把控和駕馭能力的機構。
近兩年,中國金融業擴大對外開放的步伐明顯加快,掀起新一輪外資進入中國的熱潮。其中,外資金融機構感受到了哪些變化,如何看待中國市場的投資機會?
1、堅定看好中國市場。這兩年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我們感覺到力度非常大,比如放開外資持股比例限制,開放力度和步伐甚至是超預期的。摩根大通是堅定進入且發展比較快的外資金融機構,公司堅定地看好中國本土市場。
和聚投資:市場切換,從機構抱團到重回實體經濟
1月抱團股票的兩次調整并不會立刻改變當下的抱團趨勢。和聚認爲,站和聚在當下的時點上,更需要回到實體經濟,重新審視抱團股票的業績兌現和有可能因業績持續改善而成爲下一階段主線的其他領域。
沣京資本:節前行情趨于平淡,關注港股龍頭配置價值
節前行情趨于平淡,關注港股龍頭配置價值。沣京資本認爲,資金價格在春節前不會再大幅飙升。流動性邊際收緊的隐憂會抑制股市估值的進一步擴張,高估值需要高增長來消化泡沫。春節前,投資者情緒将呈觀望狀态,在兩會之前,市場有望延續震蕩格局。
興證策略:趁海外震蕩上車港股,戰略成長+周期價值
港股行情将受益于盈利反轉驅動的價值回歸。興證策略認爲,2月美股市場的逼空博弈和伽馬擠壓風險仍有餘波,但系統性風險不大,中國的流動性“點刹車”春節之前有望結束,2月份是上車時機。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