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外資行數字化征途:零售業務各有側重 對公業務押注跨境貿易融資與供應鏈金融
在華外資行數字化征途:零售業務各有側重 對公業務押注跨境貿易融資與供應鏈金融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陳植
随着金融與科技日益緊密融合,外資銀行的數字化征途悄然提速。
“在将區塊鏈技術引入供應鏈金融與貿易融資業務後,我們正嘗試在财富管理業務開展新的數字化嘗試,包括将跨境個人金融服務搬到線上,以及借助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開展個人資産配置服務。”一位外資銀行IT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
他承認,相比中資銀行在金融科技應用方面的全面布局,外資銀行主要采取精準投入策略。
“我們的業務數字化布局,一方面受到母行業務戰略規劃的影響,比如母行側重打造貿易融資數字化,我們就隻能将大量科技資源投向這項業務,暫時放緩在零售業務數字化的投入;另一方面也與當地金融市場發展有着緊密相關,比如近年東南亞地區的财富管理數字化發展相當迅猛,我們有相當高幾率說服母行同意我們加大這方面的資金資源投入。”這位外資銀行IT部門負責人直言。
記者多方了解到,盡管越來越多外資銀行意識到金融服務數字化的重要性,但他們的發展步伐“截然不同”。相比而言,大型外資銀行的數字化業務布局相對廣泛,涵蓋财富管理、供應鏈金融、跨境貿易融資、智能客服等多個領域;中小型外資銀行則選擇聚焦某些單一的業務環節與應用場景,作爲提升金融服務體驗的突破口。
“這背後,與外資銀行在華法人機構能獲得多大的預算投入權限有着密切關系。”一位外資銀行業務負責人向記者指出。他們在财富管理數字化布局方面之所以比其他外資銀行“慢一拍”,一個重要原因是母行一直沒有同意他們大幅增加預算投入。這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是母行需要權衡财富管理數字化令促進大陸地區用戶創造多大的業務收入與利潤貢獻增加值。
“我們有信心在年底前說服母行同意我們加大财富管理數字化投入的建議。”他告訴記者。畢竟,母行也意識到科技與金融的緊密融合,正在大幅度改變亞太地區财富管理業務模式。但是,随着中國持續加大個人信息數據保護與金融科技合規操作監管,也令他們的數字化進程變得“小心翼翼”。
“以往,境内金融機構的科技應用主要側重運營效率最大化,忽視對合規操作與客戶體驗的關注。未來科技+金融的融合,需要在客戶體驗、合規操作與運營效率提升方面達到最佳平衡。”這位外資銀行業務負責人指出。
零售業務數字化的不同考量
記者多方了解到,圍繞零售業務數字化,不少外資銀行各有側重與考量。
今年8月底,彙豐中國自主研發的财富管理先鋒導航系統完成組網,推動FinFit财富健康體系面世,令廣大客戶隻需一部手機,就能完成全流程的資産配置,并時時跟蹤自己的财富管理目标達成狀況。
此前,彙豐中國推出了投資産品/保險的遠程視頻銷售模式,填補這兩類産品“專人服務、遠程銷售”模式的空白,令客戶足不出戶享受專屬理财顧問的面對面在線服務。
彙豐中國副行長李峰向本報記者表示,這背後,是彙豐中國看到科技與金融日益融合,正給亞太地區财富管理業務模式帶來三大變革:一是越來越多金融機構不再拘泥于線下服務,而是打通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綜合金融服務,令财富管理服務效率大幅提升;二是越來越多金融機構積極借助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等智能技術,更精準全面地洞察了解客戶财富管理需求,提供更具個性化的資産配置方案;三是越來越多金融機構借助線上渠道觸達客戶,形成更緊密的用戶互動關系,根據市場變化及時協助客戶調整優化資産配置方案,更好實現人生财富管理規劃。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業界普遍熱捧的理财産品線上超市模式,彙豐中國選擇聚焦精準滿足客戶财富管理需求。
