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中國國際收支報告發布:延續基本平衡格局 來源 :國家外彙管理局 2021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繼續在全球蔓延,世界經濟不平衡複蘇,國際金融市場複雜多變。我國持續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
來源 :國家外彙管理局
2021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繼續在全球蔓延,世界經濟不平衡複蘇,國際金融市場複雜多變。我國持續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國内經濟呈現穩中加固、穩中向好發展态勢。我國外彙市場運行總體穩健,人民币彙率雙向波動,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
2021年上半年,我國國際收支保持基本平衡,外彙儲備穩定在3.2萬億美元左右。經常賬戶延續順差格局,與國内生産總值(GDP)之比爲1.5%,繼續處于合理均衡區間。其中,貨物貿易保持一定規模順差,體現了國内生産供應相對優勢和外需的支撐作用;服務貿易逆差繼續低位運行,跨境旅遊、留學支出仍受到疫情影響。資本項下跨境雙向投資保持活躍,流出入規模相對均衡。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勢頭良好,人民币資産吸引力持續增強,外資來華各類投資4428億美元,同比增長1.7倍,處于近年來較高水平;另一方面,境内主體多元化配置資産的需求繼續釋放,對外各類投資4140億美元,同比增長1.1倍。2021年6月末,我國對外金融資産和負債較2020年末分别增長3.7%和7.4%,對外淨資産接近2萬億美元。
2021年下半年,全球疫情仍将不斷演變,世界經濟金融運行中的不穩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較多。但我國經濟基本面長期向好,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持續推進,人民币彙率彈性增強并保持基本穩定,繼續爲國際收支平衡奠定堅實基礎。預計經常賬戶順差仍将處于合理區間,跨境資本流動有望延續有進有出、總體均衡的發展态勢。外彙管理部門将更好統籌發展與安全,繼續推動外彙領域改革開放,積極服務實體經濟發展;不斷完善市場化調節機制和跨境資本流動管理,維護外彙市場平穩運行,保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對外金融資産和負債[1]均呈現增長。2021年6月末,我國對外金融資産90278億美元,較2020年末(下同)增長3.7%;對外負債70418億美元,增長7.4%;對外淨資産爲19860億美元,繼續保持在較高水平。
對外資産中儲備資産仍居首位,民間部門持有資産占比繼續增長。2021年6月末,我國對外金融資産中,國際儲備資産餘額爲33459億美元,較2020年末下降0.3%。儲備資産占我國對外金融資産總額的37%,繼續占據對外資産首位,但比重較2020年末下降1.5個百分點;直接投資資産24620億美元,占資産總額的比重爲27%,較2020年末下降0.5個百分點;證券投資資産10132億美元,占比11%,較2020年末提高0.9個百分點;金融衍生工具資産143億美元,占比0.2%;存貸款、貿易信貸等其他投資資産21923億美元,占比24%,較2020年末提高1.1個百分點。
對外負債以外商來華直接投資爲主,其他投資和證券投資增長較快,占比上升。2021年6月末,我國對外負債中,來華直接投資33650億美元[2],較2020年末增長5.8%,繼續位列對外負債首位,占比48%。來華證券投資21090億美元,較2020年末增長7.9%,占對外負債的30%,較2020年末提高0.1個百分點。其中,境外對我國境内證券市場投資規模持續上升,2021年6月末,境外投資者對我國境内證券市場持倉市值約12078億美元,其中股票持倉量占A股總市值的5.4%,債券持倉量占境内債券托管總量的3.1%,較2020年末均提高0.1個百分點。存貸款等其他投資負債15593億美元,占比22%,較2020年末提高0.7個百分點。
[1]對外金融資産和負債包括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及存貸款等其他投資。之所以對外直接投資屬于金融資産範疇,是因爲境内投資者持有的是境外被投資企業的股權,這與證券投資中的股權投資無本質區别,隻是直接投資通常持股比例較高,意在影響或控制企業的生産經營活動。同理,外來直接投資則屬于對外金融負債範疇。
[2]來華直接投資存量包括我國非金融部門和金融部門吸收來華直接投資存量,并反映了價值重估因素影響。
