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刘晓春:银行如何推进对公业务数字化转型?
對話劉曉春:銀行如何推進對公業務數字化轉型?
新金融城
主持人:我曾經看過您的一篇文章裏講到,對公業務的數字化轉型其實存在兩個問題,一個是客戶端的問題,一個是銀行自身經營管理的問題,能不能就這兩個點給我們具體闡述一下?
劉曉春:首先講客戶端,主要在于我們現在對公客戶和以前不一樣了。原來銀行風險管理的基本邏輯是建立在生産型企業基礎上的,包括商業型企業也是在生産型企業風險評估的基礎上做起來的,這是一個方面。
第二方面,我們是把客戶當做一個個體來看待的。但是現在的企業都是集團化的,這個和原來我們把它當做單個個體來看是不一樣的。即使我們以前有集團化企業,但以前的集團化企業往往是一個所有制,分廠、分公司。不管怎麽說,它是一個整體。但是現在的集團企業内部往往有不同的所有制,有不同的法人、有不同的行業、而且分布在不同的地區。還有一個有兼并、重組,集團的界限是在變動當中的,和我們原來是完全不一樣的。
再一個,我們現在有新的商業模式,新的行業産業,這些也是和以前不一樣的。從内部管理角度來講,現在銀行的資産負債和以前也不一樣了。我們以前的資産負債基本上是存款、貸款。但是我們現在貸款在銀行的資産當中隻占了50%左右,存款我們有一般的存款、同業存款,還有其他的一些負債。所以銀行的資産負債本身也不一樣了,在經營當中,怎麽來安排好自己的資産和負債,而不是單純的存款和貸款,也是一個大的問題。這兩個方面能夠結合好,我才能夠更好的來爲對公客戶來服務。
傳統風險評估方式已無法适應企業形态變化
主持人:剛才您提到了現在企業集團的形态發生了很多的變化,這些變化所帶來的風險有哪些,您覺得是值得我們高度重視的?
劉曉春:現在集團本身是動态的,要兼并重組甚至于減持股份、增持股份,像這些帶來的對企業的評價就會不一樣。以前很簡單,好比這是一個大集團,下面一個子公司,甚至于孫公司,我覺得這是他們一家的,隻要這個大公司沒問題,這個小公司也問題不大。但是現在都是不同的法人,不能簡單的以總公司的名義來看待子公司或者孫公司。
但是另外一方面,又不能不考慮它的整體。我們原來有個集團授信,集團授信下面和這些分公司之間,子公司之間應該是怎麽一個關系。每一個分公司子公司在它集團内部它大概占有什麽樣的一個地位,它的風險度應該怎麽來考慮,需要什麽樣的一些指标來估計他們的風險關聯度。這個是我們原來銀行沒有的,無論是大行小行可能我們今後需要有這些數據或者信息,能夠把風險度關聯起來形成一個模型,來評估一個集團企業的整體風險,以及它不同子公司的不同的風險。同時,這些子公司在變動當中,它的風險度的變化,銀行怎麽來考慮進行合作,這是一個方面。
還有一個方面,銀行的資産負債也在變化。所以對不同的公司的授信,在信貸、債券及其他一些投資方面,應該怎麽來掌控風險,而不是單純因爲它風險低,我什麽都可以給他。因爲這些産品本身的風險度也是不一樣的,這個計算如果手工的話是非常困難的。如果有大數據、雲計算,我們有沒有能力把這個模型建起來,然後來利用這些技術來解決我們的問題。
主持人:現在企業的并購重組其實非常常見的,對于我們銀行授信人員,提出哪些新的挑戰,您能不能給我們舉一個具體的例子?
