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金融研究院殷红:稳步推进绿色金融再上新台阶
2021年,全球在应对气候挑战领域取得诸多成果,《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COP 15)一阶段会议和《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 26)顺利举行,全球在气候变化领域达成更广泛共识。中国围绕“双碳”目标,持续出台1+N绿色低碳发展政策制度,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绿色金融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保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将“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保障),也跑出了发展“加速度”。2022年绿色金融将继续开拓创新,在政策创新引领、投融资市场赋能、金融机构绿色转型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为支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安全降碳做出新的贡献。
1
2021年我国绿色金融成效显著
“双碳”目标提出绿色金融发展新任务
2021年以来,我国按照“双碳”目标与“十四五规划”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在降碳、减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等重要领域形成了制度性、基础性的政策框架,并从政策层面明确了绿色金融可发挥的重要作用 (见表)。结合绿色金融实践,绿色金融重点在三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早行动,金融机构以身作则,积极推进自身运营碳中和;二是赋资源,相关文件明确了绿色金融在增加气候融资、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赋能传统产业转型与循环经济体系构建方面的使命。三是引方向,金融机构通过将气候因素、ESG评级等纳入投融资决策和风险管理流程,并通过投融资规模、产品定价、经济资本占用等措施和机制,引导客户绿色低碳转型。
绿色金融跑出“加速度”
一是标准体系逐步完善。2020年多个重磅标准出台。新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施行,实现了境内绿债标准的统一。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正式发布,标准的趋同成为绿色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的基础。作为央行发布的中国首批绿色金融标准,《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成为金融机构开展环境信息披露的主要指引;《环境权益融资工具》金融行业标准为环境权益市场健康发展筑牢基础。
二是激励措施加快落地。以绿色信贷业绩评价为基础,对金融机构开展更全面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此外,2021年11月,央行接连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与“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分别聚焦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3大方向以及煤炭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开采等七大领域(包括煤炭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开采、煤炭清洁高效加工、煤电清洁高效利用、工业清洁燃烧和清洁供热、民用清洁采暖、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煤层气开发利用),通过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碳减排支持工具的再贷款利率为1.75%,明显低于其他再贷款利率,较目前1年期的支农和支小的再贷款利率2.25%还低50BP),激励金融机构加大绿色投融资规模。
三是业务增长加速。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碳金融产品构成的多层次产品体系初步建立。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4.78万亿元,同比增长27.9%,其中投向具有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占66.9%(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金融机构贷款投向报告》);境内市场贴标绿色债券发行5056.24亿元,比2020年全年发行规模高120.5%,其中碳中和债规模占49.7%(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
2
2022年绿色金融发展展望
政策:围绕双碳目标促进安全降碳
2021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并指出“推动能源革命,加快建设能源强国”“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的工作方向,2022年绿色金融政策将以“安全降碳”为导向,推动政策体系、操作规范与金融工具进一步健全。
一是完善激励约束政策,引导资源投向。一方面继续通过政策和金融工具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支持绿色低碳、减污降碳、节能增效等领域;另一方面引导金融机构提升环境与气候风险管理能力,压降高碳、高污染等行业金融资产敞口,开展环境气候风险压力测试试点,探索将相关风险纳入监管框架(绿色金融发展及“十四五”展望[J].中国金融,2021,(08):12-14.),有效防控风险。
二是规范赋能,促进金融机构碳中和。一方面鼓励金融机构、第三方机构合作创新,积极探索金融机构自身碳中和与投融资碳中和的目标、路劲、措施;另一方面,研究提出科学、规范、可比的碳排放测算口径、方法和工具,帮助金融机构建立碳排放测算与管理体系。同时,继续推进绿色金融标准制定工作,建立科学、规范、可操作的标准体系,引导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
三是加快推进环境信息披露,为强制性披露做好准备。根据中央深改委 《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方案》,2025年或将建立健全上市企业的强制信息披露制度。监管部门还将不断推动金融机构、证券发行人提升环境气候信息披露的规范性。目前,《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金融标准已经下发,中英金融机构气候与环境信息披露试点工作不断深化,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环境信息披露工作全面启动,下一步将在提升试点机构披露质量的基础上,持续推广试点经验,为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工作奠定基础。
市场:产业低碳转型带来机遇和挑战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性变革,绿色低碳转型也将对金融市场产生深刻影响,市场机遇与风险共存。
一是低碳产业机遇巨大,高碳行业空间收窄。一方面,随着低碳技术日益成熟,低碳行业成本将快速下降,同时电力、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绿色化、智能化、电子化升级需求巨大,绿色低碳行业将产生大量融资需求与可持续的投资回报;另一方面,高碳行业市场因低碳转型要求、低碳产品替代等因素市场空间将收窄,转型风险将日益加大。
二是金融市场的低碳诉求快速提高。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投融资的物理风险与转型风险,ESG理念被更多全球投资者认知,ESG基金规模持续增长,与此同时机构投资者对环境气候信息披露的诉求不断增强。这一趋势将推动上市和发债企业加速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也将为绿色低碳及ESG表现持续提升的企业带来更多投资。
三是金融产品创新满足市场新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将不断创新。如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将加速发展;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ABS等也将持续创新。未来随着全国碳市场逐步推进金融深化,碳质押融资、碳期货及其它衍生品、碳基金等围绕碳市场的金融创新也将成为市场新增长点。
机构:金融机构绿色转型步伐加快
一是碳中和目标将纳入发展战略。目前,高盛、花旗、汇丰等越来越多大型金融机构均提出了碳中和目标,承诺在实现投融资碳中和目标前优先实现自身碳中和(摩根大通、高盛集团、花旗银行、美国银行、汇丰银行、巴克莱银行、巴黎银行、德意志银行、三菱日联均承诺在2030年实现自身碳中和,2050年实现投融资碳中和或向这一方向努力)。我国金融机构也正在将碳中和目标纳入自身发展战略,在摸清碳排放家底的基础上,积极采取减碳、降碳和中和等一系列措施,推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二是气候风险将成为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目前,巴塞尔委员会、主要经济体监管机构已经把气候风险纳入监管框架。中国人民银行易纲行长认为:气候变化会影响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需要进行评估和应对。监管机构将指导金融机构将气候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范畴,开展环境与气候压力测试,将客户ESG评级纳入业务决策流程。
3
金融机构绿色金融发展建议
面对绿色金融发展的新变化与新趋势,金融机构应主动担当,开拓创新,在五个方面加快发展。
一是完善顶层设计。按照国家“双碳”目标,制定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中长期绿色金融发展规划,适时提出自身碳中和与投融资碳中和目标、路径和具体措施。
二是优化资产结构。围绕产业结构绿色转型目标,加强金融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的适配性。既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资源投入;又支持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和节能降碳改造。
三是创新金融产品。抢抓碳市场金融深化等新领域新机遇,重视科技赋能,加强国际交流,提升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竞争力。
四是夯实风险防控。既要关注转型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强化环境与气候风险防控;又要防止过度反应,支持稳健有序转型。
五是做好环境信息披露。关注国内外气候与环境信息披露标准最新进展,分析投资人及利益相关方诉求,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融合国际相关标准,持续提升环境信息披露质量。
千帆竞发东风劲,百尺竿头正逢春。2022年,金融机构应继续在国家“双碳”工作整体政策框架下,增强服务能力、创新金融产品,依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明的方向,“坚定不移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全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做出新贡献。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