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視角 | 曾剛、王琪:資管新規過渡期平穩結束,銀行理財步入新發展階段
■曾 剛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
■王 琪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研究員
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8.1%,經濟總量達114.4萬億元,全年經濟總量規模和人均水準都持續提高。在國家強調“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居民理財意願進一步提升。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中心近期發佈的《2021年理財市場年度報告》,截至2021年底,銀行理財市場規模達到29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2.14%;全年累計新發理財產品4.76萬隻,募集資金122.19萬億元,為投資者創造收益近1萬億元。隨著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銀行理財行業正式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銀行理財市場發展趨勢
從2021年運行情況來看,銀行理財市場有以下值得關注的趨勢:
一是理財規模穩步上升。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統計的資料顯示,2021年,全國共有319家銀行機構和21家理財公司累計新發理財產品4.76萬隻,同比減少2.14萬隻;累計募集資金122.19萬億元(含開放式理財產品在2021年開放週期內的累計申購金額),與2020年基本持平。截至2021年底,全國有301家銀行機構和21家理財公司有存續的理財產品,共存續產品3.63萬隻,較2020年同期小幅下降;存續餘額29萬億元,同比增長12.14%。
資管新規過渡期內,商業銀行面臨兩方面壓力:一是產品轉型壓力,二是新產品市場接受程度的壓力。綜合來看,2021年銀行理財市場產品募集數量與存續數量雖有一定下降,但規模仍保持了持續增長的趨勢,行業整體經受住了轉型的挑戰。
二是不合規產品整改業務基本完成。截至2021年底,保本理財、不合規短期理財產品實現清零,絕大部分銀行如期完成理財存量整改任務,特別是中小銀行已按時完成整改工作,為銀行理財業務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同業理財持續壓降,多層嵌套大幅減少。截至2021年底,同業理財降至541億元,較資管新規發佈前下降97.52%。多層嵌套投資資產規模持續下降,占理財產品投資總資產比例僅為0.1%,較資管新規發佈時下降了97%。複雜嵌套、池化運作等高風險業務得到整治清理,資金空轉、脫實向虛情況得到根本扭轉。整體來看,資管新規禁止開展的業務基本整改完畢,這也為新業務的開展掃清了障礙。
三是淨值型產品比例大幅增加。隨著老產品的持續壓降和新產品的不斷發行,產品結構淨值化轉型進程顯著。截至2021年底,淨值型理財產品餘額26.96萬億元,占比92.97%,較資管新規發佈前增加23.89萬億元;非淨值型產品餘額為2.04萬億元,較資管新規發佈前大幅減少16.39萬億元。
隨著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銀行理財全面淨值化大幕已經拉開,理財市場面臨全新變化,同時也出現新的難題:如,估值方法調整之後,使用攤余成本法面臨嚴格限制,產品淨值波動隨之加大;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監管要求收緊,銀行理財亟待尋找新的發力點。
淨值型產品通常與權益類理財產品掛鉤,商業銀行此類產品占比仍然較小,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存續規模及占比仍在持續增加。截至2021年底,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為26.78萬億元,同比增長22.80%,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92.34%;混合類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為2.14萬億元,同比下降46.13%,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7.38%;權益類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為809億元,同比增長1.09%,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0.28%。