劉曉春:比如我們銀行規定現在對企業的授信都要先經過評估,然後要有授信額度,然後才能夠用信。對集團企業來講,我們首先要對集團授信,然後在集團的授信範圍内再給集團的子公司、孫公司進行授信,這是一個前提條件。
現在我們就遇到過這種情況,比如基層行和一個大集團的子公司合作,而且合作得非常好,但是突然上面的集團要進行并購重組,把子公司的股權轉讓了,子公司的控股股東換一家了。但對子公司來講,它的管理團隊、它的經營都沒有變化,隻是上面的控股股東換了。但是新的控股股東,不在這家銀行總行的授信範圍内,按照風險管理制度,這個子公司是不能給他授信的,要提前要把貸款收回來。但是這又是一家對基層行來講,是一個非常好的客戶,而且是一個非常老的長期的客戶。像這種情況下面怎麽來對待?這就是我們銀行遇到的新問題,怎麽來重新評估總公司的風險。總公司控股股東換了以後,對子公司今後發展會帶來什麽樣的風險,像這些都是我們碰到的新問題。
主持人:您認爲數字技術能夠在解決這類問題上面起到什麽作用呢?
劉曉春:我覺得要強調兩件事情必須分開來。比如雲計算大數據給我們提供了更好的收集數據的手段、大的儲存能力、大規模的快速的計算能力,這個是技術已經提供給我們手段或者條件了。這個時候就看我們金融工作者有沒有能力去确定哪些數據是有這些風險的相關性的,應該構建怎麽樣的一個模型,然後讓雲計算大數據來提供服務。所以這個是考驗我們金融人員的一個方面,所以我一直強調金融創新首先是金融技術,然後是制度技術,最後才是我們現有的科學技術。
主持人:我感覺您提出的這種技術應用應該是總行層面或者戰略層面要思考的問題,其實對于基層員工來說,他是很難自主的去使用數據、技術。
劉曉春:這是非常考驗總行層面的數字化轉型能力和數字化轉型的戰略和戰術的選擇,這是非常考驗人的。
主持人:現在還有很多新興的産業,比如動漫、文旅、科創,很有發展前景,銀行也非常有心去支持他們,但是這些行業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他們沒有什麽抵質押物,造成銀行也畏手畏腳的。您覺得銀行怎樣才能做好這類新興企業和産業的風控和服務?
劉曉春:這類新興企業我覺得有兩大類的,一類是文創、動漫。像這些銀行在信貸當中,它首先并不是在乎抵押品,抵押品對我們來講叫第二還款來源,第一還款來源是經營能力,能不能還錢。我們原來的風險管理都是建立在投入産出的基礎上的,所以生産比較簡單,是用什麽技術生産什麽産品,需要什麽樣的原材料,然後在生産當中還有人工成本、水電成本這些,那麽這個産品是什麽?價格有多少?收入有多少?就好計算有沒有還款能力。在這個基礎上,如果還不放心,這個時候才需要抵押擔保。如果這個是放心的,就不需要抵押和擔保。
所以抵押和擔保實際上不是貸款的一個決定因素。現在動漫這些就帶來一個問題,用剛才講的這一套投入産出法就沒有辦法評估他能不能還貸款。比如動漫,一大堆人在那裏畫、編劇本。貸審會沒辦法來評估誰會是“喜羊羊”。毫無疑問,“喜羊羊”很成功,但是他在畫的時候我不知道他會成功。
投入那麽多,到底産出會是多少?貸款貸下去有沒有用?像動漫這一類的主要是傳統的信貸概念,可能就沒辦法給他貸款,所以隻能退而求其次。要麽有東西擔保,有質押或抵押,給你貸款,所以這是一個無可奈何的選擇。銀行要考慮是不是有另外的風險邏輯,或者不用信貸,用另外的産品來滿足這類企業初期創作的一些資金要求,這是一個方面的。
第二個,科創企業以前我們比如用技術,都是用成熟的技術。企業要技術改造,那麽我對這個技術進行評估。技術用了以後,企業的投入産出會怎麽樣,我進行計算以後,技術好我支持。但是科創企業是技術剛剛有個概念,成熟不成熟不知道,生産出來的東西到底怎麽樣,現在都沒有辦法評估。這個時候用傳統的投入産出法,又懵了,怎麽辦?所以現在對這類科創企業來說,銀行不去參與,讓風投去參與,這是一種方法。
另外一種如果銀行要參與,可能就不能用傳統的信貸方式,那就是金融業務的創新,在現有新的技術條件下面是不是有可能進行業務創新?但一定要搞清楚,要創新的不是技術,而是金融業務中風險邏輯能不能解決好,如果把這個解決了,那麽我們或許就可以給這些文創類新興行業進行貸款,或者用其他的方式來進行融資。所以這個不是單純技術能解決,而是先要把金融的邏輯搞清楚,然後技術上來才能夠把這些問題來解決的。
主持人:我很贊同您說的要厘清新的風控邏輯,但是這個東西似乎是沒有明确的答案,幾乎是千人千面,各個銀行都在自己摸索,有沒有一個比較規律性的東西可以總結呢?
