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碳中和成爲我國經濟全要素生産率增長的重要引擎
讓碳中和成爲我國經濟全要素生産率增長的重要引擎
中電傳媒能源大數據
“碳中和不是經濟增長的一個約束條件,而是我國全要素生産率增長的重要引擎。”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表示。
随着我國碳市場的全面啓動,碳減排如何深入影響我國經濟發展正在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其中不乏有對碳減排将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擔憂。
我們如何看待碳減排對經濟的影響?日前,在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主辦的“碳中和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新引擎”研讨會上,來自國家發改委、中國社科院、中金公司的專家學者就碳中和對我國能源轉型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推動作用、對自然生态系統的改善提高,以及對國際低碳綠色合作的促進等議題,展開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把碳減排變成促進經濟的正向因子
據了解,爲實現碳中和目标,我國正在針對主要經濟部門擴大氣候政策和減排範圍,并制定相應目标。據清華大學分析顯示,爲了達到符合《巴黎協定》的減排量,我國的碳排放量必須在2030年之前達到峰值,然後以8%~10%的速度迅速下降,到2050年實現二氧化碳淨零,總體溫室氣體排放将于2060年前實現淨零。我國碳達峰越早越主動,而且峰值也要盡量地低。因此,制定科學的碳減排機制已經刻不容緩。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表示,碳排放的外部性是全局性的、長期的,在明确碳中和目标後應盡快開展成本有效性分析,力争以最低的全社會成本實現該目标。實現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徑之一是通過促進科技創新、制定合理碳價、完善社會治理等手段,降低清潔能源的綠色溢價,爲經濟主體從使用化石能源向使用清潔能源轉變提供充足的動力。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标,根本上要依靠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推動經濟走上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道路,這是解決我國資源環境生态問題的基礎之策,也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标的首要途徑。如何把碳減排納入綠色低碳經濟的發展框架,也在考驗着衆多行業的主管部門。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認爲,碳中和不是經濟增長的一個約束條件,而是我國全要素生産率增長的重要來源,将促進我國新發展階段經濟增長動能和增長模式的劇烈變革。實現碳中和不隻是一個技術問題,也是涉及碳排放權有效分配的經濟學和管理學問題。構建我國碳中和願景下經濟轉型的關鍵在于削減碳關鍵行業的碳排放。減碳關鍵行業的政策變化或技術變革會在全社會的生産網絡中傳遞、疊加,産生“乘數效應”,進而對我國碳減排行動産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些碳節點行業既包括生産型行業,也包括消費型行業,它們并非與傳統的高耗能行業完全重疊。
綠色發展賬戶倒逼綠色低碳經濟模式
我國各地綠色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由政府引導,市場化程度較低,綠色産品和綠色技術市場規模相對較小,企業參與度還不夠普及,特别是中小微企業對于綠色産業的投入并不夠積極。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表示,我國應該盡快建立綠色發展賬戶。綠色發展賬戶旨在從區域經濟發展的指标上扭轉過往單一的GDP宏觀指标,在微觀上改變企業經營理念中“重利潤、重産量”的桎梏。無論從政府到企業,甚至到個人,生态資本服務價值、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指标都應該成爲新的評價指标,将資源環境項目進行資産化重新配置,并把綠色資産納入央行資産負債表和國家資産負債表中,推動其可交易性。
從全球話語角度看,一場重塑低碳經濟規則的國際競争已開始。各國爲實現碳中和目标,紛紛進入應對氣候變化和發展低碳經濟的快車道,但對新興綠色低碳産業的行業認定、包括減排在内的各類低碳标準制定、碳交易在内的各款綠色規則約定、綠色金融在内的各種市場準入門檻等,都面臨着新一輪的國際博弈和談判進程。
劉世錦強調,我國在實現碳中和的過程中需遵循綠色轉型規律和市場規律,立足長遠,分階段、分步驟穩步推進,做到産業供給安全前提下的平穩轉換。考慮到當前國情以及污染物排放與碳排放之間的同源性,應通過兩方面來應對氣候變化,一是通過源頭治理減少碳源,二是通過生态修複增加碳彙。關鍵是做到污染防治、碳減排、生态修複和經濟增長四個方面的協同推進。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徐晉濤表示,針對歐美國家提出的碳關稅,我國應加快推進本土的碳定價,将化石能源的外部環境社會成本内部化,倒逼能源與經濟結構轉型,增強我國在碳定價方面的國際認可度,同時密切跟蹤和深入研究碳關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戴彥德則認爲,碳中和勢必将會加速我國能源結構調整,實現以新能源爲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并促進終端用能的高度電氣化;碳中和的實現需要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共同發力,并通過經濟與社會制度的優化與改革,充分調動各主體開展節能降耗和碳減排工作的積極性。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