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外彙局:金融機構的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下調至1
央行、外彙局:金融機構的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下調至1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12月11日,央行發布消息,爲進一步完善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引導金融機構市場化調節外彙資産負債結構,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彙管理局決定将金融機構的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從1.25下調至1。
央行指出,金融機構應樹立“風險中性”理念,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實施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始于2016年。2016年4月29日,央行發布公告稱,自2016年5月3日起,将本外币一體化的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試點擴大至全國範圍内的金融機構和企業。
對金融機構和企業,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外彙管理局不實行外債事前審批,而是由金融機構和企業在與其資本或淨資産挂鈎的跨境融資上限内,自主開展本外币跨境融資。
央行有關負責人此前表示,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政策構建了基于微觀主體資本或淨資産的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約束機制,對本外币跨境融資實行一體化管理,符合國際主流發展趨勢,既能适應微觀主體本外币資産負債一體化管理的發展方向,也可避免原來本币、外币跨境融資分别管理、模式不同造成的額外适應成本。同時,該框架還具有逆周期調節、總量與結構調控并重等特點,規則統一、公開、透明、市場化,有利于拓寬金融機構和企業的融資渠道,在審慎經營理念基礎上提高跨境融資的自主性和境外資金利用效率,改善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狀況。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王有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調降參數與防控外債風險有關。
“在人民币持續升值背景下,企業外币融資快速增加”,王有鑫說,“這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境内金融機構外币貸款快速增加,截至11月底,外币貸款較年初增加1090億美元,較5月底本輪人民币升值階段開啓之初增加559億美元;二是外債餘額同步增加,截至二季度,外債餘額較年初增加751億美元。外債和外币融資的增加将增加我國輸入性風險。”
需要指出的是,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并非頭一次出現,此次下調是基于3月上調基礎之上的回調。
2020年3月12日,央行與國家外彙管理局曾表示,爲進一步擴大利用外資,便利境内機構跨境融資,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根據當前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狀況,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彙管理局決定将宏觀審慎調節參數由1上調至1.25。
在王有鑫看來,此時下調調節參數也是題中應有之義。“今年年初爲了應對疫情鼓勵企業從境外融資,曾将系數從1升至1.25,目前我國疫情逐漸得到控制,經濟複蘇加快。但與此同時宏觀杠杆率開始攀升,企業債務違約事件不時發生。在此背景下,爲了避免風險的進一步擴大蔓延,規避境外風險對我國的波動傳染,有必要加強對金融機構跨境融資的逆周期管理。”
早在2016 年4 月,央行發布的《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在全國範圍内實施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的通知》規定建立宏觀審慎規則下基于微觀主體資本或淨資産的跨境融資約束機制。具體原則爲:企業(政府融資平台和房地産企業除外)和金融機構開展跨境融資風險加權餘額(指已提用未償餘額)不得超過上限,即跨境融資按風險加權計算餘額≤跨境融資風險加權餘額上限。
中金公司研報指出,2016年4月上調參數,有利于境内機構尤其中小企業多渠道融資,一定程度放寬了跨境融資上限的限制,從宏觀監管口徑給予企業融資更大的自由度,有利于境内企業尤其中小企業境内外多渠道融資。
王有鑫認爲,2016年我國在全國推廣實施本外币一體化的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通過調節宏觀審慎參數使跨境融資水平與宏觀經濟熱度、整體償債能力和國際收支狀況相适應,以控制杠杆率和貨币錯配風險,對跨境融資實施逆周期管理。
根據央行于11月26日發布《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币政策執行報告》,今年上半年經常項目呈現順差,資本項目呈現逆差,跨境資本雙向流動特征明顯。一方面,境外資本流入增多,改善了境内資産的持有人結構。另一方面,資本自主流出增多,主因是境内銀行等主體自主增加境外資産,境内主體提高了境外資産占比,這種格局是健康的。
報告表示,人民币彙率形成機制改革将繼續堅持市場化方向,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增強彙率彈性,注重預期引導,在一般均衡的框架下實現人民币彙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