劉曉春:這些行業都是新的東西,所以規律性的東西肯定是在總結當中。我們原來也有總結,企業的不同生命周期,它需要融資可能需要不同的形式。所以現在有天使投資、風險投資、股權投資,再有債權投資,本身就是金融創新的一個過程。像我們國家是以銀行融資爲主的,銀行是不是在傳統的信貸以外有更多的探索,我覺得是有很多文章可以做的。要對這些企業的運行規律去摸索、去總結,确實現在很難說,我也拿不出來一個統一的答案來,不同的行業還要總結不同的規律,而沒有一個一成不變的規律。
主持人:曾經有一段時間挺流行投貸聯動,對于這類企業有沒有幫助?
劉曉春:投貸聯動對這些企業肯定有幫助。但是這裏面就有一個問題,投和貸它是兩個不同性質的産品,如果是聯動當中,關鍵在遇到風險的時候,投和貸之間的風險隔離怎麽來解決?
我們爲什麽要重新規定金控公司,對金控公司制定了一系列的風險隔離的要求,原因也是在這裏。因爲金控公司就可以協調,可以投貸聯動。甚至保險等都可以互相協調,但互相協調的後面會有一個道德風險的問題。當投這邊出問題的時候,爲了掩蓋投的問題,有可能用貸去彌補。這個會越滾越大,這也是爲什麽美國老是在銀行的混業經營和分業經營當中搖擺不定,實際上就是這個原因造成的。
建立數字平台“鏈動”新型上下遊關系
主持人:在新興的對公業務的發展形态當中,供應鏈金融應該是一個非常主流的形态。上下遊的經營數據往往掌握在平台或者是核心企業的手裏,這個時候銀行其實是比較弱勢的。您覺得銀行可以怎樣利用金融科技或者别的什麽方式來做好這些企業的評估和風險防範呢?
