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金融家|数字化赋能国际贸易金融业务再升级
作为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国际贸易金融因其贸易流、资金流、信息流之间匹配性较好,进出口贸易回款作为融资第一还款来源的可靠性较强,被称作“自偿性融资”,系银行信贷门类中一类风险较低的“绿色”金融资产。
然而,在传统贸易融资展业过程中,商业银行发现,由于“数据孤岛”、流程协作低效等客观存在的问题,国际贸易融资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仍特有待提升。通过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化手段,赋能传统国际贸易金融业务再升级,能够在提升业务效率、服务客户的同时,有效管控风险。
1
数字化是国际贸易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
金融科技已经成为传统金融业务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数字化日益成为国际贸易金融业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数字化是银行国际贸易金融展业的新趋势
很多国内银行已经视大数据为国际贸易金融业务展业的重要工具,通过大数据挖掘潜在的业务客群和业务机会,通过目标客户“名单制”“拉网式”筛查出潜在客户,进行精准营销。通过数据挖掘完善客户画像,进而为国际贸易金融的各个交易主体提供比较更加精准的金融服务,“分层分类”进行客户管理和后续业务挖掘。而作为“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能够有效帮助国际贸易的参与主体之间实现信息共享,通过签署智能合约来实现贸易融资等业务的自动化交易,银行贸易金融展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
数字化是贸易金融业务流程优化的内在需求
传统国际贸易金融业务的流程长、节点多,所要处理的单据复杂程度较高且跨境交易周期长。数字化技术重新梳理和改造了传统的国际贸易金融流程,让线下业务“线上化”,实现了传统国际贸易金融流程的优化,极大地提高服务客户的品质和业务效率。
以国际贸易融资中经常使用的信用证为例。作为一种较为传统且成熟的国际结算方式,信用证的交易各方(开证申请人、开立银行、议付银行、受益人等)广泛应用国际商会UCP 600等国际惯例。在实务中,由于各国语言、法律、商业环境和交易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性,容易造成“单单不符、单证不符”的现象,从而导致信用证被“拒付”。被拒付了的信用证,就不能发挥促进国际贸易交易主体的结算工具和融资手段的功能了。另一方面,信用证的业务流程非常复杂,标准银行实务中的每一个动作、各种专业术语有时晦涩难懂,各相关方处理信用证项下的单据和条款的时候,会由于担心“软条款”而显得比较谨慎。如果各相关方的配合协作出现了“低效率”的问题,同样也无法履行信用证作为一个良好的国际贸易金融工具的职能。
以数字化手段提升传统国际信用证业务的功效上,可以依托金融科技的力量,运用“电子数据交换”和“人工智能审核”等各种数字化手段,把信用证的人工线下审单转向人工智能线上审单。将信用证和跟单信用证项下的单据扫描后上传系统,再经过图像处理和语言处理,来实现智能审核信用证条款和单据。若发现非“单单一致、单证一致”的信息,系统自动进行反馈,并提示相关银行和进出口企业进行相应的操作。这种流程优化和再造,完全得益于金融科技的力量,以数字化改变了传统国际贸易金融业务中低效率或冗余流程的同时,保留了信用证业务的专业性,虽终实现了流程更加精准、优化和升级。
数字化是服务客户、提升客户体验的必然要求
“以客户为中心、因客户需求而变”,是商业银行服务贸易金融客户的宗旨。而在传统国际贸易金融业务中,商业银行基于进、出口商的贸易背景,为进口商或出口商提供短期贸易融资(通常180天以内)。这种融资业务的提供方是商业银行,需求方式进出口企业。为出口商提供融资的产品有出口押汇、出口订单融资、打包贷款、出口发票融资、国际福费廷等;为进口商提供融资的产品有进口押汇、进口代付等。银行能够发放进口贸易融资或者出口贸易融资,是基于融资的风险缓释措施——占用进口商或出口商的企业客户授信,或境内外银行的金融机构客户授信(又称同业授信额度)。比如,出口押汇占用境外开证银行的同业授信额度,进口押汇占用国内进口商的授信额度。
可见,传统国际贸易金融的授信逻辑,是基于贸易交易主体及其银行的信用风险承担,而与国际贸易中的其他参与方(比如运输方、下游销售商等)关系不大。在金融科技驱动下,特别是数字化、线上化手段的日益丰富和完善,商业银行可以针对进出口贸易商对资金的不同需求,“因客户需求而变”,量体裁衣,以客户的需求来设计贸易融资业务流程,推出定制化的综合贸易金融服务方案。这种综合服务方案,考虑到了国际贸易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以及银行融资所需要的风险缓释措施的多样化、贸易金融产品组合的定制化,最大限度地去满足客户的贸易融资、汇率避险、币值增值等多种金融需求。比如,“内保外债+远期购汇”在解决了国内企业融资需求的同时,为其锁定一年期贷款本金偿还时的购汇风险等。
2
数字化赋能国际贸易金融业务再升级
