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濤:推動金融業數字化轉型,全面提升金融機構效率、效益
楊濤:推動金融業數字化轉型,全面提升金融機構效率、效益
來源:《财經》新媒體
作爲一名研究者,我多年來一直關注新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無論是基于宏觀層面研究貨币,還是基于微觀層面研究市場,從理論到實踐我們都深刻感受到了這一改變。無論過去讨論金融信息化、電子化,還是當前讨論數字金融等一系列概念,歸根到底都是利用信息技術進一步改變金融機構的業務流程、管理流程以及全面的重構所帶來效率、效益的全面提升。隻是随着我們從早期的提法到數字化的提法,這一改變的範圍、深度、廣度越來越突出,乃至于追求一個全面的重構。
放眼整個金融領域,可以看到全球金融業擁抱數字化的進程都在不斷加快,其中既有來自美國依托市場自發的數字化改造過程,也有類似于歐洲監管部門重點推動的數字化進程。我國持牌金融行業也逐漸體現出自身特色,因爲早期我國更多的是來自市場化機構進行的類金融探索,現在讨論的數字金融主要是銀行業、資本市場相關行業、保險業以及其他持牌機構如何更好進行數字化轉型。很多領域仍處于數字化起步階段,但數字化大潮已經興起,比如在證券行業,早期讨論證券業擁抱數字化和經營科技時,談論的更多的是渠道、獲客問題,現在随着證券業從過去簡單的依靠經濟業務到越來越強調投行業務的全面轉型與國際對标,與之相應,數字化改造也對于證券業從服務流程到業務類型帶來全方面挑戰。
再比如保險業也經曆了幾個不同的發展過程,從保險信息化,到保險線上化,再到保險全域數字化改造。保險最核心的是風險定價,與之相應的一系列理論變革和實踐變革結合在一起,對保險業帶來非常突出的沖擊。
從大的途徑來看,這一藍圖已經展開,進一步聚焦到銀行業,既有整個金融業數字化轉型面臨的一些共性問題,也有一些具有特殊性的問題,這一特殊性問題可以從銀行數字化轉型當中以下幾個典型路徑剖析。
第一條路徑是技術驅動路徑。大量的機構首先着眼于技術優先導向,各種各樣的新技術已經對實體經濟帶來沖擊和影響,在需求端影響了金融産品業務,供給斷也直接影響了金融功能。着眼于新技術應用,構成了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工具。與之而來的問題是,依托于技術的應用能否真正解決現有矛盾和痛點,是不是爲用技術而用技術?我們在研究區塊鏈的過程當中就可以看到這種現象,很多項目穿透之後,在甄别的時候,始終沒有繞開面對核心企業的産業。這種情況下,技術帶來的巨大改良作用是有限的。
第二條路徑是客戶需求驅動路徑。早期一些改革創新往往基于消費互聯網時代C端巨大的變化,現在大家進一步追求推動産業數字化轉型與數字化改造過程的一些變化,倒逼數字化轉型不是爲數字化而數字化,而是要解決什麽樣的矛盾。部分金融機構更多的解決依托于需求端的拉動力,一些金融機構将線下網點搭建的非常絢爛,可能不僅僅基于需求端,更多的基于形象端。
第三條路徑是監管與政策,金融機構離不開監管與政策的把握。
總的來說,都離不開技術驅動、需求驅動、還有監管政策驅動這三條不同的路徑。現實當中如果過于着眼于一條路徑就有可能出現一些扭曲現象,最好要在戰略與管理方面有效的權衡與把握。當然,不同銀行面臨的資源禀賦不一樣,銀行變革最重要的是人的問題。
主持人(宋斌):我追問您一個問題,您一直專注于研究金融領域,那您覺得銀行、證券、保險以及其他類型的金融機構,目前哪一家數字化進程更快一點?
楊濤:整個不同金融子行業之間,銀行業數字化進程毋庸置疑更快一點。銀行業在我國整個金融行業布局當中綜合實力最強、業務更豐富、資源更廣、人才布局更多。剛才讨論的最大的幾個制約,其實都是底層的東西,一是與戰略相關的研究;二是人才問題;三是是與之匹配的軟硬資源布局,從這幾方面一比較,顯然銀行業從底層研究、人才、軟硬基礎設施配套方面都體現出了自身優勢。當然,銀行業自身也存在差異,大銀行、小銀行不一樣,不同類型的銀行不一樣,同時,銀行業整體比較優勢,并不代表證券業、保險業不會出現國際上一流的數字化開放證券。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