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群:2022年經濟展望——兼談資本市場產業機會
2022新年伊始,為了更好地佈局新一年的工作、投資,甚至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對過去一年的反思與對新一年的展望都非常重要。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廖群在專訪中對經濟基本面、貨幣及財政等宏觀經濟政策等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同時結合新冠疫情、人口等變數因素,解析了經濟增長及其動力,也包括對資本市場以及數字經濟、元宇宙等熱點機會的看法。
Q:您對2021年中國經濟總體做何評價?根據您的研判,2022年經濟走勢會呈現哪些特點?GDP增速可能是多少?
廖群:應該說2021年GDP增長好於市場預期,四季度是4.0%,全年為8.1%,市場預測全年是8%左右,但這與我去年10月以來的預期是一致的,我預測全年是8.1%,現在從數字來看就是這樣。
這等於說又重新保8了,但跟以前保8不一樣,因為2021年的8.1%要和2020年的2.3%結合起來看,是在2020年大幅下滑的基礎上(達到)8.1%的,否則到不了這麼高。中國經濟增長已經從高速轉入中高速了,所謂高速是6%以上,中高速是4~6%,2019年是6.1%,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最後一年。
如果沒有疫情,2020年2021年應該也是在6%以下。當前階段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速在5~6%之間,或者更精確一點,5.5%左右。
有了疫情,2020年肯定達不到5.5%,2.3%已經很好了,全世界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都是衰退的。
2021年,全球經濟從2020年疫情復蘇。疫情雖然沒有結束但有所好轉,這樣全球都出現高於自己本身應該有的增長速度的狀態,比如說美國,它一般的增長速度是3%左右,在發達國家裡還算不錯,但2021年也是應該5.5%左右,因為它2020年是-3.4%。
所以考慮到疫情的情況,要評價2021年的經濟增長,不管哪個國家都要看兩年平均,都看2020年和2021年平均增速與潛在增速差多遠,這是比較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法。
2020年與2021年兩年平均中國是5.1%,與潛在增速5.5%比較接近,但是還沒有達到,還是有一定距離,不過比起其他國家差的就很少了。美國兩年平均1%,離它應該有的3%差兩個百分點左右。
中國今年如果疫情沒有大的惡化,經濟增速就應該在5.5%左右。疫情仍然沒有結束,而且關鍵還在於疫情怎麼發展不確定性很大,有新的不確定性。
所以談今年中國經濟也好,全球經濟也好,最大的不確定性仍然是新冠疫情到底怎樣發展?對中國來說,前兩年疫情控制得很好,“零容忍”政策取得了成功,我想這種情況也是今年的基本假設。
但是,今年對我們國家的不確定性實際上已經顯現,今後幾年可能會更明顯,即美國和歐洲等發達國家的疫情已經在進行群體免疫的實驗。奧米克戎的傳染性很高,但是殺傷力比較低,給群體免疫帶來了希望。當然能不能成功現在還不知道,奧米克戎到底是不是像感冒,現在還不是很清楚。
一種可能性是如果奧米克戎真的就像病毒感冒那樣,說明美國和大部分其他國家的群體免疫就有可能慢慢成功,這樣就對咱國家帶來了非常大的挑戰。
如果其他國家成功了,我們還是零容忍,可能不行,我們也要從零容忍的政策向群體免疫過渡。這種過渡肯定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其間會不會產生新的問題和大家新的恐慌值得觀察。
所以這是今後疫情最大的挑戰。今年是不是會遇到這種情況,可能還不見得。起碼從目前來看,因為其他國家群體免疫目前還是一種希望或者一種設想,實際上也是一種對他們自己目前狀態的被動解釋而已。
第二,宏觀經濟政策。大家應該注意到從去年四季度開始,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已經開始轉向,也就是從叫偏緊轉向偏松,標誌性的就是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罕見地提出“各部門各地區都要負起穩增長的責任”,所以穩增長很重要。
另外提到“政策要提前發力”,特別重要的是把“保持宏觀杠杆率基本穩定”的提法刪掉了,這是政策走向寬鬆非常明確的信號之一。而且,央行的三季度貨幣政策報告把“不搞大水漫灌”,“管好貨幣總閘口”的提法也刪掉了,為“放水”做好了鋪墊。當然,我們國家“放水”不可能像美國和西方國家超常規的QE量化寬鬆,但是我們還是有寬鬆空間的,這也是今年經濟的一大看點。
所以疫情有不確定性,如果疫情走勢可控,也可能我們寬鬆的力度不需要那麼大,但是如果惡化或者產生一些預見不到的事情,我們就有“後手”,可以加大寬鬆力度。
另外,全球經濟也取決於疫情發展,經濟增長肯定比去年低,2022年全球GDP增速大約4%左右。所以今年中國出口肯定會差於去年。去年是超好,按人民幣算是增長22%,按照美元計算超過30%。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咱們國家的供應鏈保持完好,但是其他國家供應鏈產生斷裂現象,我們實際上從其他國家搶了不少份額過來,但今年不能期望再有這麼好的情況。
所以今年我估計出口增長10~15%之間,(雖然)比去年差,但是還保持復蘇的態勢。當然,我國經濟主要還是依靠內需,即消費和投資。
消費應該是疫情復蘇中最薄弱的環節,因為疫情影響最大的就是消費。由於人員不能自由流動,服務性消費受到的影響非常大。即使是疫情受控了,大家從心理上也不會一下子回到疫情前的消費狀態。
反而投資有可能加速得更快,企業目前來看受疫情影響而停工停產的情況基本上也沒有了。另外,政府的基礎設施投資應該會發力,這樣不管是基礎設施投資還是企業的製造業投資,都可能加快復蘇。
房地產投資則可能企穩,房地產市場在2021年已經走弱了很多,2022年可能還會繼續走弱,但是落差也不會太大,所以投資增長可能會比去年穩定。
這樣,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出口比去年差;消費比去年好,但還是落後;投資會成為更大的增長動力。特別是政府基礎設施投資發力,會有比較強勁的增長。
因此預計全年GDP增速在5.3~5.5%之間,比去年進一步地接近潛在增速5.5%。要超過潛在增速也比較困難。
Q:對於2022年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您有哪些展望?