在李峰看來,财富管理的數字化應聚焦解決三大核心問題,一是通過數據分析等智能技術,更精準地認知客戶财富管理需求,二是根據客戶需求構建合适的資産配置方案,三是根據市場波動定期優化調整客戶的資産配置方案,成功實現客戶的财富管理目标。
“某種程度而言,财富管理數字化的發展,不是比拼資産管理産品數量多少,也不是比較資管産品投資策略的多樣性,而是要看誰能充分發揮數據分析等智能技術優勢,更精準地了解客戶需求、爲客戶設計合适的資産配置方案,并及時調整優化以實現用戶财富管理目标。”他表示。
富邦華一銀行行長陳峰對此感同身受。
在陳峰看來,銀行業的金融科技應用,主要在于增強業務操作效率同時,給予用戶更卓越的金融服務體驗。
作爲一家主要服務台資企業與台胞的外資銀行,富邦華一銀行将零售業務數字化的重要方向,放在解決台胞急需的業務需求。
“疫情期間,很多台胞因往來不便,衍生出大量線上金融服務需求,因此我們推出線上營業廳,爲台胞用戶提供台胞證更新等遠程服務。”陳峰告訴記者。此外,富邦華一銀行推出智能客服,後者能契合台籍客戶的對話溝通習慣與業務操作特點,提供高效便利的金融服務。
“這背後,是我們融合AI+RPI大量算法與知識庫,令智能客服具備深度學習能力進行自我更新。未來,我們還計劃推出閩南話的語音機器人,更好地服務台胞客戶同時,将越來越多業務遷移到線上運營。”他指出。
在多位外資銀行人士看來,這些外資銀行能在零售業務數字化方面取得較快發展,主要得益于母行的鼎力緻辭。
“相比而言,我們沒有那麽幸運。”上述外資銀行業務負責人向記者感慨說,盡管他們多次向母行建議加大零售業務數字化的布局投入,但母行對此顯得猶豫不決。究其原因,一是母行擔心加大零售業務數字化投入會令外資銀行在華法人機構業績“不夠好看”,二是他們尚未精準評估零售業務數字化能讓大陸地區個人客戶創造多大的業務收入與利潤貢獻增加值。
他直言,近期他們向母行坦言——若再不加大零售業務數字化投入,可能會觸發零售業務縮水。目前,越來越多大陸地區個人用戶已将線上金融服務視爲“标配”,他們遲遲不提供這種标配服務,大量客戶“改換門庭”将難以避免。
“近日,母行總算松口了。但受制投入預算有限,我們隻能先從智能客服、遠程合同簽訂、在線客戶風險承受力測評等幾個細小應用場景切入。”這位外資銀行業務負責人告訴記者。盡管零售業務數字化的預算投入低于預期,但他們依舊倍感興奮——若這些投入能創造預期成效(比如提升客戶粘性與增加獲客量),他們就有充足數據說服母行繼續加大投入。
在他看來,當前他們推進零售業務數字化的最大挑戰,是人才儲備缺乏。尤其在零售業務線上化方面,他們需要大量兼顧産品經理思維與互聯網科技知識的客戶經理,捕捉新的零售業務線上化應用場景。但預算投入的制約,令他們隻能尋找“價廉物美”的人才,但這絕非易事。
集體發力供應鏈金融與跨境貿易融資數字化
相比外資銀行在零售業務數字化方面各有側重與考量,他們在供應鏈金融與跨境貿易融資領域數字化層面則達成高度“共識”。
記者多方了解到,渣打、彙豐、富邦華一等衆多外資銀行都争相引入區塊鏈技術,大幅提升供應鏈金融與跨境貿易融資方面的數字化運營效率。
究其原因,區塊鏈技術興起,有效解決跨境貿易融資與供應鏈金融業務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對稱痛點。以往,中國企業從海外進口采購原材料時,往往是通過信用證方式結算資金付款。但傳統的信用證付款操作涉及紙質單證環節核實(銀行需确認各方貿易的真實性以避免騙取貸款行爲發生),令銀行與貿易雙方隻能反複溝通确認交易各類信息,導緻整個信用證付款操作流程相當漫長,時常出現付款違約現象。
“這背後,是貿易雙方、銀行、航運公司之間存在大量信息不對稱現象,甚至觸發個别企業虛構貿易合同騙取貿易融資,令銀行隻能犧牲業務效率,先确保信貸安全。”一位外資銀行貿易融資部門主管向記者直言。區塊鏈技術的面世,則妥善解決外資銀行在業務效率與信貸安全之間“艱難取舍”的難題。