劉曉春:傳統來講,供應鏈金融向來行業内部自己做,要比銀行要做得好。原因不僅僅是數據問題,因爲供應鏈金融已經牽涉到供應鏈當中的一些環節。比如汽車金融,一般來說汽車公司的金融公司它做得好,因爲汽車公司知道整個汽車行業的流程,它知道哪裏是有風險,而且這個風險點怎麽抓住,可以怎麽去處理。行業往往就比銀行做得好,因爲銀行抓不到,哪怕知道也沒辦法抓。
再比如一個冷鏈物流的行業搞倉儲的,那麽它的小貸公司用這些冷鏈的食品做抵押品,給小企業放貸,銀行沒法做。因爲銀行就不能把冷鏈的東西,不要說冷鏈東西,哪怕是蔬菜也不能拿來做抵押,因爲銀行不會處理,保管都不會。但是因爲它本身是做倉儲的,他知道這些産品哪裏來的,是什麽質量,現在市場怎麽樣,應該銷到哪裏去,他都知道,所以還不了貸款我就處理了。
我覺得現在有了金融科技也好,有了這些互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大數據、雲計算。特别是經濟數據化、數字化以後,實際上是給供應鏈金融提供了條件。新的供應鏈金融如果利用這些技術的話,應該在供應鏈當中去尋找每一個環節的關節點在哪裏,風險點在哪裏。這些風險點怎麽來把控,包括哪些風險點的環節可以讓它票據化或者證券化,使得環節的風險能夠形成金融工具可以流通。這個當中來進行供應鏈金融的融資,我覺得這是非常有前途的。要比現在簡單的搞核心企業的征信要簡單得多。
反過來又碰到一個問題,如果要發展數字經濟的話,我覺得數字平台很重要,在這個平台上整個鏈才能在一起在聯動,才會有效果。這個平台就要開放化,平台要公正化。一方面是讓生産型企業和銷售型企業在這個上面能夠無障礙地進行合作,同時也讓金融企業進入這個平台來無障礙的來爲這些企業進行金融服務,這個裏面包括融資,包括支付結算,包括保險,像這些應該是把平台打開了。所以這個時候應該考慮的不僅僅是銀行要去爲他們提供服務,更重要的是這個平台要爲整個供應鏈起到一個好的服務作用。
所以,這一段時間在對科技平台進行反壟斷治理我覺得是非常重要的,這是爲今後的數字經濟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基礎,同時也是爲今後開放銀行提供一個良好的技術,銀行要打開自己的接口,進入到數據平台去爲所有希望獲得金融服務的機構和主體來提供服務。
主持人:據我了解,很多供應鏈鏈條上的企業,能服務到的就是核心企業下面的一級二級,還有很多甚至十幾級的這種供應商,它實際上是服務不到的。像這部分究竟是平台更有優勢,還是銀行更有優勢?
劉曉春:供應鏈本身有這些特點,不同的供應鏈它都有自己的規則,所以它的風險點會表現不一樣的。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公共平台爲不同的銀行服務。
比如我作爲一個供應鏈上的企業,我在爲核心企業供應原材料,但我并不是僅爲它供應原材料,我還爲另外一個核心企業供應原材料,甚至幾家供應原材料。我作爲一家企業,我可能是在不同的供應鏈上。現在一般都是一家銀行做一個供應鏈,或者一家金融科技公司做一個供應鏈,意味着我要在不同的銀行貸款,而這些銀行我都不熟悉,我隻是在這個上面偶然跟你接觸一下,我有我的開戶銀行,有我的合作銀行,他對我很熟悉,給我提供很多綜合性的金融服務。
這個情況很不方便,東一家銀行西一家銀行對我來講也是一個管理成本。反過來對我的開戶銀行來講,他也有個對我的風險管理的複雜度,因爲你到處在貸款,他就沒辦法來評估你整個的風險。
所以這就是目前的供應鏈金融當中的一個大問題。爲什麽一層層下去下不去,一個是供應鏈本身是很長,第二個作爲供應鏈的單獨的一家銀行,有沒有這個能力照顧過去,就導緻實際上并不能完成服務。
所以在數字經濟當中,我一直認爲一定要建立這些數字平台,而這些數字平台應該是比較公正的,是可以把整個鏈全部在這個平台上面。企業的開戶銀行都可以到這個平台上來進行服務。因爲本身對我了解,然後企業在這個平台上面一些風險點,這個平台都能夠給提供服務,那麽就更放心的給這家企業貸款,銀行就更願意給我貸款。當然作爲銀行來講,也願意給平台付點服務費,這樣我覺得就做活了。
數字平台要摒棄百貨和商超思維
主持人:您認爲這樣的數字平台應該由官方主辦好,還是由私營的平台來做比較好?