廖群:凱恩斯理論中的貨幣政策都是短期性的,只有兩個目標,一個是就業,一個是通脹。就業跟增長緊密聯繫在一起,因而經濟增長和通脹就是貨幣政策的兩大目標。若把別的目標,比如說把宏觀杠杆率也作為目標,不能說是嚴格意義上的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就是短期的,經濟增長不好,就多放一些貨幣讓它好起來,經濟增長過熱,就少放一些貨幣把它降下來。
今年的貨幣政策從去年四季度開始,基調已經變了。穩增長或者叫促增長又重新提到首位。過去幾年來總是談風險談得多,談經濟品質談得多,經濟增長好像不重要,實際上把經濟增長和經濟品質對立起來,我覺得是不對的。現在終於認識到,前些年咱們國家經濟增長不斷往下走,也與此有關。當然一開始宏觀杠杆率控制一下是有必要的,但是作為一種長期控制是沒有必要的。
現在已經轉向了,所以今年貨幣政策肯定會放鬆,比去年要寬鬆。當然也不是說要大水滿貫,寬鬆的力度取決於疫情情況。
總體來講,從目前經濟狀況來看也不需要像美國和西方國家那樣實施量化寬鬆,常規的政策工具的運用我們還有很大的空間。第一,降准。存款準備利率現在是8.4,跟發展中國家比不算太高,但是我們現在已經是發展很快的發展中經濟體,要跟其他發達國家比則還算很高的,很多國家根本沒有這個指標的控制,所以我們還有降准的空間。
另外,可以加大公開市場操作。我們不實施量化寬鬆,但是常規的如逆回購及 MLF等可以多做。
我們跟美國還有一定利差。當然美國要加息了,我們再減息有點背道而馳,但是還是有一定的操作空間,比如逆回購利率剛剛降10BP。
而財政政策空間更大,與國際比較而言,我們國家的財政狀況是相對比較健康的。
債務水準高是指企業債務,政府債務水準並不高。中央政府債務不到GDP百分之三十六點幾,這是非常低的,把地方政府加起來也就60%左右,也算低的。但地方政府債務要與一般政府債務分開來看,因為地方政府債務都有資產支撐,它都是投在公路、鐵路、機場等基建資產上,不像很多中央債務被消費掉了。西方國家的政府債務沒有資產支撐。所以我國財政政策的放鬆是很有空間的。
Q:有觀點認為,在貿易和科技戰之後,中美之間的貨幣戰爭是最關鍵的。您如何看待這一問題?
廖群:我們意識到貨幣戰爭這個問題,所以人民幣沒完全開放,以防美元大進大出來“剪羊毛”,否則確實動盪會比較大。
替代美元的霸主地位是逐漸的過程。人民幣還要推進開放,只不過是在美元不能大剪羊毛的時候開放,能大剪羊毛的時候關上或者開放慢一點,這就需要智慧了。
另外是通過數位貨幣。當然這也是很長的過程,但博弈其實就是你來我往,不要指望一天完成這些事情。美國各方面的力量還是很強大的,但是它是走弱也是現實。我們只要自己的實力逐漸增強,相信時間是在我們這一邊。
Q:2021年的人口的資料創了雙新低,對於人口與經濟發展速度的關係,您怎麼來看?
