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时代人民币国际化在欧洲的突破之路 来源 :世界投资银行 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中国经济快速企稳反弹,人民币资产价值被投资者长期看好,人民币汇率持续走强,
来源 :世界投资银行
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中国经济快速企稳反弹,人民币资产价值被投资者长期看好,人民币汇率持续走强,带动人民币国际化再度成为市场热点。本文从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优势和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历程视角,探讨人民币在后疫情时代进一步国际化发展所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球,重创全球经济。得益于中国政府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高效管理,中国经济实现快速复苏,成为2020年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人民币随之强势升值,人民币计价资产受到投资者广泛追捧。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风能、太阳能、氢能为代表的清洁能源替代以石油、煤炭为代表的传统化石能源趋势日趋明朗,这将对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形成的国际石油美元体系形成持续冲击。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一极独大的局面受到挑战,全球储备货币格局多元化趋势明显,未来有可能出现美元、欧元和人民币三极鼎立格局。本文拟从数字货币、互联网金融和中国资本市场开放三个维度,探索后疫情时代人民币国际化在欧洲的发展突破路径。
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标志人民币国际化拉开帷幕。经过十年发展,人民币在欧洲使用稳步增长,市场地位不断提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除亚洲地区外,德国、英国、荷兰和瑞士等欧洲国家,人民币使用占比已远高于美洲和非洲。
人民币国际化经历了两个阶段。2009年至2015年,人民币支付结算职能发展较快,在汇率预期上行的背景下,海外人民币持有规模和贸易结算规模均出现大幅增长。2015年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没有强烈升值预期的人民币在国际化道路上出现一定程度的停滞。2015年“8·11”汇改以来,人民币国际化更加注重计价和投资货币职能。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复苏的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显著快于经常项目,人民币的计价和储备属性开始显现。
近年来,为刺激经济发展,欧美主要经济体均采取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将基准利率下调至历史较低水平,迫使资本寻找安全性强、回报率高和流动性好的资产进行重新配置。相较而言,中国经济在新冠肺炎疫情过后复苏较快,人民币资产吸引力显著增强。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明确“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中国人民银行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项目可兑换”,并将其纳入今后重要工作。经济增长,资本市场开放,科技创新为后疫情时代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回顾世界货币发展史,从19世纪的“煤炭英镑”到20世纪的“石油美元”体系,展示了以绑定能源商品计价货币为起点的国际货币演化之路。从未来趋势来看,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国家均在积极加强和倡导向绿色清洁可持续发展转型,石油、煤炭等传统大宗商品终将被风能、太阳能和氢能等清洁能源所取代。可以预计,石油美元体系在不久的将来会随之瓦解,在数字经济时代,不断流通的数据就是未来的石油。随着5G、物联网大数据平台等国家信息高速公路的搭建,我国经济正进入数字化转型变革期,而每个时代发展都有与之适应的货币形态,例如,农业经济时代的实物和贵金属货币,工业经济时代的纸质信用货币,数字经济时代也需要发展主权数字货币来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更好地服务新经济发展。因此,通过互联网金融与国家推动的主权数字货币相结合,未来将会构建出全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近年来,我国充分发挥电子商务领域的先行优势,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迅猛。电商平台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全面掌握客户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全景图像,在支付结算、精准营销、客户响应等全流程各环节,对客户实施精准实时画像与动态调整管理,显示出对传统经济模式的明显优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2018年,我国电商在线销售额连续以30%的同比速度增长。新冠肺炎疫情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大幅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速。