四是理財產品更加多元化,產品體系更加完善。理財產品不再是“類存款”的代名詞。國有及股份制銀行及其理財子公司產品體系較為完整,主要有固收類產品、固收+產品、混合類產品、權益類產品,建立了涵蓋“本幣+外幣”“股權+債權”“基礎+衍生”“公募+私募”等各類工具的全覆蓋、專業化投研能力。在大而全的基礎之上,大銀行及其理財子公司也在追求特色產品及服務,如建信理財指數產品精准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農銀理財產品緊緊圍繞“三農”特色,交銀理財打造科創投資、長三角一體化投資等策略產品等。
相較於大型銀行“大而全”的產品體系,城商行、農商行等中小銀行及其理財子公司的產品線主要集中在以低風險的純固收、固收+類產品為主,根據所在區域客戶的需求,發行所在地投資者喜好的產品。
五是投資標的不斷優化,服務實體能力穩步提升。資管新規發佈以來,銀行理財產品通過投資債券、非標準化債權、未上市股權等資產,有效實現資金與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對接。截至2021年底,理財產品支援實體經濟資金規模約25萬億元,約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的8%。同時,投資資產標準化程度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增強。截至2021年底,理財資金投資債券類資產21.33萬億元,占比68.39%,較資管新規發佈時增加19.43個百分點。
六是投資者力量不斷壯大,結構不斷優化。資管新規發佈以來,理財產品的起售金額大幅下降,投資准入門檻有所降低(大部分產品不再設有5萬元門檻),理財投資者隊伍逐步壯大。2021年持有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數量增長3967.42萬個,截至2021年底為8129.90萬個,同比增長95.31%。其中,個人投資者新增3919.13萬人,同比增長94.48%;機構投資者新增48.29萬個,同比增長3倍。機構投資者大幅增加給理財市場帶來長期穩定資金,有利於理財資金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
投資者理財需求不斷增加,銀行理財產品種類亦隨之不斷豐富,期限結構日趨多樣,機構體系更加完善,覆蓋投資者數量持續增長,努力為投資者實現更穩定的財產性收入。截至2021年末,存續銀行理財產品3.63萬隻,投資者數量達到了8130萬,全年為投資者創造收益近1萬億元。
2022年重點關注方向
2021年是承前啟後的一年,也是資管新規過渡期的最後一年。銀行理財實現了穩健增長,淨值化轉型加速衝刺,ESG、養老理財等創新領域也給業務帶來了新的增長點。展望2022年,銀行理財行業面臨著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機遇,從制度建設和業務發展來看,行業值得關注的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進一步完善監管制度建設,健全理財公司治理。由於銀行理財子公司是全新設立的機構類型,相關的監管制度仍在建設過程中,未來需要進一步完善。特別是在公司治理方面,銀行理財子公司的股權過於單一,絕大多數機構目前仍由母公司百分之百控股,在資管轉型過渡期,為確保存量產品以及相關風險的有序化解,母行層面對理財子公司在人員和業務層面都還延續著較強的垂直管理關係。目前這種安排,還不足以有效保證理財子公司的獨立性經營以及風險隔離,甚至可能出現資管子公司部門化現象,進而誘發道德風險。從長遠看,監管部門應該圍繞理財公司的業務和風險特徵,建立健全與其資管行業屬性(而非商業銀行)相適應的公司治理監管制度,強化投資人保護、運營獨立性和風險隔離,進一步夯實理財行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二是緊扣國家戰略,服務實體經濟。在服務國家“十四五”高品質發展的過程中,銀行理財行業應進一步優化理財投資結構,加快創新步伐,以轉型促進發展,以發展帶動轉型,賦能自身業務的長期穩健發展。具體來看,養老理財、ESG等均是重點發力的方向。
養老理財方面。2021年8月18日,中國保險業協會發佈《關於擬設立國民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有關情況的資訊披露》,對擬設立的“國民養老保險公司”相關資訊進行了披露,該公司註冊資金為111.5億元,發起人共有17家機構,其中有11家銀行系理財公司或投資機構(10家理財子公司,1家投資公司),股權占比70.76%。該養老保險公司的成立,有望為相關機構打開規範進入養老金融市場的通道。
2021年9月10日,銀保監會發佈《關於開展養老理財產品試點的通知》,結合國家養老金融領域改革試點區域,選擇“四地四家機構”開展養老理財產品試點。2021年12月,工銀理財、建信理財、招銀理財和光大理財四家試點機構首批養老理財產品成功于全國銀行業理財資訊登記系統中完成產品申報。銀保監會發佈通知,明確貝萊德建信理財有限責任公司參與養老理財產品試點,試點城市為廣州和成都,試點期限為一年,募集資金總規模先期限制在100億元人民幣以內。貝萊德建信是首家獲得養老理財試點資格的合資理財公司,盒子機構加入試點,一方面體現了我國金融業的持續開放,另一方面,可以進一步多元化參與機構的類型,借鑒國外養老金融市場的成熟產品和經驗,更好促進我國試點工作的推進。
