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益平:支付現代化與金融科技發展
2021-02-04 12:29:00
黃益平:支付現代化與金融科技發展 未名湖數字金融研究 在傳統的經濟學和金融學理論框架中,支付所占的篇幅并不大。傳統理論高度關注貨币供給、需求以及對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的影響,但不太關注貨币流通如何通過
未名湖數字金融研究
在傳統的經濟學和金融學理論框架中,支付所占的篇幅并不大。傳統理論高度關注貨币供給、需求以及對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的影響,但不太關注貨币流通如何通過支付系統進行。較多讨論中央銀行貨币政策及其對中央銀行和金融機構資産負債表的影響,但很少讨論這些資産負債表調整如何通過賬戶體系的操作得以實現。這個方法論在宏觀經濟研究中已顯不足。比如,要準确理解歐央行的貨币政策操作,必須理解成員國央行在實時全額結算系統TARGET2中的餘額。
這個方法論在金融科技研究中更顯不足。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自2015年成立以來的一系列研究工作,都充分地反映出理解支付和賬戶體系對研究數字金融的關鍵意義。不誇張地說,數字金融創新其實就是從支付開始的。支付現代化既是數字金融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也是根本支撐,但學術界對這個問題的研究積累明顯不足。徐忠和鄒傳偉結合行業一線認識和深入思考,在《金融科技:前沿與趨勢》中從身份和賬戶這樣的基礎概念出發,讨論了金融科技涉及的貨币和支付問題,以及對市場競争和隐私保護的影響,填補了相關文獻空白,将對數字金融研究産生重要影響。
經濟和金融活動伴随着參與者資産負債表的調整以及經濟價值在他們之間的轉移。這其中,交易雙方爲最終完成交易而進行的付款人對收款人的貨币債權轉移,就體現爲支付。對貨币和證券等金融資産而言(現金除外),賬戶是資産持有、交易、清算、結算以及金融當局統計監測和監督管理的基本載體,是金融市場、金融基礎設施運行的基礎。對經濟和金融活動,除了經濟學和金融學分析方法以外,還可以根據會計準則研究對參與者資産負債表的影響,可以從支付系統研究伴随的貨币流通,可以從賬戶體系的微觀尺度進行細緻觀察。這四個不同角度相互印證,能提高我們對經濟和金融活動的分析能力,正如物理學家從波和粒兩個屬性研究光一樣。
《金融科技:前沿與趨勢》就體現了這個新的方法論。徐忠和鄒傳偉在書中花了大量篇幅,從賬戶體系的視角梳理支付、清結算以及證券登記、托管和交易後處理等方面的金融基礎設施,讨論了貨币支付和證券交易涉及的記賬清算問題。這個工作爲作者系統分析三個重要問題打下了基礎:一是支付現代化和數字貨币,二是由支付賬戶衍生出的金融業務,三是隐私保護和市場競争問題。
支付是數字經濟和數字金融的入口,是線上信任關系的基礎。從全球範圍看,支付現代化與以下
九方面經濟與金融發展目标有緊密聯系:1.改進批發支付系統;2.爲零售用戶提供快捷支付服務;3.提高跨境支付效率,降低跨境支付成本;4.适應數字經濟發展需求,特别是無接觸支付需求;5.在現金使用減少的情況下提供安全、低成本支付工具;6.促進零售支付市場的公平競争;7.促進金融普惠;8.保護用戶數據隐私;9.有效實施反洗錢、反恐怖融資和反逃稅等監管。當然,不同國家因國情不多,在這九方面目标中側重點會有不同。目前廣受關注的是穩定币和法定數字貨币在支付現代化中的應用。
對穩定币和法定數字貨币有多個理解角度,比如貨币形态演變的角度,哈耶克貨币“非國家化”的角度,以及“貨币競争”的角度等。《金融科技:前沿與趨勢》明确地從支付現代化角度研究這類貨币創新。穩定币和法定數字貨币不管由市場機構還是中央銀行發行,不管是錨定單一貨币還是一籃子貨币,主流模式都是基于足額貨币儲備發行。這樣,它們體現的就不是新的貨币創造方式,而是新的貨币流通方式,這一洞見既深刻、又重要。作者投入大量精力,從經濟學角度分析區塊鏈這一對數字貨币有根本影響的技術,讨論了用基于區塊鏈的數字憑證代表貨币進行流通與賬戶體系、記賬清算的差異,以及這些技術差異在普惠金融、隐私保護、資金可追溯和跨境支付等方面的政策含義。