我国数字经济贡献度不断增强,2019年数字经济规模达35.8万亿元,占GDP之比为36.2%;名义增速为15.6%,高于同期GDP增速7.8个百分点。数字经济优势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目前,从全球视角来看,我国已站到了数字经济发展最前沿,依托全球最大消费市场,孕育出最具创新力的互联网科技企业,例如,美团与拼多多。以超级应用程序(SUPER-APP)为代表的生态化平台模式①展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商业潜力,其销售额在中国零售市场的占比快速提高。以短视频起家的抖音,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中国市场份额直线上升,海外不断攻城略地,甚至重构当地市场,是中国互联网最具创新活力的企业之一。再看美国市场,Face Book正在加紧推广社交商业,沃尔玛开始在TIK TOK上举办直播带货。悄然间,中国在数字经济中的角色正从追随者转为引领者。虽然,目前中国企业在国际数字经济市场份额仍相对较小,但在跨境电商、数字娱乐、在线办公教育、远程医疗、自动驾驶等多个领域发展迅速。通过消费网络平台进行全球战略布局,将带动更多的中国产品和服务进入海外市场,拓展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空间。
新冠肺炎疫情前,以消费互联网驱动的数字变革已经发生,而疫情后十年,我国数字经济转型方向将从2C走向2B端,即产业互联网驱动的数字化革命对全产业链的重塑。特别是制造业升级,产业端必先经历数字化过程,所有数据通过代码方式表达,形成数据资产,并最终进入工业4.0智能化阶段。随着底层生产资料逐步转化为数据资产形态,长期来看,生产工具与生产关系一定会发生颠覆式的变革。由此预见,未来中美互联网企业在全球数字经济市场的竞争将会日趋激烈。
基于数字经济生态的互联网金融,从诞生之日起,就显示出其千人千面、实时追踪、精准定向、全程在线等全新的特点。数字经济的平台化、闭环式发展,使得数字平台掌握了几乎无限量的实时全景信息,包括交易信息、资金流信息和物流信息。基于其信息优势和平台优势,互联网金融企业对客户的行为分析、风险定价更为精准和超前,取得对传统金融企业的全面竞争优势。随着平台的不断扩张,其风险管理的准确性和前瞻性会进一步提高,单个客户管理成本则不断趋近于零,进入一种自我加强模式。与欧美市场相比,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更加超前,模式更具竞争优势,发展更具攻击力。与此同时,经历了P2P整顿及其他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新挑战,中国的监管机构在互联网金融创新监管方面更具前瞻性和针对性,能够更好地把握创新与审慎之间的平衡。
早在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即提出数字货币研发计划,并于2020年在深圳等地进行了测试,我国已经走在数字货币的前沿。我国数字人民币暂时命名为DC/EP,定位为电子现金,目前主要面向零售场景。我国数字人民币采用账户松耦合设计方式,海外使用数字人民币进行转账支付时,不必绑定当地银行账户,这对海外基础设施落后地区的用户有较强的吸引力。
本文认为,随着中国数字经济的商业模式优势、互联网金融创新优势和主权数字货币先发优势之间的不断发展与融合,会形成一种新的货币金融发展模式,将是一种高效、低价、安全和生态式发展的新模式,对“法币+传统金融”模式具有显著竞争优势。这种“主权数字货币+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竞争优势,正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源动力,能为海外人民币持有者及使用者带来更优质的商品与服务,更极致的使用体验。人民币国际化将从国际贸易结算、跨境投资,转向生态化、平台化发展,成为一种集综合交易、储备、投资等职能于一体的全功能国际货币。
目前,欧洲数字货币进展相对滞后,预计最快在2021年启动欧元区数字货币项目。借助于数字货币和互联网商业的先发优势,我国可以加大与欧央行和欧盟国家的沟通交流,主动参与欧洲数字货币标准制定和方案设计,进一步增强中欧双方在数字货币领域的合作。
(二)全球化趋势方兴未艾,区域经济一体化进入新阶段
2020年11月,我国与东盟十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简称RCEP。该协定涵盖约23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的33%。同年12月,经过七年谈判,我国最终与欧盟达成中欧双边投资协定,为中欧相互投资打开了更为广阔市场空间和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
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有所抬头,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短期内加剧了逆全球化趋势。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对各国医疗物资、产业链以及商贸活动的冲击,让世界各国深刻认识到,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无法消灭病毒,更无法实现经济复苏,唯有各国通力协作、包容共赢,才能共同解决危机,挽救经济。目前,以世贸组织为代表的国际多边贸易体制已日渐边缘化,取而代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正成为当今世界经贸发展的新趋势。我国通过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中欧双边投资协定,以及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来加深与亚洲、欧洲和以加拿大、墨西哥、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为代表的跨太平洋主要区域经济体的合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整合过程中,我国可充分利用高端制造产业数字转型升级,和区域内各国产业链转移分工互补的优势,让各国分享我国“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的红利,逐步引导区域经济体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和计价投资,促进人民币在区域经贸活动中的使用,探索人民币在区域经济体内作为锚货币使用,不断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当前,美国秉持“美国优先”原则,在全球范围内通过贸易、科技,以及金融等手段不断制造摩擦和冲突。