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海峰会上的讲话
对当前畅通“双循环”的几点认识
——刘桂平同志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海峰会上的发言
( 2022年1月15日)
尊敬的楼理事长,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本次论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于我国经济行稳致远意义重大,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金融改革发展的着力点。下面,我结合论坛的主题,谈几点认识,与大家交流。
一、当前国内大循环值得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格局逐步形成,但受持续反复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等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出口增长强劲势头趋缓,消费增长乏力,投资持续下行,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面临挑战。我国率先控制疫情,拥有产业链供应链优势,带动我国这两年外需增长十分强劲。2021年前11个月净出口同比增长17.1%。但随着2022年全球疫情管控边际向好和复工复产,我国外贸高增长势头将面临挑战。同时,受疫情多点散发等因素影响,国内消费增长放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两年平均增长4.4%,仍在低位徘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2%,已连续9个月下滑,为历史较低水平。
(二)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高。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制造”种类丰富,韧性较强。但一些关键核心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仍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一些关键核心部件严重依赖进口,对产业升级形成严重掣肘。
(三)中小微企业经营压力加大,保持市场主体整体活力面临挑战。疫情肆虐以来,在保供稳价、减税降费、融资支持等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作用下,我国市场主体的运行状况整体向好。但不容忽视的是,近期受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用工难用工贵、应收账款回款慢、物流成本高以及部分地区拉闸限电等多重因素影响,部分中小微企业经营情况不容乐观,就业市场面临压力。
(四)农村发展仍是突出短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近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显著增长,据统计,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1:2.88缩小到2020年的1:2.56,但绝对数的差距在扩大。与此同时,农村产业发展依然存在诸多薄弱环节。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仍有压力;种业研发、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亟待提高;部分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极不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仍待加强。
二、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面临的主要不确定因素
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需要两个循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受新冠肺炎疫情反复、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等因素影响,国际循环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一)全球疫情反弹带来的不确定性。德尔塔、奥密克戎等新冠病毒变种不断出现,传播能力增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反弹。近期,美国已有多次单日新增病例突破100万例,欧洲多国单日新增病例激增,且一些经济体意图选择与病毒共存的策略,对全球经济增长带来不确定性。世界银行近期预计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4.1%,比此前下调了0.2个百分点。
(二)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带来的不确定性。当前主要经济体通胀水平不断上升,货币政策转向趋势明显。今年1月刚召开的美联储会议纪要显示,美国将在2022年3月加息并缩表,英国、印度央行已于2021年12月启动加息,欧央行也在考虑可能加息,这将推动美元、欧元等回流,可能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大幅波动。一些新兴国家将面临跨境资本大规模流出风险,我国这方面的风险整体可控,但也不能忽视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向我国传导的压力。
(三)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带来的不确定性。在疫情冲击下,全球生产力布局加速调整,加之地缘政治角力的影响,我国产业面临向东南亚“分流”和向发达国家“回流”的双重压力,部分产业“缺芯断链”,产业安全和竞争力受到威胁。2020年全球货物贸易总量下降7.6%,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流量降幅达42%。
(四)逆全球化和民粹主义带来的不确定性。近年来逆全球化趋势明显,主要发达经济体民粹主义思潮蔓延,美国在经贸、金融等议题上对多边合作态度消极,全球治理体系的有效性面临严峻挑战,多年来自由开放的国际贸易投资环境出现显著变化,贸易保护主义在一些区域和领域盛行。
三、畅通“双循环”的几点思考
“双循环”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动态优化的过程。要坚持问题导向,秉承开放理念,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创新能力,进一步拓展“双循环”的广度和深度。要发挥金融功能作用,优化金融政策、市场和产品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要充分展示开放姿态,更加积极主动融入世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表明,中国的发展必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推动“双循环”必须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并引领世界经济全球化。只有当我们更加积极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变成一个更加开放的经济体时,我国的经济总量才可能在现有基础上再上新台阶。在这方面金融部门应该、能够也必须有所作为,要抓好已有金融开放措施有序有效落实,稳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扎实推进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空间,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努力构建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金融体系。
(二)要充分挖掘我国市场容量大的潜力,统筹谋划内需牵引经济发展这篇大文章。最终消费和有效投资是扩大内需、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基石,中国有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这是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的稀缺资源。要把扩大内需与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针对我国消费现状和消费结构变化趋势,以及“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各专项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以创新思维精准布局最终消费和有效投资,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资金供给,推动构建更有利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升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支持城乡居民提高消费意愿,增强持续消费能力。
(三)要充分发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作用,持续夯实稳增长、保就业的基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22年经济工作的主基调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国民经济的生力军,在稳增长、保就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金融活水与小微企业相伴相生,小微企业是金融机构的主要客群,金融系统肩负着托举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有效发展的责任与使命。要充分发挥好接续转换的市场化货币政策工具的撬动作用,深入实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加大对首贷、续贷、信用贷款支持力度,持续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要充分彰显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力推进科技创新。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在每一轮产业革命中,科技创新始终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要充分彰显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用新型举国体制聚力解决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已有的三次产业革命表明,每一次产业革命的实现都离不开金融创新的支撑。要紧紧围绕“卡脖子”融资需求,推动完善金融创新体系,特别要发挥好资本市场推动科技创新的作用,支持健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互动的创新生态体系,尽快形成“科技驱动—现代金融—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五)要充分认识农村发展在“双循环”中的特殊地位,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三农”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粮食等初级产品是畅通双循环的基础要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要精准把握农村地区特别是脱贫地区产业发展的金融需求,持续巩固和完善支持乡村振兴的金融政策体系,扎实做好粮食安全、种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
(六)要充分激发有为政府的治理潜能,更好推进财政、金融、产业、就业等政策形成合力。长期的宏观调控经验积累使我国政府“有为政府”形象在当今世界日益凸显。当前形势下,尤须大力提高政府的治理效能,打好财政、金融、产业、就业政策组合拳,进一步提升有利于“六稳”“六保”政策出台的质效和协同性,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设计和逆周期调节,加强预期管理。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中国经济经过七十多年的积累,已经具备雄厚的基础,经济总量稳居全球第二。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活力。进入新时代,党中央领导我们解决了许多过去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发展难题,正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我们相信,中国经济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