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建立碳市場需要回答的若幹問題
周小川:建立碳市場需要回答的若幹問題
北大金融評論雜志
我想講的是如何設計和論證我們所要建立的碳市場。碳市場和碳價格将爲未來碳達峰、碳中和起到重要作用,一個主要的功能考核就是它能否引導大量投資進入碳減排和碳彙(或者稱爲碳沉降)的領域。要實現未來的淨零排放目标,需要大量投資,這個市場并不簡單。确實來講,金融業搞這麽多金融市場,是有經驗、有功底的,特别是過去做過金融市場産品和金融工程的人,往往能夠想出辦法來實現。所以我提出幾個題目,碳市場應該要能解決這幾個題目。如果不能解決這幾個題目,碳市場的設計就不到位了。
有人說6月底全國性碳市場就開業了,這比我想象的快。究竟如何設計碳市場?發現有一些非金融系統的人在設計市場時不太知道這個市場如何建設,就來學習股票交易所,看看股票市場和外彙市場怎麽做。他們提出要有很多參與者,而且要金融參與者進來積極地交易,使得市場交易很熱,才能來定價,我認爲這是一種誤解。其實配額類市場大體上屬于拍賣型市場。這點如果搞錯了,容易走彎路。
我提幾個考核的題目,看看如何解決:
一是碳價格應能夠産生足夠的激勵,而且碳價格相對比較穩定,所以能夠對長期投資、科技創新起到引導的作用。也有人說,要解決當前跟GDP的平衡能力,每次擠牙膏擠一點,算作碳配額,要收費。具體舉例來說,如果用大家比較認可的數字,現在中國每年碳排放量大約是100億噸, 2030年碳達峰假定是到105億噸,每年新增0.5億噸二氧化碳,把這0.5億噸拿出來賣。如果拿出來拍賣或交易的配額在總排放量中的比重過小,這個市場可能不穩定,甚至也有人說,弄不好會出現負價格,激勵機制就不足且不穩定。因此,第一條考核是要有有效的中長期的激勵機制,同時價格要相對穩定。
第二條,關于碳配額,多排放的人要購買碳配額,碳配額收到的費用應該幹什麽?我個人看法應該是百分之百全部用于減排的經濟活動。而且即便這樣也許還不夠,爲什麽?未來40年需要上百萬億元的投資量,即便是碳配額價格合理,出售碳配額的收入全部用于減排方面,也許還需要另外更多地吸引公衆和私人的投資。如果出售碳配額自身的這部分錢還拿去幹别的,或者是投到别的行業,或者是社保拿去用了,我們控制碳排放的任務就會更加困難了。所以出售碳配額的收費要全部用于碳減排。否則就會變成一個罰款市場。你違規了就罰你一點錢,你踩線了就罰你一點錢,罰完錢以後,收支兩條線,那邊政府按照預算增收來安排支出,這是不行的,也起不到激勵的作用。所以一定要把這些錢用于激勵減排,特别是用于引導氣變投資和激勵投資。
這個投資确實是需要激勵的。爲什麽?因爲從現在的科技和價格趨勢來講,有排放的生産和消費活動,終究還是便宜的,如果真正做到減排或者是零排放的生産、消費活動,肯定比有碳的活動昂貴很多。因此光激勵是不夠的,一定要增加補償機制,最重要的補償機制就是通過碳市場、碳配額、價格轉移和利益轉移形成的激勵機制。也有人提出來,現在很樂觀,新能源已經變得很便宜,不需要任何補貼都可以做到了。其實事情并不是那麽簡單。因爲這不是今天的主題,這裏就不多說了。
第三個考核是,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是一個過渡過程,在這個過渡過程中,過渡性減排的經濟活動能不能得到補償?能不能在碳配額交易當中得到适當的激勵機制?剛才說了,如果碳彙、植物吸收或者是其他工藝确實可以吸收碳,就形成負值的碳配額,就可以拿去賣,或者有一個機制把碳配額分給這些創造碳彙的人,他們賣出的金額,由排碳的人出錢補償,形成激勵機制。這可能需要一些金融産品。但是在整個過渡過程中,特别是前期,其實有一些經濟活動沒有能夠達到零排放,沒有真正吸收掉碳,但是它減少了碳,而且可能減得還挺顯著,這樣的活動能不能得到補償?如果碳市場設計得不好,這類活動是得不到補償的。所以這是一個題目。
從過渡的過程來看,大體上來講,我們未來40年,可能前20年有一些新工藝隻要能減少碳排放,就是好事。到後20年,僅僅減少碳排放可能還不夠,還得真正做到零排放或者是負排放才能行。所以這種分階段過程中有不一樣的激勵對象,前若幹年對過渡性減排的激勵機制夠不夠,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碳市場要想辦法給出解決答案。
