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林鄭月娥剛剛宣布,建設香港北部都會區,可容納約250萬人居住
重磅!林鄭月娥剛剛宣布,建設香港北部都會區,可容納約250萬人居住
來源 :金融界網站 綜合新華社、中國基金報
據新華社報道,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6日發表2021年施政報告時表示,特區政府将建設香港北部約300平方公裏宜居宜業宜遊的都會區,額外開拓約600公頃用地作住宅和産業用途,幫助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林鄭月娥表示,香港北部都會區包括元朗區和北區兩個地方行政區,占地面積約300平方公裏。覆蓋由西至東的深港口岸經濟帶及更縱深的腹地,将盡享港深優勢互補、融合發展的紅利,幫助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北部都會區将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并營造“城市與鄉郊結合、發展與保育并存”的獨特都會景觀。在都會區裏,土地用途多元,居住和就業人口及企業高度聚集,可帶動鄰近地區經濟發展,豐富民生活動,擁有标志性的自然、人文及建築景觀,整體上具備活力、吸引力和輻射能力。
林鄭月娥表示,北部都會區包括已發展成熟的新市鎮及其相鄰鄉郊地區,并有6個處于不同規劃及建設階段的新發展區和發展樞紐,是香港未來20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的地區。北部都會區擁有多達7個跨境陸路口岸,是香港境内促進港深融合發展和連系粵港澳大灣區最重要的地區。
林鄭月娥表示,目前在北部都會區内的多個已規劃或規劃中的發展項目,預計可提供約35萬套住宅;北部都會區可額外開拓約600公頃用地作住宅和産業用途,估計可提供約165000至186000套住宅。連同元朗區和北區現有的住宅單位,整個北部都會區發展完成後總住宅數目将達905000至926000套,一共可容納約250萬人居住;而都會區内的工作崗位數也将由現在的11.6萬大幅增加至約65萬,包括15萬個創科産業的相關職位。
施政報告重點如下:
雙城三圈升級
今年《施政報告》最重磅的消息之一就是提出建設香港北部成爲宜居宜業宜遊的都會區,并開拓更多可供居住和産業發展的土地。
計劃建設的“北部都會區”面積達300平方公裏,包括現在的元朗區和北區,覆蓋由西至東的深港口岸經濟帶及更縱深的腹地,将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并營造“城市與鄉郊結合、發展與保育并存”的獨特都會景觀,幫助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同時,支撐香港作爲國際金融中心的維港都會區也将“擴容”,擴大至包括“明日大嶼願景”的交椅洲人工島填海。兩大都會區将能提供大量土地,完善香港的空間布局,推動香港未來發展。
目前,深港兩地已經形成了“雙城三圈”的空間格局,即深港兩地之間由西至東分别建成了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和大鵬灣╱印洲塘生态康樂旅遊圈,覆蓋了深港口岸經濟帶和深圳發展最成熟的都市核心區,未來,具有龐大發展潛力的北部都會區也将成爲雙城連接的一個新的組成部分。
北部都會區目前已經包括天水圍、元朗及粉嶺╱上水等已發展成熟的新市鎮及其相鄰鄉郊地區,并有六個處于不同規劃及建設階段的新發展區和發展樞紐,包括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廈村、元朗南、新田╱落馬洲、文錦渡和新界北新市鎮,将成爲香港未來20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的地區。這裏擁有多達七個跨境陸路口岸,是香港境内促進港深融合發展和連系大灣區最重要的地區。
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将提供大量新住房。目前,區内的多個已規劃或規劃中的發展項目,預計可提供約35萬個住宅單位;北部都會區可額外開拓約600公頃用地作住宅和産業用途,估計可提供的住宅單位爲約16.5萬至18.6萬個。連同元朗區和北區現有的39萬個住宅單位,整個北部都會區發展完成後,總住宅單位數目将達90.5萬至92.6萬個,一共可容納約250萬人居住;都會區内的職位數量也将由現在的116.6萬個大幅增加至約65個,其中包括15個創科相關職位。
科技新區
過去幾年,香港特區在創新科技方面一直在加速追趕,但土地等拍套設施不足仍然成爲創新産業發展的一個障礙。
《施政報告》提出,善用落馬洲管制站遷往深圳新皇崗口岸後騰出的土地和毗鄰的部分魚塘和鄉郊土地,以及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内原有用地規劃,将合計約150公頃土地用作創科用途,新建新田科技城,發揮更具規模效益的科技産業群聚效應。
未來,港深創科園與落馬洲/新田一帶地方将會整合爲新田科技城;新田科技城連同深圳科創園區将組成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
林鄭月娥表示,占地540公頃的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可集港深兩地優勢,勢必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同時,配合前海擴區方案爲香港特區專業服務帶來的大量機遇,香港特區還計劃藉此契機提升洪水橋╱廈村爲新界北現代服務業中心,範圍擴大至與前海隔灣呼應的流浮山,建立可媲美數碼港的地标性創科設施。目前,數碼港是香港特區創科界的标志性區域之一,已經孕育了5個獨角獸企業。
