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曙:创新建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风险管理
刘晓曙:创新建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风险管理
当代金融家
“十四五”时期经济新发展指引商业银行七大新方向
《建议》提出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支持实体经济是中央对金融机构提出的要求,也是商业银行必须履行的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商业银行初步探索出一些新型业务模式,“十四五”时期,新发展理念指引实体经济新发展方向,商业银行须推动新发展变革,加快发展新型业务,有效支持实体经济新发展。
加快发展科创金融。《建议》指出,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商业银行须加快发展科创金融,为企业科创项目提供金融支持。同时也要看到,科创项目存在较高的失败风险,现金流不稳定,固定资产较少。商业银行传统的风险偏好设置和已有的风险管理模型难以完全匹配科创项目的风险特征,需要提升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
加快发展新产业金融。《建议》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需要得到长期持续的金融支持与服务。商业银行须加快发展新产业金融,主动对接和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产业链、供应链多角度提供金融支持与服务。同时也要看到,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技术密集型的,而商业银行传统的信用评审与风险管理体系是基于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发展起来的,二者并不完全匹配。商业银行需提高风险管理的适应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新的信用评审与风险管理体系。
加快发展高质量消费金融。《建议》指出,全面促进消费。合理的金融安排有助于刺激和促进消费,从而带动生产效率提高,增加社会总效用。商业银行须加快发展高质量消费金融,以金融手段促进实现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安全消费、无接触消费等,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结合起来,通过构建不同的消费金融场景实现分群客户管理和分类风险管理,达到业务增长与风险管理的良性互促。
加快发展农村金融。《建议》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其中,金融起着关键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商业银行须加快发展农村金融,主动开展涉农业务,合理下沉农村网点,用金融的手段助力推进乡村振兴。不过也要看到,农业受自然风险影响较大,农村的金融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民普遍缺少足值抵押物,农村金融整体风险较高。因此,商业银行须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有机统筹起来,找到一套管控农村金融风险的有效方法。
加快发展文创金融。《建议》指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新的金融需求,商业银行应加快发展文创金融,推动文化产业体系健全发展。不过也要看到,文创企业的可抵押有形资产较少,现金流较弱,商业银行已有的风险管理模型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信用评审和风险管理。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在发展文创金融的同时加强风险管理创新,有针对性地管控文创金融相关风险。
加快发展绿色金融。《建议》指出,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商业银行要带头发展绿色金融,加大对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领域的金融支持,以金融的手段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同时也要看到,绿色产业链上的企业以初创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为主、生存压力较大,绿色金融的整体风险相对较高。商业银行需要加强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综合研究,找到一条兼顾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新路径,实现绿色金融的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发展普惠金融。《建议》指出,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律环境和政策体系。商业银行一直高度重视发展普惠金融,“十四五”时期,商业银行需运用已有经验主动加快发展普惠金融,借助金融科技手段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动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长期健康发展。
总的来看,商业银行应当统筹全行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共同朝着七大新型业务发展。同时也要看到,七大新型业务都有各自的风险特征,商业银行要注重提高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
创新资产负债管理支持“十四五”时期新发展
在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活动中,资产负债管理是居于统筹地位的。它是商业银行决定和调整表内表外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管理相应风险的决策过程,是决定全行大方向和大资金盘的管理机制。
“十四五”时期,七大新型业务发展需要新的资产负债管理架构,即,更细致地开展资产负债结构管理,并把资产负债结构管理和风险管理有效统筹起来。第一,需调节资产负债结构以适应和服务经济新发展。商业银行须从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加快发展七大新型业务,适应经济新发展趋势,长效服务经济新发展。具体地,商业银行需“管理下沉”,在做好利差管理、大类资产结构管理和大类负债结构管理的基础上,深入业务层面引导资产投向和开发负债来源,提高业务指导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引导资产向七大新型业务领域投放,确保从七大新型业务领域获得稳定负债。第二,新的资产负债管理须拓展风险管理职能。商业银行要全面管理好七大新型业务的相关金融风险,在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过程中把信用风险管理、声誉风险管理和原有的利率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等统筹起来,坚决守住风险底线。
新的资产负债管理架构须包括资产结构配置管理。要加强资产结构配置管理,从总行层面和全局高度推动新型业务发展。具体地,要调整全行资产(特别是贷款)在不同产业(或行业)的分布,指导全行资产(特别是贷款)向七大新型业务领域倾斜聚集,甚至协调相关部门针对七大新型业务领域加快研发相关产品,等等。
新的资产负债管理架构须包括负债质量管理。大类负债结构管理只是统筹管理存款和同业负债的期限结构和头寸,不能深入到业务领域管理资金来源。要加强负债质量管理,针对不同业务领域的资金特点设计差异化的负债管理方案,例如,在新产业金融业务领域侧重于抓结算类存款,在农村金融业务领域侧重于抓个人定期存款,等等。
新的资产负债管理架构须统筹加强风险管理。首先,要统筹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其次,要统筹加强声誉风险管理;最后,要继续做好利率风险管理和流动性风险管理。
新的资产负债管理架构须包括客群管理。要做多客户数量、构筑客群网络、增强客群黏性、增加与客户之间的了解和互信,从根源上夯实商业银行“十四五”时期业务发展基础。
新的资产负债管理架构是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发展深化,比传统资产负债管理的含义更丰富。一是管理内容更丰富。除了已有的利差管理、利率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大类资产结构管理和大类负债结构管理之外,新的资产负债管理架构还包括资产结构配置管理、负债质量管理、信用风险管理、声誉风险管理和客群管理等。二是统筹力度更大。除了要统筹计划财务部门、市场交易部门等传统相关部门之外,新的资产负债管理架构还要统筹各大业务条线和风险条线等,发挥在全行的业务中枢职能。三是业务指导性更强。除了针对全行利率价格和大类资产负债结构给出方向性指引之外,新的资产负债管理架构还提出具体的业务开展和调整要求,并就风险管理方面提出建议。