劉曉春:有一些私營的平台在做。但是我們要吸取前一階段一些數字平台的成功的經驗、也要總結前一階段不良的方面,通過法律,通過監管制度來給它規範化。不在于是公有好還是民營好,我覺得應該讓它市場化、規範化起來。平台本身不能壟斷,不能和平台上服務的企業來争利,甚至于來幹同樣的事情,或者你幹同樣的事情,也要避免關聯交易,要公平對待。數字經濟本身是不能排除平台的,排除平台數字經濟實際上是無效的。
主持人:有一些市場化的平台也很開放,一手連着企業,一手連着銀行,但是他們在實際的發展過程當中也是舉步維艱,遇到很多問題,您怎麽看待這個事?
劉曉春:我覺得主要它的出發點,沒有很好的理解銀行的或者金融的一些業務邏輯或者風險邏輯。他認爲我把這些企業都放到平台上來,你都看到了,你就可以來給他貸款了。實際上信息對稱并不簡單的是我知道了。信息對稱應該是不僅是看到這個信息,而且我要懂這個信息,那才叫信息對稱,這是一個方面。
第二個方面銀行特别是在對公業務當中,它希望是持續性的服務,而不是一次性的買賣。今天在這個上面看到一個企業給他貸一筆款就拉倒了,實際上不會這麽做,這不是超市今天我來選購一下,明天又來選購一下,銀行不會這麽做,而且對平台來講,它還會帶來一個問題,銀行真的在上面找到一個好的企業以後,跟平台沒關系了,他們就合作了。所以單純想做百貨商場或超市的這種做法本身說明科技人員根本就沒有理解金融的一些規律,所以舉步維艱。
主持人:近期監管部門一再強調,區域銀行要立足于支持本地經濟,但是在現代産業鏈中,企業的屬地很難準确界定的,您覺得這個問題應該怎麽去解決?
劉曉春:剛才講的平台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如果這個平台所有的産業鏈都放在上面,而且并不是由一家銀行來做,原來的服務銀行都可以上來給他服務,那就解決這個問題了。
數字技術助力解決小微企業信用評審難題
主持人:現在大家特别關心小微貸款,因爲受到政策的鼓勵和市場環境的影響,其實銀行還蠻有動力,要做大、做好小微貸款,但是有幾個風險點是很難解決的,包括信用評審很難,貸款用途的跟蹤很難。您覺得數字技術能夠幫助銀行解決這些問題嗎?
劉曉春:這确實是我們在小微貸款當中一直遇到的問題。從客戶角度來講,小微企業實際上是一個非常龐大和複雜的一個群體。首先就要有這個概念,不能把它當做都一樣不好追蹤,要把它劃分出來。确實有一些客戶,尤其是在人工條件下,不太容易去把握它的資金的流向,包括信貸的評估。
碰到這一類客戶是可以通過一些技術,比如把一些信息連起來,稅收、海關,像這些連起來以後,能夠得到企業的經營信息,包括它的資金流向,能夠很好的管理。但也有可能有了這些技術也沒辦法,所以這個時候不能強求我要用技術,而是既用技術,又要人工結合着去服務,還有一些不符合信貸原則的,還是不能爲你服務。
主持人:對,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值得提供金融服務。
暢通資金流轉是降低融資成本的有效途徑
主持人:國家一直在大力倡導要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銀行也響應号召,去年就讓利了1.5萬億,但這個事情并非長久之計。您認爲銀行有哪些方式方法,比如數字技術的應用或者什麽方法能夠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
劉曉春:這個還是要按市場規律來看問題。我認爲對企業來講融資成本的降低,利率降低是一個方法,但是不僅僅是利率,要這麽來看。利率是由市場決定的,不是一家銀行能決定的,是整個市場資金供求關系來決定利率的。