舉個例子,大家可能知道的,燃煤電廠是碳排放最大的,燒天然氣大概碳排放會減到三分之一左右,且其它污染也少,能不能獲得利益的補償?要不要鼓勵呢?後20年的時候恐怕燒天然氣也不行。關鍵是燒天然氣的電廠,還有很多是可以用于調峰的,也就是說電力的使用不均衡,正是因爲有了調峰的設備,就可以使電網更多吸收太陽能和風電,如果沒有調峰的能力,就不願意吸收太陽能和風電,因爲技術上存在很多的挑戰。因此,如果前20年天然氣發電起到這樣的作用,是否需要補償?還不能簡單地說天然氣發電每度電成本并不高,因爲它起調峰作用,所以每年的發電小時數很少,根本就不是滿負荷運行的。所以這種發電最後折算下來成本高,成本高就要補償,沒有補償的話,投資人就不願意幹。所以要考慮過渡前期對逐步減排活動的激勵是否到位,要設計一些産品使得這種減排(但不是零排)的投資及運行也能夠得到合理适度激勵和補償。
再舉個例子。大家知道有很多住房的屋頂可以搞太陽能發電,白天有電,但晚上要點燈、看電視,還有電冰箱、空調要轉,這個怎麽辦?你設想,白天有電用不掉,就多送給電網,然後晚上的時候用電,電網給我電,這個事情合算不合算呢?很難說。送給電網的成本是很高的,那麽小的電量,要經過電控設備直流變成交流,交流再經過幾輪升壓才能進電網。當然技術也會發展。很多人說要上儲能設備。從家庭的例子來看,儲能設備要有蓄電池之類的設備,蓄電池本身并不吸收碳,所以你不能拿它去出售配額。這一類設備價格也很貴,如果不經過補償的話,就沒有足夠激勵去研發和投資儲能技術及設備。也就是說,像這樣的過渡性減排活動,碳市場也應能夠給它提供激勵機制,給予補償(如果純用政府的錢就是補貼),否則沒有積極性去做。
第四個考核就是中長期科技研發和投資的激勵。假設有一個吸收碳的科技項目,最開始是想法,如果逐步搞成的話,5年以後或者7年以後能夠投入商業使用,這中間可能還會有風險。假設5年以後能夠提供某個裝置能夠每月吸收一噸的二氧化碳,它的激勵機制在哪裏?就是要把5年以後的碳配額的預期銷售價格拿過來,作爲未來預期的收入,然後計算投資回報,才能使投資者有興趣投資。5年以後的碳價格,那就是碳配額期貨價格,到底能不能産生出來?能不能穩定?風險多大?風險概率是如何分布的?這個市場一定要提供碳期貨、碳遠期這樣的價格,才能把相當多的投資,包括有一部分風險投資給吸收過來。靠未來的定價和這個過程當中的風險管理所計算出來的投資回報,起到鼓勵這種投資的作用。
老實說,真正有風險管理能力的專業力量大多都在金融界,所以要設計金融市場的話,要知道其所需要的功能并選用合适的人才。金融業内部分工也很細,也有很多金融人士不擅長這一行,不知道怎麽做。真正熟悉金融産品設計和交易的人,特别是金融工程的人,會覺得這個跟我讀研究生時做作業差不多,我可以設計出來。我們是有這樣的人才能夠設計出來的。但是僅僅能夠設計出來還不行,你設計出來還要跟大家講清楚,要論證清楚,可能還要做模拟,要做模拟還得建立模型,通過模拟的效果讓大家信服,說明這個市場就是好用的。這裏面的技能就不簡單了。
還有一條,如果能實現上述這些功能,如果能夠讓人滿意,往往需要在市場基礎框架之上,再去設計多個産品去滿足這些功能。如果設計的市場基礎框架不好,簡陋、有毛病,也不穩定,這些衍生的更高級的功能,可能根本就沒有辦法去搭建。所以,倒推過來,當前建立合格的碳市場的基礎框架是非常重要的。
我出了這四個題目。我的想法是,現在搞碳市場的人積極性很高,有些地方沒有搞明白,也要上碳市場,全國來講不一定需要搞那麽多碳市場,而是需要基礎框架好、能搭建各項主要功能的市場。誰能想清楚、設計好,才能往下做。
今天的場合不适于讨論碳市場建設的技術細節,我隻想簡略提示一下如何應答上述四個功能題目的思路。對于第一題,應拿出足夠比例的碳排放進入碳市場,而不是隻擠出一點點“牙膏”。對于第二題,按照年度總量控制目标測算出幾個主要行業當年碳排放的物理強度平均值,将年度配額分給低于平均值(即創造負值配額)的經濟活動者。對于第三題,按照總量控制的過渡過程路線圖,測算幾個主要行業排放均值的過渡過程路線圖,以及重要産品的替代/協同系數,來安排配額的跨期、動态分配。對于第四題,在好的基礎框架上搭建碳期貨、碳遠期等衍生工具交易,用于引導跨期投資和風險管理。歡迎這方面的研究與讨論。
最後我再重複一下,在當前全球多國财政赤字大幅上升、多個政府都債務過重的情況下,特别要防止碳市場的錢被用于其他方面,導緻更大的氣變融資缺口。所以,不僅是定價要好、交易機制要好、衍生功能要好,還要考慮好如何使用碳市場調動的資金。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