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涛:政策“不急转弯”助力开好局
管濤:政策“不急轉彎”助力開好局
中國金融雜志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21年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繼續實施積極的财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币政策,政策操作上不急轉彎。這緩解了會前市場對于2021年經濟政策緊縮的預期,有助于實現會議提出的确保“十四五”開好局,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一百周年的工作任務。
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除了提出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中長期問題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構建以國内大循環爲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外,還首次提出要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跨周期調節”的新提法問世後,迅速引起了市場的廣泛熱議。
不少市場人士從實現穩增長與防風險的長期均衡角度,得出了随着2021年經濟增速反彈,本輪複蘇基本完成,财政貨币政策将加快退出、趨于緊縮的判斷。而筆者自2020年8月中旬以來,就在一系列文章或研報中指出:一是應對經濟收縮與擴張周期的快速切換甚至疊加,不能沿用過去的逆周期調節思路;二是政策懸崖是上次各國危機應對的重要教訓,我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應對的教訓除了出手時用力過猛外,還有就是退出時收手過快;三是疫情上半場我國貨币政策保持了定力,下半場退出也沒有必要過于迫切;四是2021年内外部不确定性不穩定因素較多,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有助于優化營商環境、穩定市場信心。因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宏觀政策不急轉彎,符合我們的預期。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于國内外形勢作出了清醒冷靜的判斷。一方面,肯定了面對嚴峻複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内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2020年我國交出了一份人民滿意、世界矚目、可以載入史冊的答卷,我國成爲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另一方面,也指出2021年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确定性,我國經濟恢複基礎尚不牢固,世界經濟複蘇不穩定不平衡,疫情沖擊導緻的各類衍生風險不容忽視。會議強調,2021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要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科學精準實施宏觀政策,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其實,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國強11月6日于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就已明确指出,抗疫期間采取的寬松貨币政策是暫時的,退出是遲早的,也是必要的,但對于退出的時機和方式需要進行認真評估,主要是根據經濟恢複的狀況進行評估,不能倉促,不能弱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果。他還特别強調不能出現“政策懸崖”,政策突然中斷可能很多方面适應不了。
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分析形勢時指出,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三期疊加”影響持續深化,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當前世界經濟增長持續放緩,仍處在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深度調整期,世界大變局加速演變的特征更趨明顯,全球動蕩源和風險點顯著增多,我們要做好工作預案。由此可見,内外部挑戰早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就已存在,并沒有因疫情過後自動消除,相反有些方面還可能有所加重。因此,“六穩”“六保”工作任務、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依然成爲明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标。
因爲基數原因,2021年年初我國有可能出現一個較高的經濟增速。全年增速可能前高後低,坡度比較陡峭,且全年經濟增速與2020年相比也會有一個較大的提高。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有助于夯實我國經濟恢複的基礎,更好應對内外部不确定不穩定因素的挑戰。正如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所言,面對疫情造成的前所未有的沖擊,政策既可能做多,也可能做少,但做多的風險要低于做少的風險,因爲做多了隻不過會讓經濟更快、更強勁的複蘇,做少了卻可能扼殺複蘇的苗頭。
宏觀調控通常是講“逆周期調節”,“跨周期調節”是我國對于宏觀調控的重大理論創新。疫情全球大流行造成了非典型的經濟衰退。我國以保持政策定力,出色完成了疫情應對的上半場。下階段,我國遵循跨周期的思路推動宏觀政策的有序退出,也将圓滿完成疫情應對的下半場,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從疫情防控向常态化的平滑轉換。
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提出宏觀政策保持對經濟恢複必要支持力度的同時,也一再強調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準有效,把握好政策的時度效。其中,積極的财政政策要提質增效、更可持續,保持适度支出強度,增強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财力保障,抓實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債務風險工作;穩健的貨币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适度,保持貨币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觀杠杆率基本穩定,處理好恢複經濟和防範風險的關系。
實際上,最近人民銀行一直在反複強調,貨币政策要繼續保持松緊适度,既不能讓市場缺錢,影響企業正常生産經營,也不能讓錢溢出來,讓市場搞錢生錢的投機交易。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重申,要多渠道補充銀行資本金,完善債券市場法制,加大對科技創新、小微企業、綠色發展的金融支持;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因地制宜、多策并舉,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任何政策選擇都是有成本的。我國早在2020年6月份就提出要關注貨币刺激的後遺症,風險管理要走在市場曲線前面。而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人民銀行在宏觀審慎管理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逐步建立了“貨币政策+宏觀審慎”的金融調控雙支柱。其中,貨币政策主要關注增長、就業和物價穩定;宏觀審慎與其他金融監管政策配合,打擊資金空轉,預防資産泡沫。爲防範化解資産泡沫風險,引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預計2021年金融監管和宏觀審慎依然将保持較強的力度,對于金融領域的違法違規行爲仍然會堅持“零容忍”的态度,配合支持性的财政貨币政策,處理好穩增長與防風險的有效平衡。從這個意義上講,投資者要降低賺流動性的錢、賺快錢的沖動,更多去賺估值的錢、賺慢錢。
由于基數效應,2021年我國穩增長的壓力可能不會像往年那麽大,進而将形成一個難得的時間窗口。而且,保持正常的财政貨币政策空間不是攢着看的,而是拿來用的。即便2021年内外部環境出現一些超乎預期的不利變化,我國無論财政政策還是貨币政策都還有一定的空間,如有需要,随時可以出手。這爲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提供了更厚的防護墊。我們要用好這個時間窗口,集中精力推進改革創新,爲經濟高質量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爲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2021年構建新發展格局要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闆,貫通生産、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态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會議結合十四五規劃工作部署,确定了八方面的重點任務。
一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充分發揮國家作爲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确定科技創新的方向和重點。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發揮好重要院所高校國家隊作用,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加快國内人才培養,完善激勵機制和科技評價機制。二是增強産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統籌推進補齊短闆和鍛造長闆,盡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并在産業優勢領域搞出更多獨門絕技。實施好産業基礎再造工程,深入實施質量提升行動。三是堅持擴大内需這個戰略基點。促進就業,完善社保,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費購買的規定,完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提高教育、醫療、養老、育幼等公共服務支出效率。增強投資增長後勁,發揮中央預算内投資的引導和撬動作用,激發全社會投資活力。加大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力度,擴大制造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投資。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建設現代物流體系。四是全面推進改革開放。完善宏觀經濟治理,加強國際宏觀政策協調。深入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健全現代企業制度,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健全金融機構治理,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打擊各種逃廢債行爲。規範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積極考慮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完善安全審查機制,重視運用國際通行規則維護國家安全。五是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保障糧食安全。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規範耕地占補平衡。六是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完善平台企業壟斷認定、數據收集使用管理、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法律規範。加強規制,提升監管能力,堅決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競争行爲。特别強調金融創新必須在審慎監管的前提下進行。七是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高度重視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加快完善長租房政策,逐步使租售同權。土地供應要向租賃住房建設傾斜,降低租賃住房稅費負擔,整頓租賃市場秩序。八是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加快調整優化産業結構、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新能源。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繼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這次公共衛生危機應對,西方主要以政府救助爲主,而我國一直堅持打“纾困+改革”的組合拳。政策是臨時的,制度是長遠的。深化改革,将有助于我國化爲危機,重塑參與國際合作與競争的新優勢。同時,也将有助于提升中國資産的估值中樞,更好回報境内外的價值投資者。■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