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誠信國際袁海霞:新形勢下地方債發力穩增長,高品質發展需把握四個方向
7月20日,由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國發院政府債務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中國地方政府債券藍皮書(2022)》發佈會暨政府債券高品質發展研討會”於線上舉行,會議發佈了《中國地方政府債券藍皮書:中國地方政府債券發展報告(2022)》。這是國內首部關於地方政府債券市場研究的藍皮書,自2021年來已連續發佈兩本,受到了監管機構、資本市場投資者和地方政府債務研究者的廣泛好評。
會上,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研究院副院長、地方債藍皮書副主編袁海霞博士代表撰寫團隊作了題為《錨定高品質,助力穩增長——中國地方政府債券分析與展望》的報告。袁海霞博士簡要回顧了我國地方政府債券的發展歷程,對三重壓力加大、積極財政穩增長訴求凸顯的新形勢下我國地方債發展現狀進行了深入分析,提醒需關注地方債快速擴容中“債務-資產”轉化效率不高、專案資金閒置及挪用、項目收益偏低和土地出讓疲弱導致收益下滑、隱性債務顯性化推進下債務償還壓力加大等問題,並指出未來需從提升效率、穩步擴容、精准投向、加大撬動四個方面促進我國地方政府債券高品質發展。
袁海霞博士介紹,我國地方債市場歷經十餘年快速發展,穩居我國第一大債券品種地位,且近年來管理制度持續完善,市場化、規範化水準進一步提升。自2009年啟動發行以來,我國地方政府債券經歷“代發代還-自發代還-自發自還”三大階段,市場規模快速上升,于2017年成為我國存續規模最大的債券品種,2020年新冠疫情以來僅用2年即實現存續規模從20萬億到30萬億的跨越。截至2022年6月末,地方債餘額已超34萬億,占GDP比重超過25%,持續發揮著豐富宏觀調控工具、規範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助力債券市場繁榮發展的重要作用。同時,伴隨總量擴容,近年來我國地方債管理制度持續完善,在債券發行、資金使用、風險防範等方面均有重大制度進展,市場化、規範化水準持續提升,並在績效管理開始實施、穿透式監測不斷推進過程中形成了常態化嚴監管格局。
袁海霞博士指出,2022年以來在國內疫情持續反復、俄烏衝突加劇國外環境複雜性等超預期衝擊下,我國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地方債作為積極財政重要抓手,在穩增長、促基建、保民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總結來看,上半年我國地方債發展主要呈現出四大特點:一是大幅擴容且發行節奏明顯前置。2022年新增地方債限額4.37萬億元,較上年僅小幅下降0.1萬億元。在“政策發力靠前”的導向下,地方債發行節奏明顯前置,上半年共發行5.25萬億元,同比大幅增加57.14%,其中6月發行1.93萬億元,創歷史新高;新增專項債發力明顯,已完成全年限額的93.32%,遠超往年同期水準。二是發行更趨長期化及市場化。10年及以上期限合計占比71.43%,同比抬升9.4個百分點;此外,除新疆、西藏外,其餘29省地方債發行利率較招投標前5日同期限國債收益率均值的加權平均利差均小於25BP,地方債發行市場化水準進一步提高。三是發行結構以新增為主,再融資債多用於償還到期債券。新增債占地方債比重達76.59%,再融資債中超八成用於償還到期債券。值得注意的是,在持續推進隱性債務化解的背景下,納入隱債清零試點的北京、上海、廣東發行了用於償還存量債務的再融資債,且北京、上海再融資債占比較高。四是資金募投聚焦穩增長及補短板領域,“兩新一重”持續發力。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及存量專案資金接續需求下,專項債募投仍重點支持補短板、惠民生、穩增長板塊,投向“兩新一重”的比例超四成。
袁海霞博士提醒,在地方債快速擴容、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需關注存在的問題,並對我國地方政府債券的高品質發展進行了總體展望,提出了四個努力方向。她首先指出當前需關注地方債領域存在的三大問題:第一,關注地方政府“債務-資產”轉化過程中效率不高、項目資金閒置及挪用、投向不合理問題;第二,關注專案收益偏低、土地出讓疲弱導致的收益下滑風險,尤其在近期“強制停貸”風波發酵下,土地出讓或進一步承壓;第三,關注隱性債務顯性化推進下的債務償還風險,當前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清零計畫已逐步開啟,後續或將納入更多試點,需警惕償債壓力。進一步地,她指出未來需要從四個方面發力,促進我國地方政府債券高品質發展:第一,提升效率,注重“債務-資產”高效轉化,將專項債項目超前儲備、閒置資金超期調整、支出進度通報預警等機制落實落細;第二,穩步擴容,兼顧經濟增長與風險化解平衡,保證財政可承載與債務可持續;第三,精准投向,牢扣發展需求、擴大有效投資,發揮好地方債穩增長、促基建、補短板、惠民生的作用;第四,加大撬動,提高專項債用作資本金比例,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有效投資的金融支持,更好發揮“四兩撥千斤”作用。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