2021年下半年,我國經濟穩定恢複、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大局沒有改變,人民币彙率彈性增強并保持基本穩定的格局沒有改變,将繼續成爲我國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的堅實基礎。
經常賬戶與國内經濟發展相适應,順差仍将處于合理區間。首先,貨物貿易順差将保持在合理規模。從出口看,當前主要發達經濟體經濟恢複将對我國外需增長起到支撐作用,同時我國持續穩定的生産供給能力也會使得出口保持增長,但主要發達國家疫情緩解将導緻我國防疫物資和“宅經濟”相關出口回落,疊加去年下半年高基數效應,整體出口增速可能有所回穩。從進口看,在内需逐步恢複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保持高位的作用下,我國進口将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長。其次,服務貿易逆差繼續低位運行,提升至疫情前水平尚需時日。随着發達經濟體疫苗接種速度加快,決定服務貿易狀況的跨境留學、旅行等需求有望重啓,但這是漸進的過程,服務貿易向常态回歸的進程将慢于貨物貿易。中長期看,我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制造業轉型升級穩步推進,經常賬戶運行在合理均衡區間的基礎将更加牢固。
跨境資本有進有出,有望延續總體均衡的格局。一是我國疫情防控的良好态勢、經濟基本面的穩健性在世界範圍内仍較突出,有助于夯實市場和投資者對于人民币資産的信心。如,國際上能夠反映市場對經濟體看法的主權信用違約掉期價格(5年期CDS,數值越低表示違約風險較低),當前我國數值爲30-40個基點,處于曆史較低水平,表明市場對于中國經濟增長前景持樂觀态度。二是我國金融市場雙向開放有助于拓寬跨境資本均衡流動的渠道。我國堅持推動金融市場雙向開放,促進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措施持續發力,爲跨境資金雙向流動、均衡流動創造了優良的政策環境。同時,我國正加快構建以國内大循環爲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将推動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進一步提升跨境雙向投資的質量。三是外彙市場調節機制更加成熟,人民币彙率彈性增強。2020年以來,人民币對美元彙率随環境變化及時調整,有效釋放升貶值壓力,沒有形成持續較強的單邊預期,有助于發揮調節國際收支的自動穩定器作用。在此基礎上,預計來華和對外各類投資均會穩定發展,整體跨境資本流動也會運行在合理均衡區間。
在彙率日趨雙向波動的市場環境中,如何做好彙率風險管理,對企業、尤其是國際業務占比較高企業的财務績效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樹立彙率風險中性理念有助于企業實現主營業務目标。彙率風險中性是指企業把彙率波動納入日常的财務決策,聚焦主業,盡可能降低彙率波動對主營業務以及企業财務的負面影響,以實現預算達成、提升經營的可預測性以及管理投資風險等主營業務目标。企業應以“保值”而非“增值”爲目标,合理審慎進行套期保值,避免背離主業、脫實向虛;偏離彙率風險中性的投機套利隻會額外增加風險。
企業彙率風險管理意識逐漸增強。近年來,企業外彙衍生品交易規模明顯增長,國内企業套保水平逐漸提升。2021年上半年企業利用遠期、期權等外彙衍生産品管理彙率風險的規模接近6000億美元,同比增長94%;套保比率爲22.8%,同比上升7.5個百分點,顯示企業彙率避險意識增強,風險中性經營理念提升。但企業彙率風險管理非中性的行爲仍然存在。有的企業對彙率風險敞口不做套期保值或者套期保值比例較低;有的企業利用外彙衍生品謀取收益或從事套利,偏離主業。
一是金融機構能夠提供豐富的外彙衍生産品。目前銀行彙率避險産品種類齊全,遠期、外彙掉期、貨币掉期、期權及各種組合産品基本能滿足企業日常所需。
二是相關服務基本實現全覆蓋。目前,全國能夠提供外彙衍生産品服務的銀行115家,包括大中小型和中外資各類銀行,市場服務可覆蓋全國各地區。
三是企業套期保值的成本并不高。銀行一般不收取套期保值手續費,保證金比例随着産品期限和市場行情調整,企業可使用授信額度代替保證金,部分優質企業可申請保證金減免。
一是識别可能面臨的彙率風險。企業應該适應人民币彙率雙向波動的常态,對日常運營中存在的彙率風險因素進行辨識與分析,充分評估企業的風險敞口情況。
二是制定科學有效的套保策略。企業可以根據自身風險敞口,并結合生産經營情況制定套期保值策略。在套期保值比例方面,初期可設定簡單易行的“固定保值”策略,有了一定經驗後,可以選擇“動态保值”,即設置一定的套期保值比例區間。在産品選擇方面,遵循簡單适用原則,選擇與其風險承受能力相适應和套期保值需求相一緻的遠期、掉期、期權等外彙衍生品。
三是選擇靈活适用的交易方法。企業既可以選用“靜态對沖”,即企業進出口業務采用訂單制,訂單約定了各個時間點交付的金額及報價,在明确訂單後,使用衍生品對各個期限進行鎖定;也可以選用“滾動對沖”,即企業外彙敞口是較長期限且金額較固定,如長期外币負債,可根據不同期限掉期産品的流動性、貨币之間利率差的變化趨勢,選擇合适的鎖定期限,不斷滾動鎖定;還可以選用“分層滾動”,即企業銷售是直接面對境外零售終端或用戶,未來的銷售數據難以預測,可不同期限分配不同比例,預測準确性較高的期限可相應提高套期保值比例。
