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證還是開票?
開證還是開票?
良有以也
最近市場上好像銀行承兌彙票開的比較多,國内信用證看起來仿佛沒有去年此時那麽熱鬧了,背後應該就是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企業在和銀行打交道的時候,現在他們喜歡:
“開證還是開票?”
銀行承兌彙票和國内信用證有一定的相互替代作用,如果用敞口授信的話,開票或開證用掉了額度,做了一樣就不能做另一樣;如果用低風險模式開,那也類似,保證金存了、開了,貿易背景配套了,也是做了這就不能做那了,二選其一。
在銀行和企業的兩端,如果企業說了算,那需求也很明确,成本要低,手續要簡單,效率要高,另外審批要快。如果銀行說了算,那就上述都反過來一點點,銀行收益要高一點,手續要完備一點,效率盡量,但也要給銀行足夠處理時間,此外做的業務要監管合規,較少處罰。
那麽來看上述幾項:
成本:
現在開票的成本一年期2%往上一點,國内證估計要2.6,2.7%,所以對企業來說,開票更劃算。這裏所謂的成本指二級市場上的資金成本,而非各家行自己内部的FTP,按理銀票和國内信用證福費廷的成本應該基本持平,但也許做票簡單,所以票對市場的價格反應更快,因此即便都在下降的通道中,票體現的更快,于是就看到票的價格更低了。而做國際業務的,腦回路一般更長一些,對于資金的價格反應也就慢一點,于是對價格的反應充分體現需要更多時間,故而暫時福費廷價格會高于票。
買賣票據還是簡單啊,說賣也就賣了,相當于堂吃;賣個福費廷還是挺煩人的,發一堆電報,明明是國内的交易,SWIFT上的電子流繞地球幾圈也不一定,相當于點外賣,點了以後還要等快遞小哥跑一趟。
手續:
開票最簡單了,國内證卻至少還要開證、通知、交單、承兌、做福費廷,好幾段程序,而且看各家銀行業務處理是否安排的妥當,有些行上述如果需由不同地方或部門處理的話,手續更加繁雜一點。
效率:
票的手續簡單,效率當然更高。
銀行的經濟資本:
開票銀行的經濟資本占用是100%,開國内信用證隻是20%,經濟資本占用在信貸規模管控嚴格時銀行非常在意,但在貸款放不出去的時候,銀行的經濟資本大多有空餘,銀行也就沒那麽在乎了。
監管:
銀行承兌彙票一向被嚴查,國内信用證的檢查及處罰範式正在形成中,相對來說,國内信用證可能對于銀行更加容易做到符合規定一些,因爲規定及慣例也還在形成當中啊。
隻要是市場,就永遠有甲方乙方,完全平等的均衡狀态隻能偶遇。目前基本處于“資産荒”階段,也就是說在銀行輕松敢放款的客戶面前,銀行的地位也許偏弱一些。所以上述的成本、手續、效率就更以客戶的需求爲主了,這樣,國内信用證體現出來的對銀行的那些好處基本就可以忽略不記了。
所以,如果提問:“開票還是開證?”
回答:“開票”。
不論你正好處在甲方或者乙方,可以的話,盡量對對方好一點,因爲甲乙的位置随時會互換。
不管你是在二級市場中的買家、賣家也好,或是金融産品兩頭的銀行或是企業也好,對對方好一點吧,未來對方可能也會對你好一些。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