廖群:我個人的觀察,人口資料也不能過度解讀。中國經濟這些年來增速的減緩,人口老化也好,人口增長放緩也好,是因素之一,但不是決定性的因素。
其實不管什麼事物,發展過程都是抛物線,經濟增長也是如此。高速增長後必然都會飽和,必然放緩。用人的身高來比喻,男孩子十三四歲時,每年長十幾公分都有可能,到15歲可能長8公分,16歲就只長2-3公分,逐年減少。
其實,經濟和消費增速即使沒有人口增長放緩的因素,也是要下滑的。因為已經到新的高度,不可以支撐太高的增長。所以人口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只是一個重要因素。它是世界性的問題,各國都一樣。那麼人口政策先放開三胎行不行?當然行,我估計最終是沒有控制,甚至鼓勵生育。
但即使鼓勵也擋不住大家,特別年輕人都不想結婚,不想生小孩的趨勢。
老齡化也是一樣。我們人均壽命現在是77歲,跟美國差不多,這當然是好事。所以第一,老齡化有積極的意義,非常說明生活水準提高,壽命長也是人們美好生活的目的之一,所謂人權、民主、生存權等的內容之一,所以對這一問題不要太負面。
第二,要認識它對經濟的下面影響,即:它也會培養出一個新的產業——養老產業。所以,老齡化有拖累經濟增長的一面,但是做得好也可以產生新的增長點。
其實我們還遠遠沒有挖掘現有人口的消費能力。
我前一段寫報告論證了由於我國經濟能夠在高速增長後的20年左右實現中高速,即4~6%的增長,這樣經濟才能夠做到2035年翻一番,並實現2050年成為社會主義強國的目標。
所以即使人口不增長,我們只要充分把現有人口的消費需求激發起來,也會有很大的經濟增長空間。
Q:那麼如何激發消費需求,總體而言,經濟增長的動力有哪些?
廖群:今後的經濟增長,我認為有4大動力——
第一,科技躍進。咱們國家已經到了科技驅動的階段,現在又正值世界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階段,為我國科技躍進提供了長期條件和環境。
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我們已經處在前沿了。再加上美國打壓,進一步激發我們科技躍進的鬥志。所以今後我國經濟最大的增長動力就是科技躍進。
實際上從中國這些年來專利的水準,以及經濟發展新興產業的情況來看,雖然比西方還有很大的差距,但我們已經追趕了很多,相信應該會繼續追趕。
關於晶片,確實受到了“卡脖子”,但美國英特爾、高通等高科技公司也受到很大損失。供需雙方是一起的,你把我需求卡掉了,你的供給供給誰?所以,對於科學躍進應該有信心,其勢頭已經顯現,是最大的增長動力。
第二,城市群崛起。國家現在正在空間進行組合,也就是說人口都向大城市及其周邊城市群聚集。現正在形成19個大城市群,最大的當然是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在實際形成過程中,人口大移動,這是很大的經濟增長動力。
人口大移動意味著什麼?現在還有6億左右農民,如果其中有一半,即3億農民進城,對經濟增長拉動多大?
首先,農民到了城市以後,各種消費肯定比在農村裡大大提高,尤其是服務性消費是一次跟進。城市新增這麼多農民工,肯定需要更多的房子。
房地產雖然處於調控階段,但不意味著房地產發展已經到頭了。3億多人進城,需要多少住房?除了住房還有基礎設施,水、電、通訊設施等都在人口移動過程中建設,進而產生強大的增長動力。
大家對經濟增長不要搞得太玄妙。我想講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什麼叫GDP?GDP就是說人付出了勞動改變了世界,先不管它改變世界有無實際效益。GDP裡面包括消費、投資,還包括庫存。改變世界後無即刻效益的,是在庫存裡頭,但也是GDP。就像以前挖防空洞就產生GDP了,但是防空洞有沒有實際效益?這要看有沒有打仗。沒有打仗就沒用,是無用GDP。但無用GDP短期也有效益,因為挖了洞得付工人工資,工人就有收入,解決就業且推動消費。這就是凱恩斯主義。凱恩斯主義就是說沒有需求,可以創造需求。
農民進城就改善農民的生活,肯定是非常有效益的,所以推動經濟增長。
我們中國人就喜歡動,勤勞勇敢,老想著幹點事,老想掙錢,那麼這就會產生GDP了。
再比如日本當年搞日本列島改造一些公路鐵路,路修到了人口稀少的地方,產生了GDP,當然最終一些地方沒人去,成為了“無用”GDP,但是短期來講它還是促進經濟增長。
按照美國和日本的經驗來看,按照現在的機械化水準和資訊化水準,我國農村根本用不了5億多農民來種糧食,有1億足夠了。
新型城鎮化不僅是農村到城市,還有從小城市到大城市,所以人口流動就更大了,帶來的經濟增長更加可觀。
