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擴容對香港的機遇和挑戰
前海擴容對香港的機遇和挑戰
來源 :财經智識
我們在此前提醒,在政策底部出現之前,市場還是可能會處于震蕩,但也建議大家不必過于悲觀,在理解背後“大調整”的邏輯的同時,也不要忽視了市場上不斷釋放出的利好信号,特别是中央近期出台的一系列完善金融、促進開放的重磅政策。
日前,粵港澳大灣區就再有重大利好落地,中央公布了《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前海合作區占地将由14.92平方公裏,擴大7倍至120.56平方公裏,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全面深化改革創新試驗平台,目标到2035年要令營商環境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了解前海的聽衆可能知道,已經有不少的港人港企在前海開展業務,港企數量已經超過1萬1千家。但地理面積不足還是對不少深港合作計劃造成了限制。
這次前海擴區就是直指這個問題,有利于爲深港合作開發更大的空間,使得不論是制度創新還是産業的創新,都有更廣闊的載體,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具體來說,《前海方案》提出了八大深化前海深港合作的舉措,既聚焦在香港已經具備優勢的現代服務業,也在科技創新這塊香港略顯短闆的領域做了重要補充。
在方案所聚焦的現代服務業中,香港最具優勢的莫過于金融服務業。這次方案在金融業的指引方向上有兩大亮點:一方面,明确指出要“培育以服務實體經濟爲導向的金融業态”,不能脫實向虛純搞金。
另一方面,是要“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前海合作區相對于一個試驗點,既擔任開展本外币合一銀行賬戶等跨境人民币業務的示範角色,也爲人民币國際化進程探索新的應用場景。
作爲香港的四大支柱産業之一,金融服務占到了香港GDP的21.2%。香港作爲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币結算中心,根據環球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的資料,截至2020年,占全球人民币支付交易約75%。
在經曆了中美沖突、本地社會事件還有新冠疫情這一系列沖擊之後,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不僅沒有被撼動,還可以說“愈挫愈勇”,更加體現韌性。
接下來很快,互聯互通機制下的跨境理财通、ETF通、更全面的債券通都會加緊提上日程,進一步鞏固和增強香港金融中心的競争優勢。
在此基礎上,《前海方案》更是治理模式上的創新,特别強調推進與港澳規則銜接,加大審批、規劃、監管等方面的放權,探索行政區和經濟區适度分離下的管理體制問題。
總的來說,《前海方案》幾乎爲深港兩地在各方面的深化合作掃清了大多數障礙,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最佳切入點。隻要香港能積極且及時的抓緊機遇,以自身爲出發點,在不同領域“揚長”亦或“補短”,就能夠不斷提高自身競争力,共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就在《前海方案》公布的前一天,中央還出台了《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同樣也是将地理擴容作爲出發點,實施範圍擴大到106平方公裏,相當于将澳門的發展空間擴展了3倍。
相比于《前海方案》更聚焦發揮香港在金融等現代服務業的優勢,《橫琴方案》則更多的是精準針對澳門産業缺乏多元化的現狀,在行業上打破固有局面,明确指出要發展四大新産業,來加強橫琴和澳門的一體化發展。
這兩項重磅方案的相繼推出,其影響力遠遠超過了在地理面積擴容的層面,更期望港澳兩地能充分發揮在大灣區内“雙引擎”的功能,在“一國兩制”框架下先行先試,共同建設高度法治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
但在實現這一戰略目标過程中,兩個方案的實現路徑有所不同。
《橫琴方案》首次采用了“粵澳共商共管”的創新模式,新機制的執行難度會明顯增加,需要搭建一個粵澳聯合組建的頂層協調架構,但達成效果和效率也很可能會大大加乘,令澳門未來的發展藍圖大概率更加清晰、更加高效。
《前海方案》則繼承和發揚深圳改革開放的經驗,因此不需要額外搭建頂層設計,但目标也更爲遠大,實則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推動對外開放,這也就更需要香港方面積極、主動的把握機遇和發揮作用。
不管是前海深港合作區,還是琴澳一體化,還有前不久宣布設立的北交所,一系列重磅政策的目标都是不斷完善我國金融和市場體制,爲中小創企業和科技創新賦能,加強對外開放,在“雙循環”下推動實體經濟與全球經濟的深度融合和人民币國際化進程的長期發展戰略。
在政策頂層設計的推動下,大灣區的跨境互聯互通和多領域合作也将進一步打開想象空間,帶來更多投資機遇。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