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強監管對銀行貸款業務的影響研究
2021-03-04 08:41:00
金融強監管對銀行貸款業務的影響研究 現代金融導刊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當今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一國金融業的穩定和繁榮關乎該國綜合實力的體現,而銀行業在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目前我國
現代金融導刊
當今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一國金融業的穩定和繁榮關乎該國綜合實力的體現,而銀行業在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目前我國還是以銀行間接融資爲主的融資方式,因此始終保持銀行業的穩健經營和發展壯大,對我國經濟社會而言意義重大。
當前我國經濟正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并存。經濟增長保持了韌性,但下行壓力也在加大,加之近期疫情對中國經濟的沖擊,這些對于我國金融業而言,既提供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壓力和挑戰。
2017年被稱爲我國金融業的“強監管元年”,監管部門頒布了一系列監管規定,在金融強監管政策約束下,銀行信用擴張也放緩了發展速度,市場流動性處于結構性緊張的局面,資金成本也有所上升,我國已進入以強監管和去杠杆爲标志的金融新周期。
近年來,伴随着我國經濟高速發展,金融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2019年全年共實現金融業增加值77077億元,增速爲7.2%,增速比上年提升2.8個百分點,其占GDP的比重約爲7.8%,比上年回升0.3個百分點。其中商業銀行截至2019年年末資産規模達到2323369億元,同比增長9%左右,全年累計實現淨利潤19932億元,同比增長0.87%。在取得這些喜人成果的同時,也應該認識到發展過程中存在着一些問題和風險點,其中貸款業務違規,值得監管機構和銀行管理人員關注。随着金融強監管步入常态化,銀行應高度重視強監管态勢對自身信貸業務的影響,緊跟政策走向,及時調整優化自身信貸結構,開發出更多個性化、差異化、定制化的貸款産品,才能在未來競争中立于不敗之地。
2017年堪稱我國金融業的“強監管元年”,此後一直延續強監管嚴監管的态勢不變,監管的震懾作用明顯提升。該輪強監管的特點主要有:突出央行“貨币政策+宏觀審慎”職責;監管組織架構和模式有所變化;采取穿透式監管,突出功能監管和行爲監管;監管範圍較廣,處罰力度較大。同時,金融強監管也給商業銀行的資産、負債、中間業務和資本補充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8年,爲了加大力度整治市場亂象,引導銀行合規經營,我國成立了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簡稱金融委),組建了銀保監會,加上原有的中國人民銀行和證監會,構建起“一委一行兩會”新的監管體系。金融委主要負責加強金融監管協調;中國人民銀行突出貨币政策和宏觀審慎職責;證監會和銀保監會則更偏向于微觀審慎監管。通過本次金融監管組織架構和監管模式變革,使得監管分工和協調得到進一步增強,中國人民銀行“雙支柱”框架更加突出,監管方式更多采取功能監管和行爲監管。在實際監管工作當中,監管機構發布了衆多監管文件,比如《商業銀行委托貸款管理辦法》《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商業銀行大額風險暴露管理辦法》《關于印發銀行業金融機構聯合授信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等。與此同時,對于銀行的處罰強度和頻率也逐步上升,據媒體不完全統計,2018年全年,銀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共對銀行機構開出了3813張罰單,較上年度增長超過50%,處罰事項當中,貸款業務違規頻頻出現,值得關注。
