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麽那些不願意用國内信用證的企業最後都開了國内信用證?
爲什麽那些不願意用國内信用證的企業最後都開了國内信用證?
來源:良有以也
一個新的東西出現的時候,通常要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才能被廣泛接受,據說“螃蟹”就是這樣,"火紅的毒果"西紅柿也是這樣,在貿易金融領域裏的“國内信用證”也是這樣的。
每一個三、四年前就開始推薦國内信用證的客戶經理,幾乎都有過被(大)客戶拒絕國内信用證的尴尬經曆:
但受到專業人士推薦的産品,自然确實有它的好處,國内信用證有很多好處的。
好處之一應該是節約資本。同樣的一筆業務,銀行融資性保函占用的資本是100%,國内信用證卻隻有20%,而且做了福費廷還可以在二級市場賣出,之後就完全消掉了,什麽都不占。與此對比的銀行承兌彙票,隻要經你手,以後即使再賣掉,卻還占着經濟資本。
資本占用對銀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資本充足率的計算公式裏,分母是“風險加權資産”,作爲分母的風險加權資産越小,資本充足率自然越大,節約資本就是提高資本充足率,就可以多做業務。
當然,這個天大的好處卻隻是對銀行的,對企業客戶并沒有什麽直接的好處,隻有初出茅廬的客戶經理/産品經理才會告訴企業:
“用這個産品吧,因爲那對我們銀行好。”
當然,這話其實也對,因爲銀行和實體經濟其實是一體的,确實就是:“我好,你才好”,換個角度也對,那就是“你好,我才好”。但不知爲什麽,這話好像總有些說不出口。
好處之二是,國内信用證可以用于服務貿易,這源自2016年版《國内信用證結算辦法》,這一點也是兩版(與1997年版比)最大的不同之一。2016年版第三條如此規定:“本辦法适用于銀行爲國内企事業單位之間貨物和服務貿易提供的信用證服務。服務貿易包括但不限于運輸、旅遊、咨詢、通訊、建築、保險、金融、計算機和信息、專有權利使用和特許、廣告宣傳、電影音像等服務項目。”
這一改變,擴大了國内信用證服務的範圍,從單純的商品等有形物品的交易擴充到了如工程建設費、電費、運輸費等此類服務貿易的業務(其中有一種服務叫融資租賃)。(此處會心一笑的都是懂業務的:)
好處之三,是無追索權買斷。國内信用證開立以後,受益人在開證行确認到期付款以後,一級市場福費廷買入行可以從國内信用證受益人處無追索權地買入國内信用證項下未到期債權。這個無追對企業客戶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好處,客戶拿了融資,銀行無追索權,不再反映在客戶的應收上,有這樣的好處。
國内信用證少有僅開證而不做福費廷的。昨天(7月1日)中國銀行業協會新頒布的《中國銀行業協會跨行國内信用證産品指引(2020)》裏面,已經将國内證福費廷直接另起一章:《第四章 國内信用證福費廷》,也說明了國内證加福費廷已經多麽流行。
此外,國内信用證其實還有其他不少好處,不再贅述。
然而,即使這樣,直到一年多以前,還是有很多企業客戶不願意用國内信用證。而且一般是越正規,越實體,規模越大的企業越不願意開國内信用證。爲什麽,因爲麻煩啊。不就是爲了從銀行拿點融資嗎?還要開證、還要通知、還有什麽承兌、議付的概念,說遠了又還要說要參照UCP600,ISBP745。。。。。。(天書一樣)
信用證,實際上全稱應該是跟單信用證,那必須要跟一套單子啊,放在老的國際信用證體系裏,那可是蔚爲壯觀的一套:Invoice/發票、Bill of Lading/提單、Packing List/裝箱單、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Certificate/檢驗證書。。。。。。在國内信用證體系裏,雖然已經是極簡主義了(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但終究還是要一些東西的。
總之,企業客戶認爲很煩,比如銀行承兌彙票多簡單啊,授信多簡單啊。
但是,一切都在改變中,和一年多前相比,國内信用證當下已經成爲很多客戶熱衷選用的金融産品了,即使是原來那些大國企、實體經濟、最不願麻煩的客戶,也越來越普遍的接受國内信用證。要問原因,一是金融市場的資金價格确實發生了很大變化,利益就是最好的說客,除此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
那是因爲:
所有的銀行都在勸說企業用國内信用證啊。
你以爲就你在推薦嗎?不是的,工行去了農行去,農行去完中行去,中行才走建行又去了,以此推至各家銀行。衆口铄金,在大家的一緻勸說下,又配合當下的同業間資金價格,企業客戶終于真正開始用國内信用證了。
有時候,你覺得很難,但你要知道,這個世界上,你并非一個人在戰鬥,你也并不孤單。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