新的资产负债管理架构与全面风险管理既有相同又有差异。全面风险管理是指银行将各类风险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识别、计量、评估、监测、报告、控制和缓释所承担的各类风险。新的资产负债管理架构与全面风险管理的相同在于,两者都将银行的各类风险作为管理目标,将多种风险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下进行管理,在具体工作中也共用风险管理团队。同时,两者又有显著差异,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理论基础不同。新的资产负债管理架构的理论基础是企业管理理论,商业银行为了合理调配全行资源以实现科学经营,下沉到业务层面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是风险传染理论,商业银行为了避免各类风险在内部和外部交叉传染蔓延,从全局层面对不同类型的风险建立系统性、综合性的管理框架。二是管理目的不同。新的资产负债管理架构的首要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业务发展,全面风险管理的首要目的是管控风险、保证各类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三是管理手段不同。新的资产负债管理架构是通过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的,而全面风险管理是通过风险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的。
建立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架构 服务国家“十四五”规划
新的资产负债管理继承和发展了传统资产负债管理,又体现着全面风险管理的思想,我们称之为“资产负债风险管理”,具体包括利差管理、大类资产结构管理、大类负债结构管理、资产结构配置管理、负债质量管理、利率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信用风险管理、声誉风险管理和客群管理等。商业银行应有步骤地建立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架构,在此基础上落实三大机制推动七大新型业务发展,切实服务国家“十四五”规划。
商业银行应逐步有序地建立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架构,为服务国家“十四五”规划夯实制度基础。从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的实践来看,建立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架构应当分以下三步进行。
第一步是理顺传统资产负债管理的工作运行机制。具体地,要从领导机构、责任部门、落实制度等方面加强管理。一是明确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的责任范围,理顺工作机制,在制度上明确规定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的人员构成和开会频率等。二是设立专门的资产负债管理部门,作为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的统筹和协调机构,负责资产负债管理的各项日常工作。三是确立资产负债管理的落实机制和督办机制,以制度的形式要求总行各部门和各分支机构必须执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的决议,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由资产负债管理部门负责督查和督办。
第二步是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业务管理能力。除了提升利率风险管理能力和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之外,还要提升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声誉风险管理能力、资产负债统筹协调能力和服务客户需求的能力。一是提升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坚持集中授信审批,在此前提下施行派驻机制、授权机制等分层式管理机制,加大金融科技应用,优化流程、提高效率。二是提升声誉风险管理能力,提高声誉事件监测和处置效率,通过纸媒体、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多方渠道传播企业正能量。三是提升资产负债统筹协调能力,全行“一盘棋”,协调各相关部门共同优化全行资产负债结构,合理提升存款和贷款占比。四是提升服务客户需求的能力,在标准化服务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人性化服务。
第三步是构筑高效融合的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架构。一要实现资产负债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有机融合。各业务条线负责人都担任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的委员,参加利差管理、大类资产结构管理、大类负债结构管理、资产配置结构管理、负债质量管理和客群管理等的共同决议,并且在决议下达之后统筹条线内各部门共同落实,指导分支行开展业务。各业务条线负责人也可以根据实际业务中的具体问题向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提出建议,由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审议决定。二要实现资产负债风险管理和全面风险管理有机融合。风险条线的负责人担任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的委员,参加利率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信用风险管理、声誉风险管理等的共同决议,并且在决议下达之后统筹风险条线落实执行。同时,资产负债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也要担任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委员,参加各类风险管理的共同决议,并且在决议下达之后通过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配合落实。
在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架构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应推动七大新型业务发展,服务国家“十四五”规划。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的职责范围更加广泛,比传统资产负债管理的动员能力更强,可以通过落实以下三大机制有力推动七大新型业务发展。
第一是落实更大范围的研讨和调研机制制定七大新型业务的发展方案。传统资产负债管理主要关注利差管理、利率风险管理和流动性风险管理,不涉及业务发展问题,因此与业务条线和风险条线之间的研讨和调研比较少。在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架构下,资产负债管理部门的责任扩大,负责资产和负债的细项结构调节,直接起草制定七大新型业务的发展规划和业务指标。因此,除了要与计划财务部门和市场交易部门进行研讨和调研之外,资产负债管理部门还要组织开展与业务条线和风险条线的研讨和调研,进行综合分析论证,拿出关于七大新型业务的发展方案。
第二是落实更大层面的研究和决策机制分配七大新型业务的发展任务。由于传统资产负债管理不涉及业务发展问题,因此过去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一般不讨论业务发展方案,也不具体分配业务发展任务。在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架构下,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包括各业务条线的负责人和风险条线的负责人,议事范围也扩大包含业务发展问题,因此资产负债管理部门须将七大新型业务的发展方案提交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审议,从全行的各个层面进行研究和讨论,进而做出决策,同时就业务发展做出具体的任务分配。
第三是落实更全面的监督和督办机制推动七大新型业务落地。由于传统资产负债管理主要关注利差管理、利率风险管理和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落实主体主要是计划财务部门和市场交易部门。因此在传统资产负债管理架构下,监督和督办的重点对象主要是计划财务部门和市场交易部门,对业务条线和风险条线的监督和督办相对弹性。而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的职能范围大大扩展,包括推动发展七大新型业务的职责。因此,在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架构下,计划财务部门、市场交易部门、业务条线和风险条线共同成为七大新型业务的落实主体,资产负债管理部门对它们进行全面有力的监督和督办,推动七大新型业务尽快落实落地。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