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金融研究院殷紅:穩步推進綠色金融再上新臺階
2021年,全球在應對氣候挑戰領域取得諸多成果,《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COP 15)一階段會議和《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COP 26)順利舉行,全球在氣候變化領域達成更廣泛共識。中國圍繞“雙碳”目標,持續出臺1+N綠色低碳發展政策制度,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實現綠色高品質發展。在此背景下,綠色金融作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保障(《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中,將“積極發展綠色金融”作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保障),也跑出了發展“加速度”。2022年綠色金融將繼續開拓創新,在政策創新引領、投融資市場賦能、金融機構綠色轉型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為支持經濟社會綠色低碳、安全降碳做出新的貢獻。
12021年我國綠色金融成效顯著
“雙碳”目標提出綠色金融發展新任務
2021年以來,我國按照“雙碳”目標與“十四五規劃”中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在降碳、減汙、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等重要領域形成了制度性、基礎性的政策框架,並從政策層面明確了綠色金融可發揮的重要作用 (見表)。結合綠色金融實踐,綠色金融重點在三個方面發揮作用:一是早行動,金融機構以身作則,積極推進自身運營碳中和;二是賦資源,相關檔明確了綠色金融在增加氣候融資、支持綠色低碳產業發展、賦能傳統產業轉型與迴圈經濟體系構建方面的使命。三是引方向,金融機構通過將氣候因素、ESG評級等納入投融資決策和風險管理流程,並通過投融資規模、產品定價、經濟資本佔用等措施和機制,引導客戶綠色低碳轉型。
綠色金融跑出“加速度”
一是標準體系逐步完善。2020年多個重磅標準出臺。新版《綠色債券支援專案目錄》施行,實現了境內綠債標準的統一。中歐《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正式發佈,標準的趨同成為綠色金融市場雙向開放的基礎。作為央行發佈的中國首批綠色金融標準,《金融機構環境資訊披露指南》成為金融機構開展環境資訊披露的主要指引;《環境權益融資工具》金融行業標準為環境權益市場健康發展築牢基礎。
二是激勵措施加快落地。以綠色信貸業績評價為基礎,對金融機構開展更全面的綠色金融業績評價。此外,2021年11月,央行接連推出“碳減排支援工具”與“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分別聚焦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碳減排技術等3大方向以及煤炭安全高效綠色智慧開採等七大領域(包括煤炭安全高效綠色智慧開採、煤炭清潔高效加工、煤電清潔高效利用、工業清潔燃燒和清潔供熱、民用清潔採暖、煤炭資源綜合利用、煤層氣開發利用),通過降低金融機構資金成本(碳減排支援工具的再貸款利率為1.75%,明顯低於其他再貸款利率,較目前1年期的支農和支小的再貸款利率2.25%還低50BP),激勵金融機構加大綠色投融資規模。
三是業務增長加速。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綠色信託、碳金融產品構成的多層次產品體系初步建立。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餘額14.78萬億元,同比增長27.9%,其中投向具有碳減排效益項目的貸款占66.9%(資料來自中國人民銀行最新發佈的《金融機構貸款投向報告》);境內市場貼標綠色債券發行5056.24億元,比2020年全年發行規模高120.5%,其中碳中和債規模占49.7%(資料來自wind資料庫)。
2. 2022年綠色金融發展展望
政策:圍繞雙碳目標促進安全降碳
2021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內在要求,要堅定不移推進,但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並指出“推動能源革命,加快建設能源強國”“狠抓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的工作方向,2022年綠色金融政策將以“安全降碳”為導向,推動政策體系、操作規範與金融工具進一步健全。
一是完善激勵約束政策,引導資源投向。一方面繼續通過政策和金融工具鼓勵金融機構積極支持綠色低碳、減汙降碳、節能增效等領域;另一方面引導金融機構提升環境與氣候風險管理能力,壓降高碳、高污染等行業金融資產敞口,開展環境氣候風險壓力測試試點,探索將相關風險納入監管框架(綠色金融發展及“十四五”展望[J].中國金融,2021,(08):12-14.),有效防控風險。
