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爲何“能”?怎樣“行”? 來源 :人大重陽 實現共建“一帶一路”挖掘新動力、打造新平台的建
來源 :人大重陽
實現共建“一帶一路”挖掘新動力、打造新平台的建設目标,需要實現“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的良好結合。中國與沿線國家客觀存在的經濟結構中的供需匹配是共建“一帶一路”實現合作共赢的必要條件;中國與沿線國家合作的良性互動模式和政策體系保障是共建“一帶一路”實現合作共赢的充分條件。共建“一帶一路”的經濟本質是創造并且實現“紅利”。紅利在微觀上表現爲實現合作共赢、多邊共赢,在宏觀上表現爲助推全球經濟平衡。要獲取紅利,在國家層面要開放合作,同舟共濟;在企業層面要精誠團結、精心組織、精密施工、精細分工。
“十四五”期間共建“一帶一路”實現高質量發展可從十條路徑進一步推進:第一,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的經濟型體制,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第二,建議制定“十四五”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專項規劃。第三,構建國際産業鏈,助推國際國内雙循環。第四,建議“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設立新疆、福建、海南等地區分論壇。第五,加強互聯互通項目建設的數字化水平。第六,建設與國際資本市場接軌的投融資平台。第七,建立公開透明的項目建設信息發布機制。第八,引進第三方組織參加評估合作建設國家的債務可持續性。第九,建立形成多元互動的人文交流機制的協調組織。第十,切實加強共建“一帶一路”軟力量建設。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在世界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階段對國際、國内發展環境的重大變化審慎考量的産物,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最重要的實踐創新和理論發展。《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标的建議》設立專章,詳述“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規劃思路。2021年4月20日,習近平主席在博鳌亞洲論壇上發表重要講話,在“一帶一路”奏響強音進程中又提出新的發展方向,要把“一帶一路”建成“減貧之路”、“增長之路”,爲人類走向共同繁榮做出積極貢獻。由此,共建“一帶一路”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一帶一路”的内涵
“一帶一路”(the Belt and the Road Initiative,BRI)是把在古代路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基礎上形成的文化符号古爲今用的簡稱。我國沿用這一富有中國與沿線人民合作傳統和豐富曆史文化内容的名稱,在新的國際經濟合作倡議中賦予其新的定義。
王毅國務委員2019年4月在第二屆國際高峰論壇吹風會上對“一帶一路”的闡釋,精要地把握了共建“一帶一路”的内涵。他指出,“‘一帶一路'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國際經濟合作倡議,核心是以基礎設施建設爲主線,加強全方位互聯互通,爲世界經濟增長挖掘新動力,爲國際經濟合作打造新平台。”這個三段論闡述正确地表明了“一帶一路”建設的總題目、内容和建設目的、要求與任務。
共建“一帶一路”的成效
八年來,“一帶一路”作爲人類曆史上對全人類發展最具實質性意義的國際合作計劃,取得了開局的重要成效。
第一,國際共識持續擴大。截至2020年,中國政府先後與138個國家和地區、30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5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一帶一路”朋友圈遍布亞洲、非洲、歐洲、大洋洲、拉丁美洲,“一帶一路”倡議及其核心理念已寫入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以及其他區域組織等有關文件中。兩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順利舉辦,其中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共有38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出席,來自150多個國家和90多個國際組織的6000餘名外賓出席論壇,會議形成了共6大類283項建設性成果。
第二,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聚焦“六廊六路多國多港”主骨架,一批“一帶一路”标志性項目取得實質性進展。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港口、鐵路、公路、電力、航空、通信等領域開展的大量合作,有效提升了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縮短了沿線國家的交通運輸時間,降低貿易成本,釋放貿易和投資潛力,不斷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新動能。2019年世界銀行研究報告對此給與積極評價。
第三,貿易往來持續增長。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從2013年的1.04萬億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1.34萬億美元,7年間累計總額超過7.81萬億美元;中國與沿線國家貿易額占同期外貿總額的比重逐年提升,由2013年的25%提升到了2019年的29.4%。