在此背景下,中欧成功签署投资协定对于稳定世界经济局势起到非常重要作用。欧盟和我国均倡导多边主义,致力于引导全球向多极化和平发展。欧盟对我国在欧洲建设离岸人民币市场一直持支持态度。在中欧双方持续深化合作、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开放、经济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的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在欧洲将会向更加纵深方向发展。
全球的经济金融活动离不开两个网络。一是由跨境贸易、跨境投资等经济活动产生的国际商贸网络;二是为满足上述经济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全球资金清算网络。目前全球的支付清算体系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各国自行建设的本国支付清算系统,例如,我国的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CIPS)和大额支付系统(CNAPS),欧元区的第二代泛欧实时全额自动清算系统
(TARGET2),美国的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国际支付清算体系(CHIPS)和美元大额支付系统
(FEDWIRE)等;二是连通各国支付清算系统和实体账户的电讯收付通道,目前全球使用最普遍的是环球银行间金融电讯协会SWIFT①提供的金融电讯网络体系。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美元在全球贸易结算和金融交易中占比超过42%,在国际储备货币中占比超过60%,因此美国对SWIFT具有重要影响力。
近年来,美国金融霸权主义抬头,其借助本国在国际收支货币上的话语权,对其他国家实施金融制裁,已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及强烈反弹。为保护欧盟国家利益,欧盟于2019年推出酝酿已久的欧洲贸易结算机制(INSTEX),旨在摆脱美国的金融束缚。
目前,我国在欧洲主要推动以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CIPS)为基础、以离岸人民币清算行为枢纽、以参加行为依托的人民币清算网络。我国在英国、法国、德国、卢森堡、匈牙利和瑞士均设立了人民币清算行,为当地机构提供人民币清算服务。同时,我国的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已在全球接收了33家直接参与机构,947家间接参与机构,其中,欧洲间接参与机构达120家。未来,我国可进一步加强与欧盟和欧元区金融机构的合作,借助于新兴网络技术,打破物理空间限制,着重研发下一代全球支付清算体系。同时,我国还须在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和数据隐私保护等方面加强建设,通过建立与欧盟标准相契合的机制,最终实现欧元人民币支付清算网络的互联互通。
截至2020年6月,在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美元、欧元、英镑占据重要地位,市场份额分别为40%、34%和7%;人民币列第五位,占比1.76%。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特别提款权货币中,美元占比40%以上,欧元超过30%,人民币占比超10%。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性日渐增强。
2014年,顺应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中国银行间市场推出欧元人民币直接报价交易模式。同年,欧洲金融市场协会(EUROPLACE)也倡导包括法国巴黎银行、中国银行巴黎分行等六家金融机构在欧洲进行欧元人民币直接报价做市。但由于海外人民币交易规模下降,导致该交易模式没有得到很好的运作。目前,离岸人民币交易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和日本等亚洲金融中心。
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人民币和其他货币的直接交易,尤其是与欧元的直接交易非常重要。这不仅可以降低中欧商贸往来中的汇兑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可减少交易环节中对美元依赖度,从而避免受到来自美元霸权主义的影响。我国可以学习借鉴欧洲美元的成功经验,首先,在离岸市场增加人民币债券等资产供给,为海外市场提供充足的人民币流动性。其次,不断加大资本项下开放力度,为离岸市场人民币资金回流提供通道,发挥境内市场价格的传导机制,为离岸人民币市场提供定价基准。最后,在我国管控的人民币清算网络体系下,不断完善离岸人民币的监管体系和法律基础。
未来,中国人民银行和欧洲中央银行预计会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到欧元人民币直接交易做市商行列中,进一步做深做宽市场。同时,还可以借鉴新加坡和韩国的场内人民币交易经验,建立欧元人民币场内交易机制,通过提升交易规模和货币流动性,为双边货币直接定价去美元价格锚提供依据和支持。
