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日前在《中国金融》上撰文指出,坚持金融业务必须持牌,严厉打击“无照驾驶”;持续压降高风险金融机构数量,力争“十四五”期末,全国高风险金融机构数量压降至200家以内;建立更加严格规范的最后贷款人机制;研究强化对高息揽储等行为的早期纠正。孙天琦认为,市场经济是有周期的,随着经济周期、金融周期的起伏,不可避免会出现点状风险,既不要在经济上行期盲目乐观,也无需在下行期过度悲观。“我国经济体量大、回旋余地广,有诸多战略性有利条件,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金融是经济的镜像,金融管理部门要在宏观上和微观上做好跨周期管理,争取走在金融风险曲线的前面。”孙天琦称。孙天琦认为,目前,宏观杠杆率过快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有关方面果断处置高风险企业集团和高风险金融机构、全面清理整顿金融秩序、有效压降影子银行风险,金融反腐治乱力度显著加大等,表明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重点领域的风险得到稳妥处置,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就宏观杠杆率而言,孙天琦表示,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来,坚决管好货币总闸门,十年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年均增速10.8%,与名义GDP年均增速基本匹配,遏制了宏观杠杆率的快速上升势头,为抗击疫情、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创造了政策空间。疫情防控局势稳定后,前期应对疫情的支持政策进一步优化,宏观杠杆率回到基本稳定轨道,2021年末为272.5%。全面清理整顿金融秩序方面,孙天琦指出,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专项整治工作顺利完成,近5000家P2P网贷机构已经全部停业。有效遏制境内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气,中国境内比特币交易量全球占比从90%以上迅速下降至10%。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过去五年累计立案查处非法集资案件2.5万起。深入实施金融领域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推动平台企业金融业务规范健康发展。孙天琦强调,目前我国金融体系整体稳健,突出表现在金融机构稳健性程度保持较高水平。我国银行业总资产在金融业总资产中占比超过90%。从人民银行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按季开展评级的结果看,2021年末,我国处于安全边界内的商业银行资产占比为98.9%,其中24家大型商业银行的评级一直优良,部分银行主要经营指标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发挥了金融体系“压舱石”的关键作用。展望下一阶段,孙天琦认为,可从如下六方面入手继续做好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进一步提高微观审慎监管有效性。加强准入环节监管,提升股东资质监管有效性,强化股本监管,坚持金融业务必须持牌,严厉打击“无照驾驶”。增强持续监管有效性,健全公司治理,加强对关联交易监管和集中度的监管,规范同业业务,强化流动性监管,提高杠杆率监管的有效性,强化金融机构资本约束,规范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发展,强化异地展业和异地经营监管,提高资产质量监管的有效性,关注货币错配和汇率风险,强化数据真实性监管,落实功能监管要求,消除监管空白、监管盲区。持续强化金融业行为监管。针对批发端,建立行为监管体系,研究制定批发市场行为监管指引,参照外汇批发市场行业自律规则,完善本币批发市场自律机制顶层设计,推动各类券种承销、交易的线上化,规范债券发行和承销主体行为,加强批发市场准入和退出管理。提高金融知识普及有效性,加强风险教育,促进消费者和投资者树立“诚信为天”“收益自享,风险自担”的意识。实践探索中持续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落实《宏观审慎政策指引》,完善我国宏观审慎政策的总体设计和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系统性风险监测评估体系。完善金融业压力测试,提升测试和结果运用水平。构建本外币一体化的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机制。做好宏观审慎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深化存款保险早期纠正和风险处置职能。强化存保公司风险处置功能。严格按照《存款保险条例》规定,依法使用存款保险基金。对于无法通过收购承接化解风险的,可在存款保险支持下依法实施市场退出,充分保障存款人的合法权益。研究进一步完善存款保险制度,适时修订《存款保险条例》。研究进一步发挥风险差别费率的激励约束作用。提高早期纠正的权威性,建立问责机制。研究强化对高息揽储等行为的早期纠正。完善最后贷款人职能,用好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建立更加严格规范的最后贷款人机制,严格限定央行资金的使用条件,原则上只应向不存在破产性风险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不应向资不抵债机构发放再贷款。明确金融风险处置资金使用顺序,建立明晰的损失分摊机制,完善再贷款损失核销机制。将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建设为重大金融风险处置后备资金池和金融稳定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大金融风险处置中,金融机构、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地方政府、存款保险基金和相关行业保障基金等各方,依法依职责充分投入相应资源后仍有缺口的,经批准后,按程序使用金融稳定保障基金进行重大金融风险处置。分类施策,持续化解处置金融机构风险。对于评级良好的金融机构,重点在于风险的早发现、早预警,抓早抓小“治未病”;对于增量高风险机构,建立具有硬约束的早期纠正和限期整改机制;对于存量高风险机构,按照既有政策和工作安排,严格压实各方责任,扎实推进风险处置和高风险机构压降工作落地落实;对于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各类非法金融活动,早认定、早处置,认定要准,下手要稳、下手要快、下手要坚决。持续压降高风险金融机构数量,力争“十四五”期末,全国高风险金融机构数量压降至200家以内。