2019年金融強監管持續加碼,當年銀保監會共發布40項規章制度,涵蓋消費者權益、公司治理、風險管理、償付能力、市場準入等各個領域。在處罰力度上,2019年銀保監會系統共對銀行業下發了3382張罰單,合計罰沒金額9.49億元,處罰單數和金額雖比2018年有所下降,但強監管态勢依然不變。在強監管不斷施壓的背景下,2019年也是銀行業加快處置不良貸款的一年,全年共處置不良貸款約2萬億元,同時商業銀行貸款分類能力進一步提高,商業銀行逾期90天以上貸款全部納入不良資産管理,說明銀行信貸資産質量總體可控,抵禦風險能力也在不斷加強,業務得到進一步健康發展。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打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收官之年,強監管态勢繼續保持, 監管和處罰力度繼續加大。商業銀行也緊跟政策走向,不斷規範經營,及時調整自身的信貸投向和信貸結構,合理處置不良貸款,改善資産負債結構,不斷降低經營風險和提升銀行資産質量,實現了良好的經營效益。
我們通過對商業銀行近年來的貸款餘額及其增速進行分析(圖1),可以得出商業銀行近年來貸款業務始終維持在一個較高的增長區間,均在13%左右,2019年增速達到17.32%,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一些中大型企業經營回暖,加大了對銀行貸款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由于金融監管部門鼓勵商業銀行加大對普惠小微的放貸,效果突出。2019年全年新增普惠小微貸款超過2萬億元,較上年增長170%,年末餘額增長23.1%,增速較上年末提高7.9個百分點。
伴随近年來銀行貸款業務的不斷增長,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貸款率(圖2)均有所增加,這可能是由于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以及房地産企業由于宏觀經濟形勢的改變,導緻企業效益下降,經營困難甚至破産倒閉,從而産生不良貸款。近年來商業銀行也加大了不良貸款的處置力度,2019年共處置不良資産約2萬億元,銀行資産質量有所改善,2019年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貸款率增長的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在金融強監管的背景下,監管機構要求商業銀行逾期90天以上貸款全部納入不良資産管理,不良資産的披露範圍擴大從而造成一定時期内披露的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貸款率有所增加,但從長期來看有利于間接督促銀行及時處理不良資産,從而能夠更好抵禦風險。
金融強監管已步入常态化,針對銀行貸款業務的合規監管也越來越嚴,給銀行機構和從業人員帶來一定的壓力和挑戰。2020年,銀保監會共對銀行業開具3878張罰單,處罰金額合計約15.42億元。商業銀行應提高合規意識,加強貸款“三查”力度,強化風險的管控,确保貸款資金不違規流入房地産、證券市場等領域,并且能夠正常收回;按照合規性要求加快不良貸款的處置力度,杜絕不良貸款資産非真實轉讓虛假出表以及違規批量轉讓不良資産等。
在金融強監管态勢下,銀保監會全面加強銀行業資産質量監管,在現有五級分類基礎上,細化分類規則,目前要求商業銀行逾期90天以上貸款全部納入不良資産管理,雖然從短期來看可能會增加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但從長遠來看,該政策提高了信貸資産分類準确性,有利于商業銀行加快化解處置不良貸款,從而能夠更好抵禦風險。
完善銀行機構公司治理是一場持久而深刻的變革,需要我們持續推進。在金融強監管背景下,商業銀行應該利用好這次契機,在貸款業務開展過程中牢牢樹立風險意識,以完善公司治理爲主線,更好服務于廣大客戶,同時加快推進銀行自身高質量發展。
1.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商業銀行要努力構建起“黨委領導、董事會戰略決策、高管層執行落實、監事會依法監督”的公司治理組織運行機制,切實把黨的領導貫徹到公司治理的方方面面。進一步明确黨委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和職責,使黨委發揮作用組織化、制度化、具體化。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層層壓實黨建責任,夯實基層黨組織,确保中央各項決策部署得到有效貫徹執行。構建更加完備的權力監督和選人用人體系,加強對總行“關鍵少數”的監督管理,強化基層管理人員行爲約束。
