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家文:国际基准利率改革的进展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丑闻缠身,难以符合国际市场对于稳健基准利率的期望。2013年二十国集团(G20)授权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审查和改革主要货币基准利率,推动LIBOR基准利率体系改革。2021年3月5日,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发布公告,明确了LIBOR退出时间计划,国际基准利率改革进入最终倒计时阶段。
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是由英国银行家协会(BBA)于1986年推出的、反映银行间短期资金借贷的利率,是国际金融市场最重要的基准利率,广泛用于存贷款、债券、同业拆借、衍生品等产品定价。全球约10万亿美元贷款以及350万亿美元的证券合约与LIBOR直接挂钩。但由于LIBOR价格主要基于专家判断,而非真实交易产生,报价行可能存在出于自身利益操控LIBOR价格的动机,有较大道德风险。2008年,巴克莱银行、瑞银集团、苏格兰皇家银行等众多银行被曝光在长达数年的时间中存在人为操纵LIBOR定价的行为,极大影响市场对于LIBOR作为定价基准的信心,其权威性与市场公信力受到巨大负面影响。
鉴于LIBOR越来越难以满足市场对于稳健基准利率的期望,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积极推动基准利率改革,并于2017年宣布LIBOR将于2021年底退出使用。2021年3月5日,LIBOR退出时间确定。除部分期限美元外,绝大部分LIBOR退出的最终时限为2021年12月31日,2021年底后新签业务将不再适宜继续挂钩LIBOR,留存的LIBOR报价仅作为存量业务计息参考,改革进入最终的倒计时阶段。具体退出计划分为两个阶段:所有期限的英镑、欧元、日元、瑞郎LIBOR,以及7天、2个月期限的美元LIBOR将于2021年12月31日停止使用;隔夜、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期限的美元LIBOR将于2023年6月30日停止使用。
2017年,FCA宣布LIBOR将退出使用后,各国中央银行及监管机构纷纷研究和推出替代利率,构建新基准利率体系。2021年,各国监管进一步加快推动新基准利率应用与推广。
各主要币种已完成替代基准利率遴选。美国、英镑、欧元、日元与瑞郎5个LIBOR报价币种,均已确定选用隔夜无风险基准利率(RFRs)作为新基准利率。相比LIBOR报价,新基准利率均基于真实交易产生,更为客观。同时,为了保障利率的有效性,新基准利率选择交易量最大、流动性最高,市场基础最为牢固的隔夜期限交易利率,更好地反映市场价格水平。另外,加拿大元CDOR、澳元BBSW、新加坡元SIBOR/SOR以及港币HIBOR等价格形成机制类似LIBOR的基准利率,当地监管也已研究并推出替代基准利率。2021年,监管机构停止发布部分期限的旧基准利率,引导市场机构尽快向新基准利率进行过渡。其中,路透已于5月起停止发布1年期限CDOR,新加坡金管局也于年初起停止发布6个月与12个月SIBOR利率。
新基准利率计息方法已基本确立。新基准利率仅有隔夜期限,对于期限业务定价需进一步明确计息方法。目前,各国监管就新基准利率期限问题已基本达成共识,主要将采用“后顾法”与“前瞻法”两类计息方法。其中,后顾法是指以过去一段时间内已经实现的无风险利率(RFRs)为基础,滚动计息,能够最真实、公允地体现利率波动,具体又包括前置性后顾法与后置性后顾法。前瞻法是基于隔夜新基准利率的衍生品市场,构建前瞻性的期限利率曲线,按照期限匹配方式计息,其应用方式类似LIBOR,更符合市场习惯,但前瞻性曲线的形成需要依赖于发达的衍生品市场。截至2020年末,后顾法的计息方式已基本明确,但前瞻性的期限利率曲线构建仍处于起步阶段。2021年,英国无风险利率工作组通过IBA与路透发布英镑前瞻性利率曲线TSRR;日本央行也通过QUICK株式会社发布日元前瞻性利率曲线TOFR;美国替代基准利率委员会(ARRC)也已开展美元前瞻性利率曲线调研。
监管加快推广新基准利率应用。各国监管积极探索新基准利率在不同产品上的应用。以美元为例,衍生品方面,积极推广美元SOFR期货与掉期合约,未平仓合约规模已达6万亿美元;债券方面,美国联邦住宅银行、政府赞助企业(GSEs)积极开展挂钩美元SOFR债券发行;贷款方面,房利美与房地美率先推出挂钩美元SOFR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并于2020年末起不再接受挂钩LIBOR的贷款申请。2021年,美国替代基准利率委员会(ARRC)发布工作计划,将重点提升美元SOFR衍生品市场流动性,并加强SOFR在现金类产品中的应用。