2019年,美国GDP规模达21万亿美元,欧盟超15万亿美元,中国达14.22万亿美元,约为美国GDP的三分之二。美国股票市场规模近40万亿美元,而我国股票市场规模不足10万亿美元,不到美国的四分之一。美国债券市场规模远大于我国,以国债为例,美国国债体量约为23万亿美元,日均交易规模为5000亿~6000亿美元,我国国债规模仅有2.5万亿美元。在金融衍生品方面我国也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
新冠肺炎疫情过后,我国经济快速企稳复苏,并相继出台一系列资本项目开放举措和政策,人民币资产吸引力显著增强。国家外汇局统计数字显示,2016—2020年上半年,境外投资者累计净增持我国债券和股票(含基金)4673亿美元。仅2020年上半年,境外投资者合计净增持我国债券和股票达729亿美元。海外投资者配置人民币资产的强大需求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理想土壤,同时也为我国与其他国家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中欧市场互联将成为我国资本市场对外深入开放的重点。
在证券市场方面,2018年,中国A股正式纳入全球最大指数公司明晟(MSCI)新兴市场指数,为境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资产提供了契机。随后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等举措相继出台,监管部门修订QFII、RQFII制度,将其合二为一,降低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准入门槛,进一步放宽了准入条件。
2019年,上交所、中金所和德交所开始积极筹备沪德通。与沪深港通直接进入对方市场买卖股票模式不同,中欧互联互通机制是将基础股票转换为存托凭证,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到欧洲证券交易所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的方式进行融资;欧洲蓝筹企业也可以通过发行中国存托凭证(CDR)在境内交易所上市。此外,中欧也在考虑推动基金互认机制,搭建中欧金融市场通行证(EU-ChinaPassporting)框架,通过将符合规范要求的中国人民币基金产品推向欧洲金融市场,便利境外投资者配置人民币资产,提升国际资本人民币投资的便利性。
此外,我国还可以考虑积极加强与法国资本市场的合作。法国政府一直倡导多极化国际货币体系,尤其是在英国脱欧后,法国一直在寻求承担欧洲金融中心角色的机会,对构建离岸人民币市场中心兴趣浓厚。法国拥有欧洲最大的公司债券市场,规模高于英国和德国。同时,欧洲市场最重要的泛欧交易所(EURONEXT),总部位于巴黎,是欧洲第一大证券交易所,2019年年底市值达4.5万亿欧元。泛欧交易所市场横跨法国、荷兰、比利时、葡萄牙、英国、爱尔兰和挪威,将是我国未来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重要合作伙伴。
债券市场方面。投资者多元化是成熟债券市场的特点之一,引入国际投资者可增加国内债券市场的资金供给。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稳步推进银行间债市的有序开放。目前,境外机构投资者可通过QFII/RQFII、直接入市、债券通等多种渠道投资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截至2020年8月,境外投资者持有我国债券总规模超过2.8万亿元人民币,我国债券市场受到境外投资者青睐。未来我国债券市场可借鉴欧洲美元债券成功经验,进一步拓展人民币欧洲债券市场,丰富人民币债券境内外发行人和投资人群体,不断提高国际债券发行中的人民币债券规模占比,促进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债券市场的广泛融合。
人民币国际化在欧洲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中欧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发展过程,也是人民币在欧洲市场的建设发展过程,是一个系统化建设过程。一方面,我们要逐步完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建设高效透明的新一代国际支付清算系统;不断丰富可交易可投资的人民币金融产品,包括资产证券化、股票期权、国债期货等复杂金融产品;加快推广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新一代货币及金融风险定价模式,包括主权数字货币和互联网金融模式;另一方面,更要加强宏观机制建设,特别是适应数字金融时代需要的穿透式金融监管机制建设,提高监管的前瞻性与透明度;把握好人民币国际化的步骤和节奏,不断稳定和有效引导各类市场参与者的政策预期,持续提升海外投资者长期配置人民币资产的信心,从而逐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最终目标。
亚洲崛起,美国衰弱,世界格局悄然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以美元为主的单一中心货币体系,在重大事件中逐步暴露出制度性缺陷,世界货币体系将向多极化发展。从长远来看,人民币国际化不仅有利于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同时也有利于增加全球货币体系的稳定性,为国际投资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资产配置选择。我国要积极充分地发挥主权数字货币和互联网金融的先发优势,应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高端技术,让人民币在未来“主权数字货币+互联网金融”的全新货币体系中占有核心重要地位。同时,增强中欧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有机融合,推动人民币在欧洲的市场发展。人民币国际化与英镑、美元不同,最终将实现以科技、贸易和制造业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形成人民币自我增强的国际化循环体系。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