作者對穩定币和法定數字貨币的分析便由此展開。作者在分析Libra(已更名爲Diem)最早提出的超主權貨币方案中,将其歸結爲一個類似交易所交易基金(ETF)與成分股票之間套利的問題,并讨論了該方案内在的不穩定性,這一點已爲Libra後來的方案調整所印證。作者對全球央行數字貨币和中國數字人民币的分析,也有很多獨到見解,比如數字人民币主要服務支付現代化中第4-9個目标。進一步地,作者将這個分析方法應用到證券領域,讨論了用數字憑證代表證券進行交易對金融交易後處理的影響。
支付賬戶具有貼近場景、貼近用戶的特點。随着移動支付的普及,通過支付賬戶能掌握的用戶信息和交易信息等各類信息越來越多。再加上支付賬戶的實名特點,使得對用戶的愛好、信用和行爲等的準确推斷成爲可能,而這構成金融精準營銷、大科技信貸等的基礎,可以稱爲支付賬戶衍生出的金融業務。《金融科技:前沿與趨勢》特别重視這個現象。從中國數字金融領域的實踐來看,科技公司進入金融業,往往先從支付服務開始,通過打造商業閉環來放大平台效應,以實現從信息平台向交易平台的轉型。2019年以來,全球支付行業兼并收購不斷升溫,并在新冠疫情中加速,說明支付在數字經濟、數字金融中的基礎地位已越來越受認可。但支付賬戶衍生出的金融業務因爲與用戶信息、平台效應等糾纏在一起,産生了很多新的監管問題,相關挑戰并非中國所獨有。
從全球實踐看,對上述問題主要有兩類應對方式。第一,使用新的身份管理方式,以分離支付服務和對用戶信息的收集,數字貨币就有這方面功能。中國數字人民币首倡的可控匿名原則,預計将在全球的穩定币和法定數字貨币設計中得到普遍遵循。國際清算銀行總經理Agustín Carstens今年1月底在斯坦福大學關于數字貨币和未來貨币體系的演講中,就特别提到了身份管理方面的問題。第二,加強隐私保護。比如,歐盟委員會去年底《數字市場法案》草案提出,數字經濟“守門人”不得基于“核心平台服務”整合個人數據,實質是通過犧牲經濟效率,來削弱“守門人”的競争優勢,并更好地保護用戶隐私。
支付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來自中央銀行和市場機構的公私合作。在現代貨币體系中,中央銀行創造基礎貨币,商業銀行創造存款貨币,就體現了公私合作安排。支付領域的公私合作在新的技術條件下有新的體現形式。中國非銀行支付機構的發達,移動支付服務的全球領先,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公私合作安排——中央銀行讓非銀行支付機構參與提供支付基礎設施,以充分發揮它們貼近市場和用戶以及了解用戶需求等優勢。在經濟學上,這是一個典型的由私人部門提供公共産品的問題。因此,一方面必須給予非銀行支付機構以适當的經濟激勵,另一方面也必須正視支付基礎設施天然的網絡效應對市場競争的影響。中國人民銀行曆年對支付備付金的監管,今年1月在《非銀行支付條例》(征求意見稿)對市場支配地位的認定和監管,就可以在這個框架下理解。數字人民币的雙層運營模式,爲公私合作安排創造了很大空間,将爲支付市場競争帶來新的重要影響。
總的來說,科技對金融的影響,早已是一個毋庸置疑的趨勢,但一旦深入到賬戶體系和記賬清算這樣的底層,就會産生很多政策上和學術上很有價值的新問題。《金融科技:前沿與趨勢》将支付現代化作爲金融科技發展的重要基點,體現了作者獨到視角。這本書對賬戶體系、數字貨币和支付市場等的研究,将爲提升金融科技研究打下良好基礎。
近年來,周小川行長關于金融科技的系列演講,證監會姚前局長關于數字貨币和金融基礎設施的研究,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周誠君關于銀行賬戶和債券市場賬戶的研究,都體現了這種深入金融系統底層研究金融問題的思路。國際清算銀行研究團隊在申铉松(Hyun Song Shin)教授的領導下,在這方面做了很多高質量研究。可以預期的是,支付現代化作爲數字金融研究的重要前沿問題,将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并将納入數字金融的教學之中。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