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偉:金融機構助力“一帶一路”綠色發展
劉世偉:金融機構助力“一帶一路”綠色發展
中國金融雜志
2013年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後,中國對外投資區域範圍迅速擴大,金額快速增長,成爲國際舞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随着全球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綠色金融成爲“一帶一路”國家金融業發展的重點和主要方向,潛力巨大。近年來,中國金融機構通過貸款、債券、股權投資等多種形式助力“一帶一路”國家綠色發展,成效顯著,未來可期。
“一帶一路”國家綠色金融前景廣闊
-
“一帶一路”國家迫切需要加快綠色轉型
從“一帶一路”國家自身來看,它們多爲發展中國家,部分是最不發達國家,産業結構單一,嚴重依賴農林牧礦等自然資源,環境承載力弱,基礎設施薄弱,高耗能、高排放産業占比高,綠色發展是其最佳選擇。
根據世界銀行的測算,全球70%的碳排放來自基礎設施和建築物,未來二十年,全球大部分基礎設施投資将發生在“一帶一路”國家。因此,“一帶一路”國家碳排放的達标情況将對全球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标産生重要影響,它們的綠色發展對全球實現碳中和意義重大。
-
“一帶一路”國家具有綠色發展的資源禀賦
“一帶一路”國家地域廣大,資源禀賦各異。有的水能資源豐富,發展水電的條件較好,如東南亞國家;有的日照時間和峰值日照時數長,具有光伏、光熱發電的優勢,如中東國家;有的年平均風速高,風能密度大,是開發風電的首選之地,如中亞、東歐。
過去,由于開發成本較高,儲運基礎設施不完備,可再生能源的開發不具有經濟性,被束之高閣,甚至被棄如敝履。最近幾年,科學技術進步極大地降低了可再生能源的開發成本,基礎設施的持續投資極大地提高了可再生能源的可利用水平,全球碳配額、碳稅等政策也推動企業加大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一帶一路”國家綠色發展的條件已經大爲改善。
-
綠色金融在“一帶一路”國家大有可爲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也是助力“一帶一路”綠色化的關鍵。許多研究機構的測算表明,“一帶一路”國家要突破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兩難”困境,未來二十年需要的綠色投資将以萬億美元計,甚至達到10萬億美元。
但遺憾的是,目前大部分“一帶一路”國家的綠色金融發展較爲滞後。從主觀方面來看,大部分國家當前的重點是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綠色低碳的優先級較低。從客觀方面來看,大部分國家積累不足,踐行綠色金融心有餘而力不足。此外,在中國大規模開展“一帶一路”建設之前,國際社會的綠色援助杯水車薪,部分發達國家口惠而實不至。
積極支持和推動“一帶一路”國家綠色發展,不僅爲中國金融機構帶來了新的業務增長點,也爲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助力。最近幾年,中國金融機構順應全球綠色發展的潮流,認真落實“一帶一路”倡議,積極助力“一帶一路”國家綠色發展。據美國企業研究所(AEI)統計,2020年,中國對“一帶一路”國家可再生能源投資占比達57%,首次超過傳統化石能源。中國銀行作爲在“一帶一路”國家布局最廣的銀行,2015年至2021年第二季度末,對“一帶一路”國家累計提供授信(包括貸款、信用證及保函等)超過2000億美元,這些資金許多被用于可再生能源開發以及基礎設施的綠色建設。比如,中國銀行支持建設了世界最大的光伏電站——阿布紮比1.5吉瓦太陽能光伏電站,該項目不僅有助于當地的綠色發展,還推動了晶科電力的光伏組件及逆變器等設備出口。再如,中國銀行爲世界最大的光電綜合體——迪拜950兆瓦光熱、光伏一體化電站項目提供了融資方案,該方案成爲上海電氣集團最終獲得項目工程總承包商資格的重要因素。
中國金融機構助力“一帶一路”國家綠色發展既是中國踐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體現,也是助力“一帶一路”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内在要求。中國金融機構爲“一帶一路”國家的綠色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持、融資便利等。作爲“一帶一路”主題債券發行次數最多、規模最大、範圍最廣、币種最豐富的機構,截至目前,中國銀行累計發行超過150億美元“一帶一路”債券,其中支持的綠色資産占比逐年提高,向國際社會展現了中國共建“一帶一路”和促進綠色低碳轉型的決心與行動。