2.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在貸款業務開展過程中,商業銀行應緊跟政策導向,積極引導員工将信貸資源更多投向于國家鼓勵發展的新興産業中去,完善内部績效考評體系,樹立科學的業績觀和發展觀;加強分支機構績效考核管理,及時糾偏分支機構不審慎的激勵行爲;改進銀行機構薪酬體系,做到效率與公平兼顧、業務發展與風險合規并重、短期業績與長期利益平衡;探索實施長期激勵約束機制,持續實施并不斷完善風險調整、延期支付、追索扣回等薪酬管理機制,最終實現貸款業務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3.加強監管能力建設。有效監管是良好公司治理的重要前提。在實際貸款業務開展過程中,可能存在一些違法違規行爲,除了金融監管機構的外部監管處罰外,其實更重要的還是要持續加強銀行機構自身的監管能力建設,爲自身業務發展提供堅實保障。比如大力發展監管科技,探索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來豐富公司治理監管方式的手段,提升監管數字化水平;持續落實銀行聯動監管有關制度,加強橫向協同和縱向聯動,提升監管規範性和有效性;加大貸款領域的反腐敗懲治力度,通過建設廉潔金融文化構建起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體制機制,促進銀行貸款業務高質量發展和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強監管趨嚴背景下,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業銀行認識到信貸風險較高的領域,從而及時調整信貸方向,促進貸款産品的優化升級,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在保證信貸資金安全的前提下實現更多的銀行收益。
1.控制落後産能信貸。商業銀行應緊跟政策導向,明确區分節能減排和落後産能項目,分類施策,合理配置好信貸資源,引導全社會将資金從一些産能過剩、落後産能等行業合理流向有利于節能減排和經濟社會效益明顯的行業。對于房地産信貸,應堅持“房住不炒”的原則,嚴格執行房地産調控政策,保持房地産信貸合理适度增長,在保證業務合規的基礎上實現利潤率的合理增長。
2.加強産業轉型升級的信貸支持。商業銀行應緊跟時代脈搏,利用好國家促進産業轉型升級的良好契機,将更多信貸資源投向于一些有發展潛力的新興産業和高新技術産業,支持它們成長、進步和發展壯大,爲國家經濟建設保駕護航,從而推動自身業務的可持續發展。
3.加大對小微企業的融資支持力度。商業銀行應加快布局金融科技,做好線上和線下營銷,深入挖掘小微企業的不同融資需求,從而讓商業銀行的融資服務惠及更多的小微企業。而在實際服務方面,商業銀行可采取簡化流程、下沉服務等方式,圍繞它們不同的資金需求特點,因時、因地開發出适合它們的貸款産品,讓小微企業不斷茁壯成長。
面對日益趨嚴的監管要求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銀行信貸的需求,我國銀行業應圍繞經營戰略和風險偏好,通過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相關的信貸政策措施,加快構建起資金成本低、風險收益和資産質量較高且又可持續的信貸結構。
1.有效配置信貸資源。商業銀行在分配信貸資源時要堅持效率和效益優先,不斷提高貸款業務的發展質量,即用同樣的資本創造更多的收益,或在同樣的收益水平上使用更少的資本。要綜合運用各種經濟手段,按照風險收益原則,對信貸資源配置及時進行動态調整,支持有發展潛力的融資需求企業,形成流動性強、風險較低且收益較高、各種貸款業務協同發展的信貸結構。
2.推進貸款業務創新。商業銀行要不斷調整和完善信貸政策、産品體系,積極有序推進貸款業務創新,加快培育多元化、有特色、有針對性的業務模式。加大布局金融科技,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思維,挖掘客戶新的融資需求,努力探索出更多有創新性的貸款産品及其衍生業務,比如并購貸款和非融資保函業務,可以在穩固原有市場的基礎上創造新的利潤增長點。
3.加強信貸隊伍建設。推動信貸結構優化升級,促進貸款業務創新發展,關鍵在信貸隊伍建設。一方面要根據信貸業務發展的需要适時壯大人員數量,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加強培訓,努力提高人員素質。要按照業務發展和監管要求,着重提升客戶經理的業務能力和職業道德修養;大力開展信貸隊伍的組團培訓、交叉培訓和輪崗互動,提高信貸隊伍的整體業務素質,不斷滿足業務轉型升級發展的需要,在推進信貸結構調整優化的過程中始終磨練自我,實現業務發展和自我價值的共同實現。
在當前複雜多變的國内外經濟金融形勢下,面對強監管态勢,商業銀行應當不忘初心,努力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本領,完善公司治理,做好風險管控,堅持合規經營,在時代的浪潮下求新求變,進一步布局金融科技,利用好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變革風險管理模式,尋求客戶新的融資需求,在合規經營現有貸款業務的同時,開發出更多個性化、差異化、定制化的貸款産品,從而實現銀行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