第三,經濟結構升級。我們國家經濟結構,不管是需求結構還是供給結構,特別是產業結構,都要向發達國家看齊。與美國比較,我國高端產業比較弱,中低端比較強,但如果經濟要發展,就要追趕,要使得高端產業越來越強,低端產業越來越小。
我國八大新興產業,即新一代資訊技術、環保、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製造、新能源汽車、數位創意等正在崛起。
特別是兩大新興產業,一是資訊產業,以後的經濟就是資訊經濟或數位經濟。誰在這方面領先就將引領世界。目前橫向比較,我們國家僅次於美國了,但把其他國家已經拋到後面了。但豎向比較,我們離將來還差很遠,我們要建立真正的資訊或數位經濟,是一艱巨的使命,但將產生非常強勁的增長動力。
因為資訊產業除了產業自身之外,它的帶動效益巨大。第一,帶動了一系列電子資訊產業,第二,更關鍵的是將改造每個傳統產業。
物聯網是什麼?互聯網我們把每個人連接起來,而物聯網將每個物件,包括工廠的各個環節與部件等都連接起來,每個環節和部件由感應器通過網路連起來。
物聯網比人的互聯網還有更大的增長空間,因為全世界人口70多億,而物件則幾百億、幾千億也不止。
二是綠色經濟,也是很大的新增長點。綠色經濟不僅是把環境變得更加綠色,不僅是發展新能源和環保產業。關鍵更在於要求每個工廠都要符合綠色要求,從而傳統設備都要更換改造。
所以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創造兩大經濟增長點,如果這兩大增長點能夠成長起來,就不應擔心中高速增長沒有支撐了。
科技躍進和結構升級是相關的,但是它本質上還是不同的概念,科技躍進主要是從技術方面進行突破,經濟結構升級更廣義一點,是怎樣組織企業和行業,除了科技本身的創新之外,生產方式的全新組合會產生強勁的增長動力。
Q:在2022年整體宏觀基本面,包括我們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展望的基礎上,我們對於整個資本市場有什麼樣的建議?
廖群:關於短期,鑒於疫情和經濟的不確定性很大,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也應該是很大在。中美之間(關係)如何,經貿關係會不會脫鉤,目前也是處於關鍵時期。
特朗普打貿易戰、科技戰打了這麼長時間,美國好像也沒得到什麼。把中國是不是打得很慘了?也沒有。從經濟來看,我們依然比它表現好。中國經濟超過美國的時間應該會比之前預測的2028年提前。
所以投資者可能要著眼於長期,就是說不要指望短期內有很大的斬獲,可能有斬獲也有可能虧損,但長期還是看准中國經濟的兩大增長點,一是資訊經濟,二是綠色經濟。只要看准了這兩大經濟裡面的好企業,最終是會有回報的。這些企業今後雖然會動盪,但長期肯定是往上走的。
Q:對於元宇宙與資訊產業、數位經濟的關係,您怎麼看?
廖群:關於元宇宙,我不是專家,但是我一向看好資訊經濟或數位經濟;元宇宙應該是資訊經濟或數位經濟的最高體現形式之一。
可以說元宇宙次將把數字經濟用到極致,使得人們可以生活在虛擬世界中。這確實是一個非常革命性的想法。以前總覺得人們要幸福就要多物質消費一些、吃多一點、穿好一點,但實際上在數字經濟年代,這些需求已經基本滿足了,人們可以生活在虛擬世界,這種虛擬世界也能給你幸福,因為幸福取決於人的感覺,只要人感覺幸福,就是幸福。
在人類物質需求日益滿足的情況下,可能幸福只能是朝這方面發展,否則社會發展就停止了。而新的幸福感的來源就是也創造經濟增長動力,需要人們進行創新。
元宇宙雖然目前還是設想階段,應該會成為現實,而且時間也不會太遠,資訊或數位革命的速度會超出人們的想像。10年前誰能預料到我們現在用微信用得這麼廣泛、方便與有效?
所以要放開想像力,有了想像力,就有了動力;有了動力,就有了增長。
Q:您覺得元宇宙的數位時代到來,大概會有多長時間?
廖群:根據微信最近這十幾年的發展,大概判斷了應該在未來的10~20年。當然不是說一個完美的元宇宙,但是可以開始體驗。
馬斯克說很快人都不需要學習了,從生下來(插)一塊晶片直接替你學習。匪夷所思吧?但是有可能的。
Q:您如何看待數字經濟、虛擬世界中的貨幣發展趨勢?
廖群:數字經濟以後應用到各個方面,肯定也要應用到貨幣。對我國家來說,數字貨幣的特殊意義是打破美元壟斷。
數位貨幣有優點也有缺陷。長遠來說是優點,是一種更能安心與方便使用的貨幣。
缺點是短期造成了市場炒作,如比特幣一會兒6萬美元,一會兒3萬美元,炒作又造成了貧富不均,但這是過渡階段造成一些混亂,會逐步消除。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