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金融家|數位化賦能國際貿易金融業務再升級
作為傳統的商業銀行業務,國際貿易金融因其貿易流、資金流、資訊流之間匹配性較好,進出口貿易回款作為融資第一還款來源的可靠性較強,被稱作“自償性融資”,系銀行信貸門類中一類風險較低的“綠色”金融資產。
然而,在傳統貿易融資展業過程中,商業銀行發現,由於“數據孤島”、流程協作低效等客觀存在的問題,國際貿易融資在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方面的作用仍特有待提升。通過大數據、區塊鏈等數位化手段,賦能傳統國際貿易金融業務再升級,能夠在提升業務效率、服務客戶的同時,有效管控風險。
1
數位化是國際貿易金融發展的必然趨勢
金融科技已經成為傳統金融業務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數位化日益成為國際貿易金融業務發展的必然趨勢。
數位化是銀行國際貿易金融展業的新趨勢
很多國內銀行已經視大數據為國際貿易金融業務展業的重要工具,通過大數據挖掘潛在的業務客群和業務機會,通過目標客戶“名單制”“拉網式”篩查出潛在客戶,進行精准行銷。通過數據挖掘完善客戶畫像,進而為國際貿易金融的各個交易主體提供比較更加精准的金融服務,“分層分類”進行客戶管理和後續業務挖掘。而作為“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技術,能夠有效幫助國際貿易的參與主體之間實現資訊共用,通過簽署智能合約來實現貿易融資等業務的自動化交易,銀行貿易金融展業的數位化和智能化水準顯著提高。
數位化是貿易金融業務流程優化的內在需求
傳統國際貿易金融業務的流程長、節點多,所要處理的單據複雜程度較高且跨境交易週期長。數位化技術重新梳理和改造了傳統的國際貿易金融流程,讓線下業務“線上化”,實現了傳統國際貿易金融流程的優化,極大地提高服務客戶的品質和業務效率。
以國際貿易融資中經常使用的信用證為例。作為一種較為傳統且成熟的國際結算方式,信用證的交易各方(開證申請人、開立銀行、議付銀行、受益人等)廣泛應用國際商會UCP 600等國際慣例。在實務中,由於各國語言、法律、商業環境和交易習慣等方面的差異性,容易造成“單單不符、單證不符”的現象,從而導致信用證被“拒付”。被拒付了的信用證,就不能發揮促進國際貿易交易主體的結算工具和融資手段的功能了。另一方面,信用證的業務流程非常複雜,標準銀行實務中的每一個動作、各種專業術語有時晦澀難懂,各相關方處理信用證項下的單據和條款的時候,會由於擔心“軟條款”而顯得比較謹慎。如果各相關方的配合協作出現了“低效率”的問題,同樣也無法履行信用證作為一個良好的國際貿易金融工具的職能。
以數位化手段提升傳統國際信用證業務的功效上,可以依託金融科技的力量,運用“電子數據交換”和“人工智慧審核”等各種數位化手段,把信用證的人工線下審單轉向人工智慧線上審單。將信用證和跟單信用證項下的單據掃描後上傳系統,再經過圖像處理和語言處理,來實現智能審核信用證條款和單據。若發現非“單單一致、單證一致”的資訊,系統自動進行回饋,並提示相關銀行和進出口企業進行相應的操作。這種流程優化和再造,完全得益於金融科技的力量,以數位化改變了傳統國際貿易金融業務中低效率或冗餘流程的同時,保留了信用證業務的專業性,雖終實現了流程更加精准、優化和升級。
數位化是服務客戶、提升客戶體驗的必然要求
“以客戶為中心、因客戶需求而變”,是商業銀行服務貿易金融客戶的宗旨。而在傳統國際貿易金融業務中,商業銀行基於進、出口商的貿易背景,為進口商或出口商提供短期貿易融資(通常180天以內)。這種融資業務的提供方是商業銀行,需求方式進出口企業。為出口商提供融資的產品有出口押匯、出口訂單融資、打包貸款、出口發票融資、國際福費廷等;為進口商提供融資的產品有進口押匯、進口代付等。銀行能夠發放進口貿易融資或者出口貿易融資,是基於融資的風險緩釋措施——佔用進口商或出口商的企業客戶授信,或境內外銀行的金融機構客戶授信(又稱同業授信額度)。比如,出口押匯佔用境外開證銀行的同業授信額度,進口押匯佔用國內進口商的授信額度。
可見,傳統國際貿易金融的授信邏輯,是基於貿易交易主體及其銀行的信用風險承擔,而與國際貿易中的其他參與方(比如運輸方、下游銷售商等)關係不大。在金融科技驅動下,特別是數位化、線上化手段的日益豐富和完善,商業銀行可以針對進出口貿易商對資金的不同需求,“因客戶需求而變”,量體裁衣,以客戶的需求來設計貿易融資業務流程,推出定制化的綜合貿易金融服務方案。這種綜合服務方案,考慮到了國際貿易參與主體的多元化,以及銀行融資所需要的風險緩釋措施的多樣化、貿易金融產品組合的定制化,最大限度地去滿足客戶的貿易融資、匯率避險、幣值增值等多種金融需求。比如,“內保外債+遠期購匯”在解決了國內企業融資需求的同時,為其鎖定一年期貸款本金償還時的購匯風險等。