第四,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互相直接投資穩中有增。中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
投資總額從2013年的126.3億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186.9億美元,7年間累計總額超過1100億美元;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總額占同期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比重大緻穩定在12%水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華直接投資超過500億美元,設立企業超過2.2萬家;2019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華實際投入外資金額84.2億美元,同比增長30.6%,占同期中國實際吸收外資總額的6.1%,在華新設企業5591家,同比增長24.8%。
第五,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建設八年,投資總額約1360億美元,貨物貿易額超9萬億美元。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爲沿線國家創造了新的稅收和就業渠道,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截至2019年底,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的合作區累計投資350億美元,上繳東道國稅費超過30億美元,爲當地創造就業崗位33萬個。
八年來,共建“一帶一路”的理論體系不斷發展,主要内容可概括爲六個方面。第一,理念革新: 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堅持開放、綠色、廉潔理念。第二,目标清晰: 實現高标準、惠民生、可持續目标。第三,方式嶄新:依靠中國和有關國家的多邊合作機制,借助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主動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系,實現“五通”---- 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第四,路徑清晰: 從大寫意到工筆畫,走實走深, 實現高質量發展。第五,目标明确: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充分展示“世界養育中國、中國回饋世界的主旋律。總目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第六,十個之路:努力将“一帶一路”建設建成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綠色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廉潔之路以及健康之路、增長之路和減貧之路。
根據八年建設實踐,可以進一步提煉一個總的理論框架:實現“一帶一路”挖掘新動力、打造新平台的建設目标,具體需要實現“必要條件” 和“充分條件”的結合。
中國與合作共建國家客觀存在的經濟結構上的供需匹配是共建“一帶一路”實現合作共赢的必要條件。從中國的供給要素來看,在新常态經濟形勢下,中國的投資和消費需求增長相對放緩,産能富裕需要新的市場空間;中國制造業,特别是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技術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龐大的外彙儲備可通過提供比較充裕的資金來引導尋求穩健的投資項目與機會,因此可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實現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内在要求;而從中西亞爲代表的亞洲國家的需求來看,亞洲每年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需求達8000億美元,資金缺口約爲5200億美元/年。基礎設施投資具有正向外溢作用,能夠支撐和帶動地區經濟發展,是發展中國家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經之路。中國的供給與發展中國家的需求正好匹配。這個經濟結構上存在的供需匹配是共建“一帶一路”的經濟基礎,是“一帶一路”爲什麽“能”的客觀條件。
可以中國與亞洲某國合作投資建設爲例說明合作的基本模式。中國對某個亞洲國家提供低息貸款100億美元進行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這個國家用這個低息貸款購買中國的基礎設施産品和勞務;中國企業獲得平均利潤,實現國内産能的合理應用和外彙儲備的保值增值。由于基礎設施對經濟發展有長遠的促進作用,參加合作的這個國家利用中國資金、技術以及産能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可在未來用獲得的項目收益和增加的政府稅收,償還當初的低息貸款,同時爲今後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奠定了物質基礎。這樣就實現了“雙赢”。這個模式同樣适合于中國與非洲國家的合作。基礎設施建設能夠帶動非洲大量的發展中國家和區域經濟的發展,非洲國家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将大大收益。