存量业务基准利率转换方案基本明确。对于挂钩LIBOR的存量衍生品,由国际掉期与衍生工具协会(ISDA)负责牵头管理,并已于2020年10月发布《2020年IBOR后备方案议定书》和《IBOR后备条款补充文件》,明确了衍生品转换规则,包括转换后备利率选择方法、新旧基准利率利差调整方案、转换触发事件与触发时点等。对于挂钩LIBOR的存量贷款、债券等现金类业务,由各国监管各自负责制定本国的转换方案,基本与ISDA规则保持一致。以美国为例,转换后备利率选择方案遵循“瀑布法则”,按照优先级顺序依次选择替代基准利率。转换触发事件与转换时点规则与ISDA公布的衍生品转换方案相同,均参照2021年3月5日的LIBOR退出安排。利差调整幅度与ISDA公布的调整幅度相同。2021年4月,在美国ARRC敦促下,纽约州州长签署生效了LIBOR转换法案,进一步保障存量美元LIBOR合同转换的法律合规性,为后续存量业务基准利率转换奠定法律基础。
新基准利率体系下产品定价管理将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业务报价方式发生变化。若采用后置性后顾法,金融机构与客户均无法在起息日确定执行利率,需在业务到期日或重定价日才能确定执行利率,与当前定价逻辑与客户定价习惯有较大差异。另一方面,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机制将发生变化。改革前,外币FTP曲线主要参考LIBOR,LIBOR取消后需寻找替代的新基准利率期限利率曲线,构建新的FTP曲线。此外,改革前,由于外币浮动利率业务主要参考LIBOR上下浮动,基差风险得以对冲,分行在叙做业务时可以锁定FTP利差收益;改革后,可能同时存在后顾法与前瞻法两种计息方法,单一FTP曲线可能导致基差风险,分行叙做业务时FTP利差无法锁定,需调整FTP曲线构建规则。
利率风险计量与管理难度提升。改革后,由于期限利率计息规则发生变化,将在利率风险识别计量、风险缓释、系统建设和监督检查等基础管理方面带来较大变革。一是资产负债受市场利率波动影响增大。改革前,浮动利率业务在下个利率重定价日前的利率都已确定,但改革后,后顾法定价的浮动利率业务转变为按日重定价,受市场利率波动影响明显增大。二是不同计息方法将加大利率风险缓释难度。改革前,由于金融工具的利率在计息开始前就已确定,利率期限结构特征一致的资产和负债可实现利率风险的天然对冲。改革后,后顾法和前瞻法的计息差异将导致即使利率特征匹配也无法有效对冲利率风险的情况,加大了风险缓释的难度。三是基于新基准利率的衍生品市场仍不完善,银行缺乏主动对冲利率风险的工具与手段。
金融产品估值方式将发生变化。一是LIBOR是银行自营及代客外币业务主要的参考基准利率,随着LIBOR退出使用,相关存量业务的未来现金流收付将受影响。二是目前市场上尚未开始培育挂钩新基准利率的波动率产品,存量LIBOR期权产品的转换规则不明确,将影响相关产品未来现金流的收付。三是改革后,外币衍生业务估值折现基准将由LIBOR转为新基准利率,将对相关业务的估值、损益造成影响。
合同修订与系统改造面临压力。一是改革涉及业务范围广,衍生品、债券、贷款、证券化产品等大量业务合同、系统均需进行调整;二是新基准利率体系的业务计息方式多样,可能同时存在前瞻法、后顾法及众多计息规则,改造工作复杂;三是目前市场缺乏标准统一的行业新基准利率应用惯例,尤其是针对贷款、债券等现金类产品,缺少应用案例;四是美元前瞻性曲线尚未推出,其他币种的前瞻性曲线尚未开展广泛应用,影响合同与系统改造进度。
从监管角度出发,国际基准利率改革将对整体金融环境与外币利率体系造成巨大影响,可以通过加强对金融机构指导与规范,完成平稳过渡。结合国外监管要求与市场先进做法,制定国内统一的规范与指引,引导市场有序开展新基准利率业务,平稳完成存量业务基准利率转换,避免因各机构出台不同计息与转换规则引发市场混乱。培育国内基于新基准利率的衍生品市场,为银行管理利率风险提供多样化的工具。加强新基准利率知识普及与宣传,提高金融机构、企业、个人等各类市场参与者对新基准利率体系的认识,推动全市场共同做好基准利率切换的准备与应对。
对金融机构自身而言,改革后外币业务定价与内部管理方式等均将发生巨大变化,需加快推进改革准备工作,明确各类外币业务基于新基准利率体系的定价方式,并完成合同修订、系统改造、客户沟通等工作,保障实现平稳转换。做好内部管理应对,构建基于新基准利率的FTP曲线,完善外币FTP定价机制,优化利率风险与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积极开展产品创新,按照国内外监管要求,推动挂钩新基准利率产品上线,并探索开展挂钩新基准利率衍生品投资、债券发行与投资等。强化内部宣导与培训,提高业务条线对新基准利率体系的认识与理解,确保市场一线人员能够做好客户沟通与引导工作,保障新基准利率业务正常开展与存量转换顺利完成。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