爲配合北部都會區的各項發展,未來,特區政府還計劃将部分政府設施及寫字樓遷往該區。
北部交通網
林鄭月娥在發表《施政報告》時指出,北部都會區的整合和擴容工作,将會由以鐵路爲運輸系統主要骨幹所帶動。
計劃發展的鐵路項目包括:
-
連接洪水橋╱廈村至深圳前海的港深西部鐵路;
-
把正在規劃的北環線向北伸延,經落馬洲河套地區(河套地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港深創科園)接入深圳的新皇崗口岸;
-
探讨将東鐵線伸延至深圳羅湖并在深方設立「一地兩檢」口岸,在現有羅湖站及上水站之間增設一個非過境鐵路服務的新鐵路站,以釋放羅湖╱文錦渡及上水北一帶的發展潛力;
-
将北環線由古洞站向東伸延,接駁羅湖、文錦渡及香園圍一帶,再南下經打鼓嶺、皇後山至粉嶺;
-
探讨興建尖鼻咀至白泥自動捷運系統的可行性,以帶動該區和流浮山的發展。
跨境陸路交通方面,過去幾年,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港珠澳大橋(大橋)和蓮塘╱香園圍口岸三項重大跨境基建相繼落成,有助于香港融入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
《施政報告》透露,港深政府已成立“推動港深跨界軌道基礎設施建設專班”,共同構建“軌道上的大灣區”。此外,粵港兩地政府正全力推進“大橋港車北上不設配額計劃”,待疫情受控和免檢疫“通關”逐步實施後,可讓合資格香港私家車經大橋往來香港與廣東省而無須事先取得常規配額。粵港兩地政府也同意計劃可稍後伸延至另一個陸路口岸。
研究“港股通”以人民币計價
《十四五規劃綱要》重申支持香港進一步推進與内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發展離岸人民币業務,強化國際資産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打造大灣區綠色金融中心,及推動金融服務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
林鄭月娥表示,香港會相應在五個方面加緊努力,包括支持港交所進一步改善上市機制和在征詢市場意見後,在香港設立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的上市制度,以及進一步擴大跨境人民币資金雙向流通管道、離岸人民币産品和工具發展,研究提升發行及交易人民币證券需求、容許“港股通”南向交易的股票以人民币計價等具體措施。
港交所行政總裁歐冠升表示,樂見政府支持拓展互聯互通計劃、繼續完善上市機制,以及發展香港市場作爲人民币産品交易中心等措施,港交所期待與特區政府及業界緊密合作。
《施政報告》還提出通過考慮稅務寬減進一步吸引家族辦公室落戶香港,提升國際資産及财富管理中心地位;支持港交所與廣州期貨交易所就碳排放交易相關金融産品開展合作,并評估将香港發展成爲區域碳交易中心的可行性,提升香港作爲區内綠色和可持續金融樞紐;及推動跨境金融科技,與内地積極研究建立一個一站式沙盒聯網,利便粵港澳三地的金融機構及科技公司測試跨境金融科技應用項目。
“優才計劃”年額度擴至4000
林鄭月娥指出,香港正面對人口急速老化及生育率持續下降的挑戰,人力資源供應面臨瓶頸,需要更進取地吸納更多非本地人才,推動高端經濟發展和抓緊《十四五規劃綱要》和大灣區的發展機遇。
去年,爲擴充香港特區人才庫,特區政府已經宣布将“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優才計劃”)的年度配額倍增至2000個,去年一年有超過1700名來自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優才獲發配額。
林鄭月娥表示,爲吸引更多全球人才來港工作,決定進一步将優才計劃的年度配額倍增至4000個。
與此同時,特區政府還決定擴容人才清單,新增“資産管理合規專才”及“環境、社會及管治相關财經專才”專業,并擴大部分原有專業的領域,涵蓋醫療及健康護理科學、微電子、集成電路設計和藝術科技專才,并優化法律及争議解決專才的要求,以配合香港未來重點發展金融、創科、文化藝術和争議解決服務的政策方向。
爲吸引及留住頂尖法律人才,香港特區律政司還将推出一系列措施,包括放寬解決國際商業糾紛的資曆要求、厘清業務交易律師相關證明文件要求等,并将去年6月推出的先導計劃常規化,短期來港參與仲裁程序的合資格非香港居民可以訪客身分入境,無須事先取得工作簽證,鞏固香港作爲亞太區國際法律及争議解決服務中心的地位。
林鄭月娥透露,中央相關部委将積極考慮促進粵港兩地人才流動,特别是便利居港的外籍人士前往大灣區内地城市進行商務、科研、交流訪問等活動的有關安排,并已同意于今年底與特區政府進行工作會商,有助于提升吸引外商和海外人才落戶香港。
增加房屋供給
對于普通民衆最爲關注的住房問題,《施政報告》也再度給出回應。
未來十年(即2022-23至2031-32年度),香港特區政府已準備好約350公頃土地,預計可興建約3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私營房屋方面,特區政府争取未來十年準備好約170公頃土地,通過賣地或鐵路物業招标爲市場提供可興建約10萬個單位的用地。
同時,特區政府将多管齊下,增加土地供應。包括推進多個新界新發展區項目、東湧東填海工程、交椅洲人工島填海工程和新界北多個發展區的相關研究。
林鄭月娥表示,持續推進的大型項目及策劃中的項目可望于中、長期提供約40萬至50萬個公、私營房屋單位。加上北部都會區新拓土地可供興建16.5萬至18.6萬個房屋單位,預計2031-32年後的下一個十至十五年的房屋供應量可高達56.5萬至68.6萬個。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