這個中國與其他合作國家“雙赢”的基本模式也可延展爲歐洲、北美國家參加的“多邊共赢”模式。由于近年來歐洲各國面臨經濟增長壓力,以英、法、德爲代表的歐洲制造業大國可依靠自身技術優勢參與到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中,通過參與項目建設獲得亞洲廣闊市場,促進了經濟增長。同時,“多邊共赢”模式也可納入北美國家。以美國、加拿大爲代表的北美國家可通過經濟技術優勢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獲取亞洲、非洲的廣闊市場、緩解經濟增長壓力。強大的市場需求和技術外溢作用推動這些國家經濟進一步升級,惠及世界主要發達國家。中國在項目合作中聯合發達國家的經濟技術優勢,不斷提升制造業和自主創新水平。但是這個合作模式的實施需以國家之間良好的政治關系爲前提。
共建“一帶一路”可以助推世界經濟再平衡。全球宏觀經濟面臨供給過剩、需求不足的困境,據估計全球需求缺口在一萬億美元左右。2016年8月17日,習近平在中央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以“一帶一路”建設爲契機,開展跨國互聯互通,提高貿易和投資合作水平,推動國際産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本質上是通過提高有效供給來催生新的需求,實現世界經濟再平衡。特别是在當前由于疫情爆發世界經濟持續低迷的情況下,如果能夠使順周期下形成的巨大産能和建設能力走出去,滿足沿線國家推進工業化、現代化和提高基礎設施水平的迫切需要,有利于穩定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如果中國今後在“一帶一路”項目投資達到200億美元/年,按照1:5的投資乘數粗略估計,可以産生1,000億美元的總需求,預計将彌補世界經濟需求總缺口的十分之一左右。
因此,共建“一帶一路”的經濟本質是創造實現“紅利”。紅利在微觀上表現爲合作共赢、多邊共赢,在宏觀上表現爲助推全球經濟平衡。要獲取紅利,在國家層面要開放合作,同舟共濟;在企業層面要精誠團結、精心組織、精密施工、精細分工。
概括地說,要實現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共赢的内在目标,需要提供滿足共建“一帶一路”所需要的一系列充分條件,其基本内容主要是形成中國與沿線國家共建的良性互動模式和充分有效的政策保障體系,從而實現兩個條件的結合,把共建“一帶一路”真正“行”起來。這也是我們過去和将來所做事情的“主軸”。
根據以上理論分析,進一步完善“一帶一路”建設的各項充分條件是今後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中心工作。因此,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标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指出了在“十四五”期間推進“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基本方針和任務。遵循《建議》提出的指導思想和工作方針,在今年全國人大會議通過的國家“十四五”規劃中專門設置了第四十一章《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對“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進行了具體規劃。其中有三項工作最爲重要。
第一,互聯互通是關鍵的基礎性工作,是重中之重。基礎設施是互聯互通的基石,也是許多發展中國家發展面臨的瓶頸。建設高質量、可持續、抗風險、價格合理、包容可及的基礎設施,有利于各國充分發揮資源禀賦,更好融入全球供應鏈、産業鏈、價值鏈,實現聯動發展,這個既是“一帶一路”倡議獲得國際社會認可并積極參與的基礎,也是“一帶一路”建設成功的關鍵所在。中方應同合作各方繼續努力,構建以新亞歐大陸橋等經濟走廊爲引領,以中歐班列、陸海新通道等大通道和信息高速路爲骨架,以鐵路、港口、管網等爲依托的互聯互通網絡,依托六廊六路多國多港,構建全球互聯互通夥伴關系,實現共同發展繁榮。
第二,建設好投融資金融平台。繼續發揮共建“一帶一路”專項貸款、絲路基金、各類專項投資基金的作用,發展絲路主題債券,支持多邊開發融資合作中心有效運作。在以亞投行投資項目引領“一帶一路”建設導向的同時,歡迎多邊和各國金融機構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投融資,鼓勵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通過多方參與實現共同受益的目标。
第三,深入開展理論研究,促進文化交流。共建“一帶一路”是一項綜合性、戰略性、系統性、國際性、長期性的研究。目前我國已具有多項“一帶一路”建設的相關研究重大項目。結合理論研究與政策研究,使項目研究形成合力,提供更加高水平的成果是今後努力的方向。
從進一步提供滿足共建“一帶一路”充分條件的角度考慮,課題組根據上述《建議》與《規劃》内容,對“十四五”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具體政策提出十條建議:
第一,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的經濟型體制,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在“前場”開局良好、成果豐碩的基礎上,共建“一帶一路”要做成曆史性的國際合作創新工程,不僅需要實現合作共赢的内部必要條件,而且更需要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外部充分條件。具體包括加入RCEP、推動加入CPTPP、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辦好上海進口博覽會等。要在“十四五”期間打好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中場”,實現“一帶一路”從謀篇布局的“大寫意”轉入精謹細膩的“工筆畫”的轉變,使“一帶一路”建設更加穩妥、更具持久性。