ESG投資方面。總體上看,國內資管行業在ESG和綠色投資仍處於初步探索階段,相關業務圍繞著泛ESG主題投資開展,銀行理財主要集中於固定收益投資,權益類投資占比極低,而在公募基金行業,以ESG為主要投資策略基金規模也相對較小。這一方面是因為資管機構自身核心能力培養尚需時日;另一方面,也與我國在ESG和綠色投資領域的法規、制度、標準以及仲介服務體系仍待進一步完善有關。從長期看,“共同富裕”“碳達峰、碳中和”等國家長期戰略目標的確立,與之相關的行動方案與實施細則將在“十四五”期間陸續初出臺,這將為ESG和綠色投資的增長奠定良好的基礎。以銀行理財為代表的資管市場是連接融資端與投資端的重要橋樑,也是撬動社會資金、優化市場資源配置的核心樞紐,強化ESG投資,可以更充分發揮資管行業助力國家戰略和高品質發展的作用,同時也能為行業自身拓展新的市場空間。
三是強化核心能力建設,打造多元化產品體系。產品是機構發展的核心競爭力。2022年銀行理財應對標公募基金,適當加大開放式產品的發行力度,提升權益類資產投研能力勢在必行。此外,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整改是關鍵。按照監管要求,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應在2022年底之前完成整改,並壓降此類產品占比。預計2022年行業將“多管齊下”:一是提升資產管理總規模,降低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規模占比;二是探索開發期限為7天、14天等短期限的產品,逐步替代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
權益佈局方面,短中期內仍會延續泛固收類產品為主的配置思路,並嘗試漸進式加強權益投資,FOF(專門投資於其他投資基金的基金)是重要的投資方式。FOF產品能更為有效地分散風險:基金出現的原因之一,是通過投資一籃子股票,分散非系統性風險。FOF在此基礎上進行二次風險分散,通過對基金進行組合投資,獲得相比于單檔基金更為穩定的收益風險水準。
此外,FOF與銀行理財產品的穩健風格較為接近。資管新規規定,投資的資管產品不得再投資公募證券投資基金以外的產品。公募基金作為理財產品的底層配置資產,不受多層嵌套監管政策的限制,這為銀行理財的FOF策略提供了政策支撐。截至2021年底,銀行及理財公司共存續FOF型理財產品215只,存續規模1536億元,同比增長61.34%,產品類型以混合型為主,風險等級集中於三級(中)風險。理財公司FOF型產品規模占全部FOF型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的77.98%。從資產配置情況看,FOF型理財產品投資公募基金規模占比47.18%。所投資公募基金資產中,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規模合計占投資公募基金規模的36.07%。FOF型理財產品通過配置“一籃子”公募基金間接實現了對權益類資產的配置並進一步分散了投資風險。
四是加強投資者教育,夯實長期發展的基礎。資管新規過渡期內,銀行理財轉型不斷推進,但平滑、波動幅度較低的淨值曲線卻是一些銀行理財產品的常態。使用攤余成本法估值來平抑淨值波動是其中重要原因。
2021年9月30日,財政部發佈《資產管理產品相關會計處理規定(徵求意見稿)》,明確自2022年1月1日起,適用資管新規的資管產品要執行新金融工具相關會計準則(IFRS9)。實施IFRS9之後,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採用攤余成本法估值將受到限制,定期開放式理財產品也應優先使用市值法進行公允價值計量。另外,由於無法使用攤余成本法對二級資本債、永續債等波動較大的底層資產進行估值,短期內理財產品淨值波動將增大,淨值曲線不會再像以前那樣“平滑”。
以往,銀行理財以穩定收益著稱。在淨值化轉型的大方向下,理財產品淨值表現與底層資產的市場表現緊密聯繫,在這一大背景下,產品淨值波動將成為常態,“破淨”也成為投資者必須承擔的風險之一。基於此,加強投資者教育成為銀行和理財公司不可回避的課題。
五是行業分化,中小銀行重點轉向財富管理。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及監管環境重塑,中小銀行需高度重視財富管理業務,一是縣域居民財富快速積累,財富管理需求日漸旺盛,傳統業務已無法滿足客戶需求,客戶脫媒日益嚴重。二是傳統業務面臨的資本缺乏、存貸利差收窄、客戶粘性下降等衝擊日益加劇,財富管理是有效緩解方式。三是理財子設立門檻較高,將數量眾多的中小銀行排除在外。在上述背景下,大多數中小銀行可能會逐步退出理財市場(產品創設與發行),轉而發展財富管理服務,這對發揮中小銀行在銷售端的比較優勢、維繫客戶具有重要意義。基於此,未來中小銀行應該結合自身的資源稟賦,深化地緣優勢,深挖本地客戶的需求,通過與各類資管機構(銀行理財、基金、保險、信託等)的合作,搭建大財富管理(代銷)體系或平臺,為客戶提供全面的財富管理服務。
2021年1月18日,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上線了理財產品中央資料交換平臺,首批客戶包括交銀理財、三湘銀行,另有多家理財子公司和中小銀行正推動系統開發和測試工作。中央資料交換平臺的上線,有望成為理財子公司與代銷機構的資料對接平臺,成為銀行理財市場的基礎設施建設。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