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日前在《中国金融》上撰文指出,坚持金融业务必须持牌,严厉打击“无照驾驶”;持续压降高风险金融机构数量,力争“十四五”期末,全国高风险金融机构数量压降至200家以内;建立更加严格规范的最后贷款人机制;研究强化对高息揽储等行为的早期纠正。孙天琦认为,市场经济是有周期的,随着经济周期、金融周期的起伏,不可避免会出现点状风险,既不要在经济上行期盲目乐观,也无需在下行期过度悲观。“我国经济体量大、回旋余地广,有诸多战略性有利条件,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金融是经济的镜像,金融管理部门要在宏观上和微观上做好跨周期管理,争取走在金融风险曲线的前面。”孙天琦称。孙天琦认为,目前,宏观杠杆率过快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有关方面果断处置高风险企业集团和高风险金融机构、全面清理整顿金融秩序、有效压降影子银行风险,金融反腐治乱力度显著加大等,表明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重点领域的风险得到稳妥处置,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就宏观杠杆率而言,孙天琦表示,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来,坚决管好货币总闸门,十年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年均增速10.8%,与名义GDP年均增速基本匹配,遏制了宏观杠杆率的快速上升势头,为抗击疫情、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创造了政策空间。疫情防控局势稳定后,前期应对疫情的支持政策进一步优化,宏观杠杆率回到基本稳定轨道,2021年末为272.5%。全面清理整顿金融秩序方面,孙天琦指出,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专项整治工作顺利完成,近5000家P2P网贷机构已经全部停业。有效遏制境内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气,中国境内比特币交易量全球占比从90%以上迅速下降至10%。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过去五年累计立案查处非法集资案件2.5万起。深入实施金融领域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推动平台企业金融业务规范健康发展。孙天琦强调,目前我国金融体系整体稳健,突出表现在金融机构稳健性程度保持较高水平。我国银行业总资产在金融业总资产中占比超过90%。从人民银行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按季开展评级的结果看,2021年末,我国处于安全边界内的商业银行资产占比为98.9%,其中24家大型商业银行的评级一直优良,部分银行主要经营指标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发挥了金融体系“压舱石”的关键作用。展望下一阶段,孙天琦认为,可从如下六方面入手继续做好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进一步提高微观审慎监管有效性。加强准入环节监管,提升股东资质监管有效性,强化股本监管,坚持金融业务必须持牌,严厉打击“无照驾驶”。增强持续监管有效性,健全公司治理,加强对关联交易监管和集中度的监管,规范同业业务,强化流动性监管,提高杠杆率监管的有效性,强化金融机构资本约束,规范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发展,强化异地展业和异地经营监管,提高资产质量监管的有效性,关注货币错配和汇率风险,强化数据真实性监管,落实功能监管要求,消除监管空白、监管盲区。持续强化金融业行为监管。针对批发端,建立行为监管体系,研究制定批发市场行为监管指引,参照外汇批发市场行业自律规则,完善本币批发市场自律机制顶层设计,推动各类券种承销、交易的线上化,规范债券发行和承销主体行为,加强批发市场准入和退出管理。提高金融知识普及有效性,加强风险教育,促进消费者和投资者树立“诚信为天”“收益自享,风险自担”的意识。实践探索中持续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落实《宏观审慎政策指引》,完善我国宏观审慎政策的总体设计和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系统性风险监测评估体系。完善金融业压力测试,提升测试和结果运用水平。构建本外币一体化的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机制。做好宏观审慎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深化存款保险早期纠正和风险处置职能。强化存保公司风险处置功能。严格按照《存款保险条例》规定,依法使用存款保险基金。对于无法通过收购承接化解风险的,可在存款保险支持下依法实施市场退出,充分保障存款人的合法权益。研究进一步完善存款保险制度,适时修订《存款保险条例》。研究进一步发挥风险差别费率的激励约束作用。提高早期纠正的权威性,建立问责机制。研究强化对高息揽储等行为的早期纠正。完善最后贷款人职能,用好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建立更加严格规范的最后贷款人机制,严格限定央行资金的使用条件,原则上只应向不存在破产性风险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不应向资不抵债机构发放再贷款。明确金融风险处置资金使用顺序,建立明晰的损失分摊机制,完善再贷款损失核销机制。将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建设为重大金融风险处置后备资金池和金融稳定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大金融风险处置中,金融机构、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地方政府、存款保险基金和相关行业保障基金等各方,依法依职责充分投入相应资源后仍有缺口的,经批准后,按程序使用金融稳定保障基金进行重大金融风险处置。分类施策,持续化解处置金融机构风险。对于评级良好的金融机构,重点在于风险的早发现、早预警,抓早抓小“治未病”;对于增量高风险机构,建立具有硬约束的早期纠正和限期整改机制;对于存量高风险机构,按照既有政策和工作安排,严格压实各方责任,扎实推进风险处置和高风险机构压降工作落地落实;对于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各类非法金融活动,早认定、早处置,认定要准,下手要稳、下手要快、下手要坚决。持续压降高风险金融机构数量,力争“十四五”期末,全国高风险金融机构数量压降至200家以内。 金融 风险 金融机构 金融风险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