四是建立完善科學的考核機制。遵循“期”“現”結合原則的科學評價标準,即将風險敞口的損益與衍生工具的損益加總,對加總後的結果再進行評價。不能将遠期鎖彙彙率與到期日即期彙率做比較,來考評套期保值是“虧”還是“賺”。
制造業發展狀況與貨物貿易以及經常賬戶演變趨勢息息相關,制造業生産能力和水平對貨物出口競争力和進口需求都有影響。從主要工業國發展規律看,當一國制造業起步發展較快時,産能輸出需求較大,推動貨物貿易以及經常賬戶順差較快增加;制造業進入轉型升級階段,中高端産業處于培育期,貨物貿易順差增幅趨穩;制造業轉型升級後,産品競争力逐步增強,進出口結構随之優化,有助于貨物貿易可持續發展,也有助于經常賬戶在更高水平上保持合理均衡。
近年來,我國經常賬戶逐步趨向均衡,經常賬戶順差與國内生産總值(GDP)比值持續位于2%以内,體現了國内經濟結構調整和制造業轉型升級等因素的共同影響。未來,國内制造業轉型升級是決定我國貨物貿易以及經常賬戶走勢的重要因素。近期,國家外彙管理局在全國11個省市選取2000多家典型企業[1]就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狀況開展調研。結果顯示:當前制造業企業總體仍以國内生産經營爲主,同時穩步推動技術進步和産品創新,未來有望逐步實現轉型升級。
我國制造業基礎更加堅實、競争力不斷提高,正逐步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當前我國産業升級、結構優化的特征進一步顯現。2020年,我國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
的比重爲15.1%,較十二五規劃收官的2015年提高3.3個百分點;全社會R&D經費支出較2015年增長72%;截至2020年末有效專利數量爲2015年末的2.2倍。各地調研企業反映,品牌化、技術化、智能化生産成爲主要轉型方向。通過技術研發、增強綜合管理能力等方式,企業着力提升産品質量和品牌影響力,提高生産效率,減少人工成本。如,陝西地區調研顯示,産品技術升級(選擇該項目的企業占比爲80%)、銷售營銷模式創新(占比70%)、降低成本(占比70%)、實現産品差異化(占比50%)是汽車制造企業轉型升級的側重點;江蘇地區制造業企業科研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專利申請數量較2015年顯著增長;山東地區逾七成調研企業選擇加大研發攻關與自主創新力度,以保持在國際和國内市場的領先優勢。
制造業企業仍以國内生産爲主,體現了我國在宏觀環境、基礎資源、配套體系等方面的系統性優勢。從調研情況看,計劃或已經實施海外經營活動的企業占比不高,其中沿海發達地區開展海外布局企業占比高于内地中部地區。已開展海外布局企業,海外産能占其總産能比例較低,半數在10%以下,未來進一步拓展布局後,預計也不會高于30%,大量企業“産能轉移+境内投資”并重。國内經濟發展前景較好、勞動力素質和生産效率整體較高、産業門類齊全且上下遊配套、基礎設施便利,是多數企業堅持以國内生産爲主的重要因素。
目前企業境外轉移多數局限于加工和銷售等非核心環節,同時外資在華生産經營保持穩定。出于降低生産成本和貼近市場等考慮,有些企業在海外投資設廠,主要集中于部分中低端制造業。重慶地區調研顯示,在已開展海外投資的企業中,52%和44%的企業分别将産品組裝或終端銷售環節轉移至境外;浙江、廣東地區70%以上企業産業外遷集中在終端銷售、産品組裝和零部件加工等環節,均爲相對獨立、簡單的生産環節或流程,不涉及全流程産業鏈轉移。同時,當前制造業外商投資企業撤資規模總體有限。2015年以來影響較大的撤資,主要是産品在技術叠代升級中被淘汰或在中國市場失去競争力,總體看制造業跨國公司在華投資興業意願仍較穩定。
當前,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持續推進,生産經營以國内爲主,在全球産業鏈和價值鏈中地位逐步提升。未來,我國将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積極促進内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按照“十四五”規劃部署,推進産業基礎高級化、産業鏈現代化,将進一步提升我國産品的國際競争力,推動貨物貿易提質增效、穩定發展,有助于夯實我國經常賬戶平衡的基礎。
[1]調研地區包括廣東、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北京、重慶、河北、吉林、湖南、陝西等11個地區,涵蓋紡織服裝、石油化工、化學制造、醫藥制造、汽車制造、電器制造業、計算機和通信制造業等27個行業,基本覆蓋了整個制造業行業分布。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