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扬:国际金融研究要与时俱进
李扬:国际金融研究要与时俱进
来源: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在国际金融的传统研究领域——储备货币方面,李扬教授认为,过去一些国际金融界讨论的老问题,诸如“人民币是否需要国际化”“多元货币体系是否将延续”等,目前已有肯定性的共识,现在的问题是,Libra(Facebook发起的加密货币项目)的推出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Libra 1.0版的失败彰显了货币的主权特征,也就是说,在民族国家依然存在时,货币作为国家主权的体现不可动摇,因而直接创造所谓“超主权货币”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Libra的2.0版推出,以尊重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货币主权为前提,但是构造了某种类似SDR的货币篮子,且凸显各篮子货币的可兑换性,这就在事实上走出了一条通向超主权货币的现实道路。简言之,Libra的发展值得高度重视。面对全球数字货币的发展趋势,人民币应当进一步加快国际化的步伐,应当加快可兑换步伐,否则可能成为孤岛。关起门来搞自己的数字货币出路不大。
再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是国际收支和国内宏观经济运行的协调问题。“不可能三角”代表的传统版本在本世纪逐渐受到质疑,因为它不能完满解释本世纪以来发生的若干重大事态。值得重视的是,自21世纪以来,全球加总的国际贸易差额在下降,但是资本流动的规模却在增加。在传统的国际收支理论中,国际资金的流动是以实体经济往来为基础的;因此,经常项目差额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是应当自洽,应能够彼此解释。如今出现这种情况,需要分析。事实上,中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发展本就出现了与传统的国际收支理论不一致的方面。在我们这里,在长达20余年的高速增长过程中,曾出现过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双顺差”格局。我们过去曾试图解释这个“不合理论”的现象,获取了一些认识,初步的看法是,中国国内的金融市场不发达,因而需要依赖美国金融市场来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换、短期资金向长期资金的转换、债务资金向权益资金的转换,在这个转换过程中,美国事实上部分地发挥了中国乃至全球中央银行的功能。我以为,目前全球出现的这种状况与过去中国出现的“双顺差”异曲同工,如果过去发生在中国的事在全球范围内重现,整个国际收支的理论就会被动摇,就有一系列的新问题需要研究。
最后,李扬教授认为,国际金融治理体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领域。二次大战后形成的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为支柱的全球经济和金融治理体系已经礼崩乐坏,从奥巴马政府提出TPP开始,这个新治理体系已见雏形。现在,诸如RCEP、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一类的新型多边国际金融治理体系正在形成,同时,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代表的产生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对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机制的诉求也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我们正身处其间,这个领域大有可为。
演讲最后,李扬教授表示,国际金融领域的发展对于中国的金融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大,国内金融和国际金融正日益一体化。在这大变革的时代,国际金融领域的青年学者们承担着光荣的历史重任。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