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如何探路藍色經濟?
粵港澳大灣區如何探路藍色經濟?
來源 :海洋網
“藍色經濟”加速崛起,機遇應當如何把握?
近年,海洋經濟熱度持續上升,風口逐漸顯現,除受到國家高度重視和推動之外,地方和企業也在積極布局和競逐。
這一過程中,粵港澳大灣區成爲一方熱土,灣區經濟自帶海洋經濟屬性,《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也明确,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包括要共同建設現代海洋産業基地。
2018年廣東海洋生産總值高達1.93萬億元,占全國五分之一,連續24年位居全國首位,海洋經濟基礎雄厚。
當前,位于珠江出海口,疊加國家級新區、自貿試驗區多重優勢的廣州南沙,正探尋從海洋科技産業切入,引入和布局一批高水平海洋科技研發機構,如深海科技創新中心、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等,以強化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并推動前沿創新成果在此轉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近年,我國海洋經濟确也逐步進入高速發展通道,連續多年增速超過整體經濟增速,2018年全國海洋生産總值同比增長6.7%,占GDP比重高達9.3%。國家自然資源部也多次強調,近年海洋經濟“引擎”作用持續發揮,推動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并表示國家還将采取有力措施進一步推動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強國建設。
“未來必須推動粵港澳三地海洋經濟資源力量聯動融合,有效發揮各自優勢,形成互補效應。”安然說,借此探索重點突破三條主線,
一是海洋科創産業,包括可燃冰開采等海洋新能源、海洋先進裝備制造業等;
二是海洋高端服務業,如航運金融;
三是服務于大灣區城市群近億人口的相關海洋産業。
做南中國海的科技服務中心
記者注意到,2018年是海洋科研機構密集布局南沙的一年。
2018年7月,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創建的深海科技創新中心落戶南沙;中科院南海生态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也在同年8月落地南沙;同年底,南沙正式引進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牽頭的中科院戰略性先導專項C類“新一代潛航器”項目。
加之早已引入的廣州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分所、廣州中國科學院先進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海洋科技力量,南沙的海洋科研資源已建成體系。
“要發展海洋科技産業,必須補足科研短闆。”安然對記者分析,多年來廣東海洋經濟一直存在大而不強的短闆,從根本上講是因爲科技創新對海洋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這也是南沙發展海洋科技爲何要從引進科研機構入手的重要原因。
受訪專家都認爲,按照“海洋科學研究-海洋技術創新-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海洋科技産業”的發展路徑,是迅速培育和發展海洋科技産業的一條捷徑。
安然在2015年調研南沙基本情況時就發現,南沙在發展海洋科技産業時具備一定的後發優勢。“彼時自貿區剛建立,南沙的城市形态還未形成,這裏有土地資源和深水碼頭優勢,如果做好基礎工程和配套環境,肯定能夠吸引來大批的科研人員。”
事實證明,他的判斷是對的。随着南沙城市配套與基礎設施完善,南沙海洋科技産業發展勢頭良好,其海洋産值一度創造了年均增速17%以上的成績。
民盟南沙區基層委員會在2017年做的一項調研顯示,2014年底南沙新區科技興海産業示範基地甫一設立,旋即吸引了一批海洋科研機構,包括廣東深藍産業創新中心、廣州南沙中山大學科技創新基地、廣州中國科學院工業技術研究院、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廣東海洋與水産高科技園等。
就在這場論壇即将啓動的數日前,南沙的海洋科技産業再次迎來了利好消息。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在其印發的《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中明确提出,支持建設南沙新區科技興海産業示範基地。
在粵港澳大灣區“藍色經濟”加速崛起的關鍵時期,廣州南沙在其中應該扮演何種角色?
按照國家海洋局對科技興海産業示範基地的批示,南沙要重點做好“兩區兩平台”(海洋高新技術産業集聚區和海洋科技人才彙集區、海洋科技創新平台和海洋科技服務綜合平台)。
南沙海洋科技産業未來發展的重點将放在海洋生物育種、海洋生物醫藥和生物制品、海洋高端工程裝備制造和現代海洋服務業等,到2020年,南沙海洋産業總産值有望超千億元。
“南沙處于整個南中國沿海經濟帶最核心的位置,自然會集聚一批高端科研人才與機構,未來一定會成爲對外輸出技術與成果的公共平台。”在安然看來,南沙未來不單單是要服務于南沙、粵港澳大灣區,更要做南中國海的科技服務中心。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