具體而言,衆多外資銀行将區塊鏈分布式賬本技術與電子提單功能相結合,打造全新的跨境貿易融資業務操作平台。在這個平台裏,銀行、貿易雙方與航運公司被連接到單一區塊鏈網絡共同處理單證交換與相關信息核對工作,不但将原先4-5天才能完成的單證交換工作壓縮到一天内完成(大幅提升業務效率),還有效增強貿易合同真僞核實效果,最大限度避免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信貸安全問題。
一位外資銀行對公業務部門人士向記者透露,過去3年以來,母行一直加大投入打造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跨境貿易融資體系,令他們收獲相當大的“技術紅利”——僅用半年時間,他們将母行的這套數字化技術搬到境内,不但快速安全記錄境内多個産業鏈上下遊各家企業跨境貿易記錄,還能及時對其貿易真實性(包括現金流,物流、商品流,信息流)開展自動驗證,令銀行随時随地看到産業鏈上下遊貿易信息與付款憑證材料,給予更快速的跨境貿易融資支持。
陳峰表示,富邦華一銀行基于金融科技技術,推出了基于大數據的供應鏈融資業務。以往,處于供應鏈中間環節的企業要獲取上下遊企業信息數據,是相當麻煩的。如今借助底層區塊鏈技術,富邦華一銀行連接了政府大數據,将衆多上下遊企業信息成功打通,令供應鏈金融融資不再依托企業資産負債表,而是以商流、貨流、現金流爲基礎提供供應鏈融資。
值得注意的是,區塊鏈技術與供應鏈金融業務日益融合,也成爲越來越多外資銀行拓展對公業務的新引擎。首先,相比以往外資銀行供應鏈金融主要服務少數核心企業,在區塊鏈技術應用下,他們可以将供應鏈融資扶持對象擴展到大量産業鏈中小企業,形成更大的企業獲客量與業務量;其次,區塊鏈大幅改善傳統供應鏈融資環節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令外資銀行可以根據各家中小企業以往貿易記錄與收付款周期給予合理的授信額與貸款利率,增強自身的金融服務競争力;第三,區塊鏈改變了核心企業需提供融資擔保的做法,令産業鏈上下遊中小企業憑借自身貿易記錄與收付款憑證向銀行申請供應鏈融資貸款支持,促進外資銀行采取差異化信貸風險定價策略推動業務增長。
在業内人士看來,區塊鏈技術在外資銀行跨境貿易融資與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日益普及,也帶來了同質化競争新問題。
上述外資銀行對公業務部門人士向記者直言,他們對其他外資銀行同行的區塊鏈+供應鏈金融業務進行研究發現,各家外資銀行的區塊鏈技術應用場景與業務流程相當類似,導緻數字化在運營效率方面的競争差距日益縮小,最終外資銀行的供應鏈金融業務拓展,依然取決于他們能否給予更低信貸融資成本與更高授信額度。
“目前,我們一直在探索如何進一步發揮區塊鏈技術優勢,實現差異化的供應鏈金融業态。”他指出。這需要外資銀行在兩大方面發力,一是聯合更多的專業金融科技公司,将産業鏈上下遊企業以往貿易記錄、資金周轉狀況轉變成“更豐富的企業信用資産”,加快外資銀行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反應速度與精準風險定價能力,二是外資銀行需融合其他智能技術,解決區塊鏈的高并發處理能力偏低問題,令供應鏈金融數字化的服務範疇更快擴張,通過規模化效應實現更低運營成本,助力企業獲得更低信貸融資利率。
“我們已與一些專業金融科技公司正開展相關的業務合作探索,但随着相關部門加大數據信息安全保護與金融科技合規操作,如何以合規方式共享各類用戶數據信息,俨然成爲一項新挑戰。”他指出。以往專業金融公司開展業務會重點強調如何充分使用金融科技,最大限度獲取客戶數據以實現風控最優化與業務效率最大化,如今雙方最關心的話題,變成客戶數據獲取方式是否合規,相關數據是否得到客戶充分授權,金融科技業務合作能否實現客戶體驗、合規操作、運營效率的最佳平衡。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