2
數位化賦能國際貿易金融業務再升級
數位化引領當前貿易金融業務流程優化甚至再造,以金融科技的應用來驅動傳統國際貿易金融流程發生深刻變革和再升級。
數位化可助力貿易背景真實性審核
眾所周知,國際貿易金融存在的基礎是真實的貿易背景。“青島港”(2014年6月初,青島港地區被曝發生大宗商品融資詐騙案件,該地企業德誠礦業涉嫌利用同一批金屬庫存重複騙取融資貸款,牽涉多家銀行)等事件的出現,根源在於銀行對貿易背景真實性審核的准入關把控不嚴格、脫離了真實貿易背景的融資,便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產生信用風險也就成為必然。
為解決傳統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這一重要風險隱患,堅決防範虛構貿易背景、重複融資等脫離實需的業務,可借助自動化線上審核單據的技術。隨著我國在貨物貿易領域外匯監管的“簡政放權”,相關國際貿易流程更加簡化和電子化。若商業銀行仍採用老舊的線下化審核國際貿易背景的方式,如紙質海關關單、紙質發票和運輸單據等,無法適應實體企業國際貿易方式的線上化趨勢,同時也不能更加準確把控貿易背景的真實性,存在商業銀行與進出口企業等國際貿易參與方之間的“資訊不對稱”。
數位化技術為商業銀行的自動化線上審核單據提供了可能。商業銀行可利用大數據手段,來實現內、外部數據資源的集約利用和數據的交叉驗證。利用銀行自身的數據,甚至聯動政府、銀行同業、第三方物流公司等多方的外部資訊和大數據,形成多管道的交叉驗證體系,實現更加高效的自動化線上單據審核。這種單據審核的數位化和自動化,相較於傳統的線下貿易融資單據審核,更加精准和高效地監測到國際貿易融資的貨物流、資訊流、資金流,為貿易背景真實性保駕護航。比如,從海關的通關數據、船運公司的運輸軌跡、銀行的收付匯數據、銀行同業的融資數據交換等多種管道,來鑒別貿易背景的真實性。
數位化可簡化順暢國際貿易融資流程
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流程複雜、鏈條長,涉及交易主體眾多,他們之間取得信任的代價相對較大;繁雜的流程中又涉及很多國際慣例,基於國際慣例的信用證等金融工具的處理(承兌、議付等)需要很多相關方確認很多細節。這種複雜性和長鏈條往往帶來低效率和重複返工。
區塊鏈技術的分佈式記賬技術天然地具有解決這一弊端的優勢。各個節點“點對點”的鏈接,為國際貿易融資中的交易主體、交易資訊、融資要素等分布記賬提供了便利性和準確性、唯一不可篡改性,從而保障了貿易金融交易行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國際貿易融資流程中,以智能合約自動執行相應的交易環節,是國內多家金融機構已經聯合發起成立的“金融區塊鏈聯盟”的很好實踐。在聯盟鏈中,已經實現了融資檔上傳、融資審批、即時跟蹤融資流程等功能,從而大大提高了融資的便利性和透明度。這種尤以信用證福費廷應用最廣。區塊鏈的應用,生動詮釋了國際貿易金融的數位化和線上化發展趨勢和良好前景。
數位化有助提升國際貿易金融風險管控水準
除了在海量資訊中挖掘貿易金融業務機會,大數據在國際貿易金融中的功能還體現在,基於數據和資訊的搜集,以數據間的關聯性(如貿易流、資金流與融資的關係及匹配性)來動態管理貿易融資的風險。例如,在出口押匯或出口訂單融資中,銀行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將融資資訊、貨物流、資訊流等數據進行動態管控,利用數據之間的內在聯繫,為貿易融資的貸前、貸中和貸後全流程管理賦能。商業銀行摒棄單一客戶、逐單業務的“跟單思維”,而是搭建國際貿易融資全鏈條、多場景、多品種的貿易金融大數據風險評估和監測體系,能夠極大提高貿易金融風險管理的數位化和智能化水準,提升銀行對客戶貿易融資業務的前、中、後全生命週期的風險管控能力。
區塊鏈技術在風險管理方面的優勢也非常明顯。由於該技術的存儲資訊可靠性和可信度極高,“去中心化”帶來的多點監控風險的能力較強,能避免單點失效給商業銀行帶來的意外數據丟失和難以恢復的風險。在多家銀行共同利用區塊鏈技術的“聯盟鏈”中,業務數據透明、唯一不可篡改、可信度高,多家銀行存儲的數據安全性強,應對突發災難的能力強,這些都為商業銀行在貿易金融全流程風險管控過程中隨時調取數據、科學分析使用數據、動態管控數據,實現融資風險管控的線上化和數字化,提供了極大的保障。
(作者單位為中信銀行國際業務部國際業務運營中心)
轉自微信公眾號“當代金融家(bankershr)”。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