二是規範賦能,促進金融機構碳中和。一方面鼓勵金融機構、協力廠商機構合作創新,積極探索金融機構自身碳中和與投融資碳中和的目標、路勁、措施;另一方面,研究提出科學、規範、可比的碳排放測算口徑、方法和工具,幫助金融機構建立碳排放測算與管理體系。同時,繼續推進綠色金融標準制定工作,建立科學、規範、可操作的標準體系,引導綠色金融高品質發展。
三是加快推進環境資訊披露,為強制性披露做好準備。根據中央深改委 《環境資訊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方案》,2025年或將建立健全上市企業的強制資訊披露制度。監管部門還將不斷推動金融機構、證券發行人提升環境氣候資訊披露的規範性。目前,《金融機構環境資訊披露指南》金融標準已經下發,中英金融機構氣候與環境資訊披露試點工作不斷深化,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環境資訊披露工作全面啟動,下一步將在提升試點機構披露品質的基礎上,持續推廣試點經驗,為強制性環境資訊披露工作奠定基礎。
市場:產業低碳轉型帶來機遇和挑戰
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系統性變革,綠色低碳轉型也將對金融市場產生深刻影響,市場機遇與風險共存。
一是低碳產業機遇巨大,高碳行業空間收窄。一方面,隨著低碳技術日益成熟,低碳行業成本將快速下降,同時電力、交通、建築等基礎設施綠色化、智慧化、電子化升級需求巨大,綠色低碳行業將產生大量融資需求與可持續的投資回報;另一方面,高碳行業市場因低碳轉型要求、低碳產品替代等因素市場空間將收窄,轉型風險將日益加大。
二是金融市場的低碳訴求快速提高。氣候變化可能導致投融資的物理風險與轉型風險,ESG理念被更多全球投資者認知,ESG基金規模持續增長,與此同時機構投資者對環境氣候資訊披露的訴求不斷增強。這一趨勢將推動上市和發債企業加速向綠色低碳方向轉型,也將為綠色低碳及ESG表現持續提升的企業帶來更多投資。
三是金融產品創新滿足市場新需求。隨著經濟社會綠色轉型,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將不斷創新。如綠色信貸、綠色債券將加速發展;綠色保險、綠色信託、綠色ABS等也將持續創新。未來隨著全國碳市場逐步推進金融深化,碳質押融資、碳期貨及其它衍生品、碳基金等圍繞碳市場的金融創新也將成為市場新增長點。
機構:金融機構綠色轉型步伐加快
一是碳中和目標將納入發展戰略。目前,高盛、花旗、滙豐等越來越多大型金融機構均提出了碳中和目標,承諾在實現投融資碳中和目標前優先實現自身碳中和(摩根大通、高盛集團、花旗銀行、美國銀行、滙豐銀行、巴克萊銀行、巴黎銀行、德意志銀行、三菱日聯均承諾在2030年實現自身碳中和,2050年實現投融資碳中和或向這一方向努力)。我國金融機構也正在將碳中和目標納入自身發展戰略,在摸清碳排放家底的基礎上,積極採取減碳、降碳和中和等一系列措施,推進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二是氣候風險將成為全面風險管理的主要內容。目前,巴塞爾委員會、主要經濟體監管機構已經把氣候風險納入監管框架。中國人民銀行易綱行長認為:氣候變化會影響金融穩定和貨幣政策,需要進行評估和應對。監管機構將指導金融機構將氣候風險納入全面風險管理範疇,開展環境與氣候壓力測試,將客戶ESG評級納入業務決策流程。
3.金融機構綠色金融發展建議
面對綠色金融發展的新變化與新趨勢,金融機構應主動擔當,開拓創新,在五個方面加快發展。
一是完善頂層設計。按照國家“雙碳”目標,制定前瞻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的中長期綠色金融發展規劃,適時提出自身碳中和與投融資碳中和目標、路徑和具體措施。
二是優化資產結構。圍繞產業結構綠色轉型目標,加強金融服務體系和服務能力的適配性。既加大對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金融資源投入;又支援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升級和節能降碳改造。
三是創新金融產品。搶抓碳市場金融深化等新領域新機遇,重視科技賦能,加強國際交流,提升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競爭力。
四是夯實風險防控。既要關注轉型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強化環境與氣候風險防控;又要防止過度反應,支持穩健有序轉型。
五是做好環境資訊披露。關注國內外氣候與環境資訊披露標準最新進展,分析投資人及利益相關方訴求,結合我國實際情況,融合國際相關標準,持續提升環境資訊披露品質。
千帆競發東風勁,百尺竿頭正逢春。2022年,金融機構應繼續在國家“雙碳”工作整體政策框架下,增強服務能力、創新金融產品,依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明的方向,“堅定不移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為全社會的綠色低碳轉型做出新貢獻。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