技術也不可能來解決貸款的利率問題,它隻能解決貸款更快點、方便一點。但是技術我們如果應用得好,能夠更好的來幫助企業降低融資成本,能夠加快整個供應鏈上的資金的周轉速度,這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資金周轉速度加快了,意味着企業貸款的量減少了,貸款的時間減短了,它的整個融資成本也下來了,而且整個企業的資産負債表也漂亮了。光是給它貸款,資産負債表越做越大,它的貸款成本越來越高,融資成本越來越高,而且資産負債表也很難看。
所以這才是金融應該要去做的事情,就怎麽來幫助整個産業鏈流轉速度加快,使得企業貸款總量減少,成本下降。這才是高水平的金融和财務管理,而不是簡單提供貸款,大家都把這個事情看作是一個簡單提供貸款,我認爲這是錯誤的。
實際上,并不是所有小微企業缺錢,就應該給他貸款,關鍵是他有沒有還款能力,這是一個。第二個就是他缺錢是什麽原因造成的?我們現在很多的小微企業的缺錢是因爲被大企業,被國有企業甚至被一些地方政府欠的應收款太多,所以造成他的資金緊張,沒辦法經營下去。
然後我們許多專家讓銀行給他貸款,這個時候給他貸款實際上是增加他的負擔,增加它的融資成本,破壞它的資産負債表。所以我們應該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待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降低融資成本的問題。要從加速資金流轉角度,暢通資金流轉這個角度來解決問題,是讓他少貸款,而不是多貸款。
主持人:這一點擊穿了本質,說的特别好。剛才提到供求關系來決定利率,也是一個價格形成機制的本質問題。
劉曉春:這是一個基本原理。
主持人:如果單純的要求銀行降低利率讓利,這是不符合市場規律的。
評估企業資産負債風險是銀行的新課題
主持人:随着現在金融生态的變化,企業可以從更多的渠道去融資了,比如信托貸款、債券、資産證券化,但是融資渠道的多樣化也增加了評估企業風險的難度。在這個方面您覺得金融科技可以發揮什麽作用?
劉曉春:你這個問題非常好。現在融資渠道多了以後,不同的渠道來的錢不僅有期限錯配問題,實際上不同的錢是有不同的規律的,而這個規律不同也帶來了管理風險。企業怎麽來提高它的資産負債管理能力,現在是提到我們企業面前,尤其是民營企業面前的一個大課題。
我們這些年看到了很多企業的債券、股票質押、貸款的爆雷。這些問題不僅僅是一個期限錯配問題,實際上也在于企業在安排他的資産和負債的時候,怎麽進行有效的管理和适當的組合搭配。比如債券和銀行貸款,都是債權。但是債券面向市場發行的,一個企業發行了一個債券,整個市場都是知道的,多少量,多少期限,多少價格,這是一方面。第二個方面債券是可以流通的,它的價格是在波動的。波動可能是因爲企業的情況,也可能是因爲市場資金供求的情況或者整個市場的波動帶來的。但是如果債券的價格波動太大,就會對這個企業的再融資帶來影響,因爲整個市場都知道。
所以企業在管理資産負債的時候,一定要考慮負債當中,銀行貸款應該要占多少比例,要跟銀行始終保持一個比較穩定的關系。債券大概占什麽比例,債券當中短融、長期,應該有一個合理的搭配,不能有錢就行。從企業端來講,不僅是财務管理,而是整個的資産負債管理能力要提升。
從銀行來講,原來隻是考慮你貸款,所以我在看你資産負債率、流動比率就能夠看出風險來了。但是現在多渠道的融資以後,因爲這些融資的規律不一樣,風險不一樣,所以不能單純的隻看流動比率、資産負債率、速動率,來評估你這家企業的資金安全問,要全面的評估整個融資的情況,這個時候需要哪些新的指标,應該是什麽樣的一個标準,才能夠來評估一個企業的資産負債的風險問題,這也是銀行的一個課題。
正因爲這樣複雜,所以如果銀行能夠建模型,就可以很好的、很及時的管理每一個企業的資産負債的風險。這是一個新課題,而且新的科技可以大有發揮的餘地。
主持人:謝謝劉行長針對銀行對公業務的數字化轉型這麽重要的課題給我們進行了非常精辟的闡述。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