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行,你的跨境業務機會又來了
海外行,你的跨境業務機會又來了
良有以也
跨境業務的重要交易夥伴是海外行。現在幾乎每家大行都有海外機構,除了中國銀行之外,工行、建行、農行乃至股份制行,也大多有海外機構,這些機構,在各自的銀行體系裏面,大緻都被稱爲每家銀行各自的“海外行”。
三種業務
海外行的業務一般可能由三種組成,一是真正當地的業務,比如和當地的世界五百強做的銀團貸款或雙邊貸款等;二是中國企業的走出去業務,也就是國内在海外有投資或業務的企業在海外的各類業務;第三種是海内外聯動業務,也就是海外行和國内行一起做業務,但一般由國内行擔保,海外行提供資金,這些年來海内外聯動的具體業務如内保外貸,海外代付,協議付款,協議融資等不一而足。
上述三種業務,第一種業務看起來說起來最高大上一些,但風險實際可能最大,海外行畢竟初來乍到,了解一個社會、文化到一家企業,沒有多年的功夫會不夠深入,風險實際存在,特别是現在疫情影響下,歐美本土的企業好多靠無限量貨币放水的流動性硬撐着,能撐到什麽時候各有天命。
第二種“走出去”企業的業務畢竟由内而外,海外行對國内的企業更加了解,所以風險相對更能控制些,此類業務2016年到達高潮,那一年,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足足有2300億美元,不過狂潮過後,現在有些發展不錯,也有些難以爲繼。
第三種海内外聯動業務,一般融資的企業在國内,因而信用風險基本都由國内行擔着,而海外行因爲提供了資金而分享利潤。在海内外聯動業務中海外行承擔的隻是國内金融機構乃至自家人的風險,違約率很低,因此,第三種海内外聯動業務對于海外行來說應是性價比較高的一類選擇。但海内外聯動業務也自有天時,并非時時适合做,主要受三個因素的影響。
三個因素
那麽什麽時候最有利于開展海内外聯動呢?看利差、彙率以及跨境和信貸政策決定。
海内外有利差,海外的錢更便宜的時候,國内分行自然會來海外找錢。目前,以中美利差爲例,由于美國的貨币政策極度寬松,而國内的貨币政策趨于正常,在兩種不同的貨币政策下,人民币和美元大概有250BP的利差,也就是說,從海外借錢可以便宜2.5%,那國内當然想從海外借錢了。利差并非總是這樣的,在疫情之前一段時間,由于美元幾次加息,本來中美利率差幾乎爲零了,在那段時間,不會有國内的願意從境外借款,因爲當時海外的錢并不便宜,現在機會又出現了。
海内外聯動下的跨境融資,除了考慮利差之外,更會考慮彙率變動。這半年多以來,人民币處于升值通道,也就是以美元爲主的外币處于貶值通道,此時借外币,如人民币升值持續,則外币持續貶值,如等半年或一年以後歸還外币時,外币或已變得更加便宜。在這樣的彙率情勢下,當然更會有人願意借入外币。
不過沒有人能完全準确地預料彙率走勢,但至少目前确實是在這樣的一種氛圍當中,有利于促進國内跨境從海外融入資金。
影響跨境業務的主要政策之一是國内的跨境融資政策,現在跨境全口徑外債的政策還在,即除了房地産和政府平台企業,國内的企業普遍還是可以以淨資産兩倍從境外融資。不過央行近期調改銀行的全口徑跨境融資系數及項目,前期也把跨境融資的倍數從2.5倍改到2倍,跨境政策可能繼續收緊,但目前這項政策還在。
影響海内外聯動業務的另一重要政策是國内對信貸規模的管控。國内的規模管控有國内的道理,比如現在國内的經濟有些過熱的苗頭,股市上漲,一線城市房價暗流湧動,于是國内一方面貨币政策轉彎,另一方面又開始管控規模。隻要規模一收緊,海外渠道便會成爲一種補充。這個時候,國内的企業不僅僅是因爲海外的資金便宜而從海外融資,更會因爲在國内融不到資而向海外尋求資金。
在歐洲時,在教堂邊的廣場,或在行道樹整齊的香街,缭繞的咖啡香裏,常常聊起歐洲之慢,常會悠悠地說起:“這裏再過一百年過來,還是這個樣子”。
發生在國内金融變化則象快閃,就在數十天前的一月底,央行的貨币政策突然轉向,并告誡市場“不急轉彎”不等于“不轉彎”,随後,規模管控又一次開始。這兩個星期,在歐洲也許隻喝完了一杯咖啡,在國内的金融舞台上,卻已經換了星辰日月的背景大幕。
電光火石之間發現,現在上述三項因素,即利差、彙率和跨境及信貸政策居然難得地全部有利于開展跨境融資,有利于海内外聯動業務了。
海外行,有沒有看到,你的業務機會又來了!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