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單!全國碳市場履約挂鈎債發行
2021-10-20 09:07:00
首單!全國碳市場履約挂鈎債發行 來源 :綠交所 2021年10月14日,“廣東惠州平海發電廠有限公司2021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據(可持續挂鈎)”在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功發行。該
來源 :綠交所
2021年10月14日,“廣東惠州平海發電廠有限公司2021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據(可持續挂鈎)”在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功發行。該期中票由中國工商銀行與興業銀行主承,iGreenBank綠融成員綠融(北京)投資服務有限公司擔任評估認證機構,并采用由綠融(廣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綠色債券共識”系統,對該期中票的關鍵績效指标(KPI)與可持續發展績效目标(SPT)實施全過程監測。利用區塊鏈智能合約技術、共識機制及其不可篡改、可追溯等技術特性來實現對挂鈎債券KPI與SPT的高效跟蹤管理,可信驗證和透明披露,構建了數字化“碳-金融”信用體系。
在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指導下,發行人廣東惠州平海發電廠有限公司在專業機構支持下銳意創新,充分利用可持續發展挂鈎債這一創新綠色金融産品,全方位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目标的實現。其選擇了“碳市場履約”及“單位火力發電平均供電煤耗下降”兩個SPT與債券票面利率挂鈎,從“合規”與“碳減排”兩個角度做出承諾,若任一SPT未實現,則該期中票票面利率跳升10BP。該期中票爲全市場首支與碳交易市場履約挂鈎且雙挂鈎的債券産品。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于2021年7月開市,啓動第一個履約周期,發電行業是首個被納入的行業,依據相關政策,包括發行人在内的火力發電企業将被納入全國碳市場履約。而在此之前,發行人已經在廣東碳市場持續多年被納入碳履約管理。
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與我國“雙碳”目标的大背景下,似乎“談煤色變”,煤炭成了“萬惡之源”。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以視頻方式出席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中提出“中國将大力支持發展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展,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然而,對于“富煤、貧油、少氣”的中國來說,資源禀賦決定了我們過往的能源結構以煤爲主。而另一方面,風電、水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雖然幾無碳排放,但波動性較大,穩定性較差,且受資源限制,中短期内難以大規模替代煤電。最近多地發生的“電荒”亦提醒我們,能源安全是生産生活、經濟社會運轉的支柱,“運動式減排”不可取,減排需要科學地、漸進式地開展。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SDGs)中,“清潔能源”目标,也強調“确保人人獲得可負擔、可靠和可持續的現代能源”。以煤爲燃料的火力發電,仍是中短期内我國最可靠、最重要、人民群衆可負擔的能源保障。
在此等情形下,碳市場履約,是目前火力發電的“底線”。所有火電企業均須按照相關要求進行碳市場履約,在碳排放“總量控制”下,借助“交易機制”,完成自身碳排放的合規。根據《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草案修改稿)》,“不清繳或者未足額清繳碳排放配額的,由其生産經營場所所在地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生态環境主管部門責令改正,處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逾期未改正的,由分配排放配額的省級生态環境主管部門在分配下一年度碳排放配額時,等量核減未足額清繳部分”。
無論企業出于自身節煤降成本的訴求,或是碳市場合規與履約成本下降雙訴求,以及“雙控”等政策要求,以發行人廣東惠州平海發電廠有限公司爲代表的火力發電企業在做好碳履約的同時,把碳減排作爲重中之重,主動出擊,研究、實施各類節能減排項目。其在過去幾年内已開展技術改造等節能減排項目10餘項,投入資金超2億元,使得單位平均供電煤耗及其對應的碳排放逐年下降。并計劃在未來兩年實施熱力系統(熱力系統、鍋爐受熱面)性能提效等節能技改項目,進一步降低單位平均供電煤耗,亦爲降低單位供電的碳排放。
正所謂“進攻是最好的防守”。主動減少碳排放,将降低碳市場履約成本,甚至當實際排放量小于配額量時,發電企業可通過出售富餘的配額獲利。以該期債券爲例,若其SPT實現,則發行人可每年減少碳排放約4萬噸,按目前中國碳市場50元左右每噸的碳價則每年可節約或收益200萬元;若參考歐洲碳市場,其近期碳配額價格已經達到60歐元左右,相當于每減少一噸碳排放可節省或收益近450元人民币,則每年可節約或收益1,800萬元。這正是碳市場覆約交易機制設計的初衷——通過“Cap & Trade”即交易總量控制與交易機制的設定,爲碳排放賦予經濟成本。當排放成本大于減排成本時,将刺激排放企業投入資金用于減少碳排放。另一方面,不同企業由于所處地區、行業或是在技術、管理方式上存在着的差異,其實現碳減排所花費的成本是不同的。碳交易機制将鼓勵減排成本低的企業超額減排,将其所獲得的剩餘配額通過交易的方式出售給減排成本高的企業,從而幫助減排成本高的企業實現設定的減排目标,并有效降低實現目标的履約成本。因此,當碳價預期上漲的趨勢下,主動減少碳排放的企業将獲得更多的競争優勢。
當然,火力發電自身的減排空間有限,在碳中和的大趨勢下,能源結構轉型成爲必然。對于火力
發電來說,CCUS(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即碳捕獲、利用與封存是可行的“終極”解決方案之一。目前我國火力發電、石化等行業均開始了相關研究與項目試點,但技術性、經濟性等方面依然面臨着諸多難題,需要進一步的探索。
10月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目前解決煤炭供應緊張、電力缺口大的問題主要有增産增供和完善電價機制兩大抓手,以求緩解煤價高、電企虧的“跷跷闆效應”。10月12日,發改委印發《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進一步深化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的通知》,提出燃煤發電電量原則上全部進入電力市場,通過市場交易在“基準價+上下浮動”範圍内形成上網電價,且價格浮動擴大到20%。《通知》中特别提出,高耗能企業市場交易電價不受上浮20%限制,還将引導高耗能企業的市場交易電價實現相對更多的上浮,倒逼高耗能企業節能減排,改善電力供求狀況。
據江蘇電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公布數據,2021年10月中旬江蘇電力市場月内挂牌交易于10月15日11時結束。最終成交294筆,成交電量19.98億千瓦時,成交均價468.97元/兆瓦時,較基準價上浮了19.94%,接近20%的價格浮動上限。
系列舉措的推出,必然會理清電力市場價格機制,促進市場健康發展。在此等情形下,包括燃料
成本、碳履約成本等在内的發電企業成本亦将向用電企業傳導,火電廠加大碳資産管理力度以降低碳履約成本,同時通過煤耗降低而降低生産成本将不僅是火電廠自身的利益訴求,亦将成爲用電企業的利益關切。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