数字化引领当前贸易金融业务流程优化甚至再造,以金融科技的应用来驱动传统国际贸易金融流程发生深刻变革和再升级。
数字化可助力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核
众所周知,国际贸易金融存在的基础是真实的贸易背景。“青岛港”(2014年6月初,青岛港地区被曝发生大宗商品融资诈骗案件,该地企业德诚矿业涉嫌利用同一批金属库存重复骗取融资贷款,牵涉多家银行)等事件的出现,根源在于银行对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核的准入关把控不严格、脱离了真实贸易背景的融资,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产生信用风险也就成为必然。
为解决传统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这一重要风险隐患,坚决防范虚构贸易背景、重复融资等脱离实需的业务,可借助自动化线上审核单据的技术。随着我国在货物贸易领域外汇监管的“简政放权”,相关国际贸易流程更加简化和电子化。若商业银行仍采用老旧的线下化审核国际贸易背景的方式,如纸质海关关单、纸质发票和运输单据等,无法适应实体企业国际贸易方式的线上化趋势,同时也不能更加准确把控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存在商业银行与进出口企业等国际贸易参与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数字化技术为商业银行的自动化线上审核单据提供了可能。商业银行可利用大数据手段,来实现内、外部数据资源的集约利用和数据的交叉验证。利用银行自身的数据,甚至联动政府、银行同业、第三方物流公司等多方的外部信息和大数据,形成多渠道的交叉验证体系,实现更加高效的自动化线上单据审核。这种单据审核的数字化和自动化,相较于传统的线下贸易融资单据审核,更加精准和高效地监测到国际贸易融资的货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贸易背景真实性保驾护航。比如,从海关的通关数据、船运公司的运输轨迹、银行的收付汇数据、银行同业的融资数据交换等多种渠道,来鉴别贸易背景的真实性。
数字化可简化顺畅国际贸易融资流程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流程复杂、链条长,涉及交易主体众多,他们之间取得信任的代价相对较大;繁杂的流程中又涉及很多国际惯例,基于国际惯例的信用证等金融工具的处理(承兑、议付等)需要很多相关方确认很多细节。这种复杂性和长链条往往带来低效率和重复返工。
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记账技术天然地具有解决这一弊端的优势。各个节点“点对点”的链接,为国际贸易融资中的交易主体、交易信息、融资要素等分布记账提供了便利性和准确性、唯一不可篡改性,从而保障了贸易金融交易行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国际贸易融资流程中,以智能合约自动执行相应的交易环节,是国内多家金融机构已经联合发起成立的“金融区块链联盟”的很好实践。在联盟链中,已经实现了融资文件上传、融资审批、实时跟踪融资流程等功能,从而大大提高了融资的便利性和透明度。这种尤以信用证福费廷应用最广。区块链的应用,生动诠释了国际贸易金融的数字化和线上化发展趋势和良好前景。
数字化有助提升国际贸易金融风险管控水平
除了在海量信息中挖掘贸易金融业务机会,大数据在国际贸易金融中的功能还体现在,基于数据和信息的搜集,以数据间的关联性(如贸易流、资金流与融资的关系及匹配性)来动态管理贸易融资的风险。例如,在出口押汇或出口订单融资中,银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融资信息、货物流、信息流等数据进行动态管控,利用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贸易融资的贷前、贷中和贷后全流程管理赋能。商业银行摒弃单一客户、逐单业务的“跟单思维”,而是搭建国际贸易融资全链条、多场景、多品种的贸易金融大数据风险评估和监测体系,能够极大提高贸易金融风险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提升银行对客户贸易融资业务的前、中、后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控能力。
区块链技术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优势也非常明显。由于该技术的存储信息可靠性和可信度极高,“去中心化”带来的多点监控风险的能力较强,能避免单点失效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意外数据丢失和难以恢复的风险。在多家银行共同利用区块链技术的“联盟链”中,业务数据透明、唯一不可篡改、可信度高,多家银行存储的数据安全性强,应对突发灾难的能力强,这些都为商业银行在贸易金融全流程风险管控过程中随时调取数据、科学分析使用数据、动态管控数据,实现融资风险管控的线上化和数字化,提供了极大的保障。
(作者单位为中信银行国际业务部国际业务运营中心)
转自微信公众号 “当代金融家(bankershr)”。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