一是兼顧國家擔當與商業利益。“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作爲有擔當的大國促進全球共同發展繁榮、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作爲有擔當的金融機構,中國金融機構在爲“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提供綠色融資時,不能僅看重一時、一地、一個項目的經濟利益,還要胸懷“國之大者”,服從和服務于國家大局,做到既爲一域争光,更爲全局添彩。
二是兼顧輸出中國資本與輸出中國做法。經過多年的探索,中國已經形成了發展綠色金融的一系列經驗和良好做法,包括:以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爲指導,堅持走生态優先、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推動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點,實現了标準先行、監管機構和商業機構良性互動等。中國已經發布了《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綠色産業指導目錄》《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金融評價方案》等,監管規則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綠色信貸市場、第二大綠色債券市場,綠色金融發展迅速、規模龐大、産品多樣,許多做法與“一帶一路”國家的實際情況契合度較高。中國金融機構在爲“一帶一路”國家提供綠色融資時,不僅要抓住業務機會、做好每一個項目,還要把中國的綠色發展理念、綠色金融标準、綠色項目開發的良好做法等植入“一帶一路”國家。
三是兼顧項目開發與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全球發展的經驗表明,“一帶一路”國家的可持續發展不宜長期依賴外部援助和國外資金,自身能力建設才是長遠之計。過去幾年,中國政府、多邊開發性機構和中國金融機構在“一帶一路”國家開展了許多能力建設項目,包括面向“一帶一路”國家的政府部門、監管機構、金融機構及其從業人員的綠色金融知識共享和能力建設平台等。中國金融機構在爲“一帶一路”國家提供綠色融資時,要将融資和融智并舉,把“授人以漁”與“授人以魚”有機結合起來,一方面要爲這些國家提供急需的綠色發展資金,爲它們進入國際資本市場出謀劃策,另一方面要發揮自身優勢,通過舉辦培訓班、開展人員交流等,培育當地實現自身發展的能力。
四是兼顧自力更生與國際合作。目前,中國金融機構主要是跟随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在“一帶一路”國家開展綠色金融業務。近年來,中國加大了綠色金融國際合作步伐,例如,中國人民銀行和法國中央銀行等機構牽頭發起設立了央行與監管機構綠色金融網絡(NGFS)。截至2021年7月末,NGFS共有89家成員和13家觀察員,其中包括泰國、馬來西亞、摩洛哥等“一帶一路”國家的中央銀行和監管機構。在中國人民銀行的指導下,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與倫敦金融城聯合保爾森基金會等多家機構共同起草了《“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GIP)。截至2020年末,已有39家大型金融機構簽署了GIP,其中既包括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發達經濟體的金融機構,也包括來自巴基斯坦、哈薩克斯坦、蒙古國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金融機構。這爲中國金融機構加強綠色金融國際合作提供了規則和框架。中國金融機構在爲“一帶一路”國家提供綠色融資時,既要立足自力更生,加強與中國承包商、設備供應商,以及彼此之間的合作,也要善于借力,加強和國際組織(如G20、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多邊開發性金融機構(世界銀行及其下屬的國際金融公司、綠色氣候基金、亞投行、非洲開發銀行等)、政策性金融機構、發達經濟體的金融機構等合作,以進一步擴展業務範圍,增強風險抵禦能力。
五是兼顧業務發展和風險防範。“一帶一路”國家孕育着發展綠色金融的巨大機遇,也隐藏着較大的風險。“一帶一路”國家易發生經濟狀況惡化、政治和社會動蕩、外彙管制或貨币貶值等情況,會給金融機構帶來主權風險、傳染風險、貨币風險、宏觀經濟風險、政治風險、間接國别風險等。同時,也可能出現與綠色金融相關的特定風險,主要包括環境和社會風險、信息披露風險等。随着中國金融機構在更大範圍、更深程度參與“一帶一路”國家綠色發展,風險将會越來越凸顯。中國金融機構在爲“一帶一路”國家提供綠色融資時,要注意防範相關風險,優選國家治理相對完善、政局基本穩定、對華友好的國家;将客戶的ESG表現融入授信策略,引導客戶選用綠色低碳的先進技術、實施更強有力的減排措施;利用好信貸保險、銀團貸款、擔保等風險轉移和分擔工具;加強與當地監管機構、業主、非政府組織、媒體、利益相關方的溝通,掌握溝通技巧,提升透明度,樹立負責任社會公民的形象。■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