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扩容对香港的机遇和挑战
前海扩容对香港的机遇和挑战
来源 :财经智识
我们在此前提醒,在政策底部出现之前,市场还是可能会处于震荡,但也建议大家不必过于悲观,在理解背后“大调整”的逻辑的同时,也不要忽视了市场上不断释放出的利好信号,特别是中央近期出台的一系列完善金融、促进开放的重磅政策。
日前,粤港澳大湾区就再有重大利好落地,中央公布了《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前海合作区占地将由14.92平方公里,扩大7倍至120.56平方公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目标到2035年要令营商环境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了解前海的听众可能知道,已经有不少的港人港企在前海开展业务,港企数量已经超过1万1千家。但地理面积不足还是对不少深港合作计划造成了限制。
这次前海扩区就是直指这个问题,有利于为深港合作开发更大的空间,使得不论是制度创新还是产业的创新,都有更广阔的载体,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具体来说,《前海方案》提出了八大深化前海深港合作的举措,既聚焦在香港已经具备优势的现代服务业,也在科技创新这块香港略显短板的领域做了重要补充。
在方案所聚焦的现代服务业中,香港最具优势的莫过于金融服务业。这次方案在金融业的指引方向上有两大亮点:一方面,明确指出要“培育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的金融业态”,不能脱实向虚纯搞金。
另一方面,是要“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前海合作区相对于一个试验点,既担任开展本外币合一银行账户等跨境人民币业务的示范角色,也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探索新的应用场景。
作为香港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金融服务占到了香港GDP的21.2%。香港作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结算中心,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的资料,截至2020年,占全球人民币支付交易约75%。
在经历了中美冲突、本地社会事件还有新冠疫情这一系列冲击之后,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不仅没有被撼动,还可以说“愈挫愈勇”,更加体现韧性。
接下来很快,互联互通机制下的跨境理财通、ETF通、更全面的债券通都会加紧提上日程,进一步巩固和增强香港金融中心的竞争优势。
在此基础上,《前海方案》更是治理模式上的创新,特别强调推进与港澳规则衔接,加大审批、规划、监管等方面的放权,探索行政区和经济区适度分离下的管理体制问题。
总的来说,《前海方案》几乎为深港两地在各方面的深化合作扫清了大多数障碍,是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最佳切入点。只要香港能积极且及时的抓紧机遇,以自身为出发点,在不同领域“扬长”亦或“补短”,就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就在《前海方案》公布的前一天,中央还出台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同样也是将地理扩容作为出发点,实施范围扩大到106平方公里,相当于将澳门的发展空间扩展了3倍。
相比于《前海方案》更聚焦发挥香港在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优势,《横琴方案》则更多的是精准针对澳门产业缺乏多元化的现状,在行业上打破固有局面,明确指出要发展四大新产业,来加强横琴和澳门的一体化发展。
这两项重磅方案的相继推出,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在地理面积扩容的层面,更期望港澳两地能充分发挥在大湾区内“双引擎”的功能,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先行先试,共同建设高度法治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但在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过程中,两个方案的实现路径有所不同。
《横琴方案》首次采用了“粤澳共商共管”的创新模式,新机制的执行难度会明显增加,需要搭建一个粤澳联合组建的顶层协调架构,但达成效果和效率也很可能会大大加乘,令澳门未来的发展蓝图大概率更加清晰、更加高效。
《前海方案》则继承和发扬深圳改革开放的经验,因此不需要额外搭建顶层设计,但目标也更为远大,实则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推动对外开放,这也就更需要香港方面积极、主动的把握机遇和发挥作用。
不管是前海深港合作区,还是琴澳一体化,还有前不久宣布设立的北交所,一系列重磅政策的目标都是不断完善我国金融和市场体制,为中小创企业和科技创新赋能,加强对外开放,在“双循环”下推动实体经济与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长期发展战略。
在政策顶层设计的推动下,大湾区的跨境互联互通和多领域合作也将进一步打开想象空间,带来更多投资机遇。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