第二,建議制定“十四五”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專項規劃。當務之急是要貫徹落實《建議》的重要精神,系統總結“一帶一路”八年來的發展情況,客觀評估“一帶一路”項目實施進展,科學統籌和規劃未來發力的重點方向和合作方式,努力将“工筆畫”的一筆一畫落實到細節之處。建議制定“十四五”時期共建“一帶一路”的專項規劃,提出發展的基本藍圖、重點任務和行動方案。建議“十四五”期間“一帶一路”建設中方非股權投資的總規模控制在1000億美元左右,其中數字經濟與綠色發展項目投資占比40%以上。規模不再擴大,而是把項目做深做實,滾動式地前進,實現良性循環,以“中場”的順利推進爲今後全場的勝利奠定基礎。
第三,構建國際産業鏈,助推國内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的國内國際雙循環與“一帶一路”是相輔相成的,共建“一帶一路”也可以助推構建國内國際雙循環,反過來國内國際雙循環圈的形成也爲共建“一帶一路”更廣闊、更紮實的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新的機制。面臨進入新發展階段,樹立新發展理念,構築新發展格局的新形勢,籌劃“一帶一路”建設新發展的當務之急是構建國際産業鏈,助推國内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形成。推動雙循環運轉,在國内要進行供給側改革,擴大消費,推動創新;在國際上需要建立适合新型全球化發展的國際政治環境,爲共建 “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條件。
第四,建議今後“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設立新疆、福建、海南等地區分論壇。“十四五”規劃第二節“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中提到推進福建、新疆建設“一帶一路”核心區。今年的博鳌亞洲論壇,習主席發表了關于全球治理和“一帶一路”的主旨演講,指出了海南發展在助推“一帶一路”全局發展的重要作用。因此,設立新疆、福建、海南高峰論壇分論壇,有利于促進“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第五,要加強互聯互通建設的數字化水平。創新是新時代中國實現2035初步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标的關鍵。技術效率的變革和組織變革是實現GDP每年增長5%左右目标的鑰匙。其中,數字經濟又是創新的核心,“一帶一路”的互聯互通數字化建設具體表現爲建設數字絲綢之路、創新絲綢之路。
第六,建設與國際資本市場接軌的投融資平台。《建議》已經明确要建設多元化的投融資平台。應借鑒巴基斯坦電廠建設采用的BOT方式并由卡特爾參加項目公司運營等項目的成功經驗,歡迎多邊和各國金融機構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投融資,鼓勵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通過多方參與實現共同受益的目标。
第七,建立公開透明的項目建設信息發布機制。2019年6月,《共繪“一帶一路”工筆畫--吸引國際私有資本參與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研究報告指出,“一帶一路”的國家基礎設施項目所面臨的主要挑戰是投資者認爲在這些市場上面缺乏财務可行、風險可控、交易價格合理可盈利的項目機會。針對這一問題,中外政府、企業、國際多邊組織和中外專業機構需通過合作來加強制度能力建設、構建風險管控系統、創新和拓寬融資渠道、建立有效的政企合作平台來推動“一帶一路”項目的融資和實施,從而構建有助于吸引國際私有資本參與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運營。要吸收這些建議的合理部分并出台具體政策。
第八,引進第三方組織參加評估合作建設國家的債務可持續性。2019年4月25日,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資金融通分論壇期間,财政部正式發布《“一帶一路”債務可持續性分析框架》。該分析框架是在借鑒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低收入國家債務可持續性分析框架基礎上,結合“一帶一路”國家實際情況制定的債務可持續性分析工具,鼓勵中國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金融機構、國際機構在自願基礎上使用。建議引進第三方評估,使評估更具有公信力,以回擊個别國家宣揚“一帶一路”引發“債務危機”。
第九,建立形成多元互動的人文交流機制的協調組織。共建“一帶一路”内容涵蓋多、涉及部門廣,各部委積極探索人文交流,但缺乏協調機制。教育系統率先邁出“一帶一路”的人文交流步伐,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開創了中國大學設立海外分校的先例。中國人民大學也在蘇州設立了中法學院,爲“一帶一路”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建議建立共建“一帶一路”的人文交流協調機制,形成多方合力,更好地配合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方向。
第十,切實加強“一帶一路”軟力量建設。軟力量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助推器,要在“一帶一路”建設的實踐中做好理論研究、輿論宣傳和文化傳播三大任務,其中輿論宣傳承擔了特别重要的任務。建議中宣部出版《“一帶一路”面對面》讀本,把“一帶一路”爲什麽能夠實現合作共赢,中國爲什麽提出共建“一帶一路”,“一帶一路”建設會産生什麽作用和發展前景等廣大群衆關心的問題,寫成十萬字左右通俗易懂的小冊子出版,向廣大群衆、企業家和基層幹部宣傳。同時,要繼續發揮國家智庫的作用,提倡研究機構、民間、專家、企業家合作研究,進一步凝聚出好的建議供中央有關部門參考。
小結:要通過在實踐中實現必要條件與充分條件的良好結合,努力奪取共建“一帶一路”這一曆史性的偉大國際合作工程的全勝。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