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變通途 債市形成雙向開放新格局
雙迴圈新發展格局,對我國債券市場的雙向開放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新機遇。中國債券市場有序接入全球市場,有助於優化資本要素全球配置,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程度,暢通國內迴圈與國際迴圈的連接點,因此債券市場應當繼續推進“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高水準雙向開放。
一、“北向通”引進來,豐富債券市場投資結構
2017年7月,按照黨中央和國務院統一部署,債券通北向開放順利落地,開啟全球投資者“一點接入”中國債券市場新階段。
5年來,債券通不負期待,境外機構投資者持續進入中國市場,債券持有量不斷上升。截至2022年5月末,進入銀行間市場的境外機構有1038家,覆蓋了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機構屬性囊括主權投資、境外央行、商業銀行、對沖基金、保險等各類機構;同時,國債、地方債、政策性金融債和信用債均得到各類境外機構投資者的青睞。債券通的推出與“直接投資”模式形成了良好的互補,境外機構投資境內人民幣債券規模持續上升,持債規模增至3.74萬億元人民幣。
二、“南向通”“走出去”,進一步融通人民幣離岸市場
2021年9月,人民銀行與香港金管局發佈聯合公告,決定內地和香港基礎服務機構開展香港與內地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南向合作(“南向通”),“南向通”的開通,進一步完善了債券通框架機制,是金融市場雙向開放的又一重大突破。一方面,“南向通”落地有助於增加離岸人民幣市場的金融產品,豐富海外市場的投資管道;另一方面,“南向通”有利於穩步推動我國金融市場雙向開放,擴大離岸人民幣市場的規模,同時進一步支持香港提升競爭優勢,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保持長期繁榮穩定。
三、熊貓債擴主體,豐富境外機構融資管道,提升中國債券市場國際化程度
隨著我國債券市場雙向開放的不斷深化,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熊貓債作為境內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的重要一環,在引入國
際發行人及投資人、豐富債券市場結構、擴大對外開放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監管機構相繼出臺各類政策支持熊貓債業務發展,整體市場規模發展迅速,發行人類別豐富多樣,債券品種屢見創新,形成了穩定的熊貓債發行人群體及境內外投資人群體,部分境外大型機構已將熊貓債市場視為其常規融資管道。目前,熊貓債發行人已覆蓋歐洲大陸、西歐、中東、東南亞、北美洲等地區,發行品種包括綠色債券、可持續發展債券、碳中和債券、鄉村振興債券、TLAC條款債券等,熊貓債市場的深度與廣度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與拓展。
四、市場韌性與制度建設是對外開放的有力保障
無論是“北向通”的境外機構投資者持續湧入,還是“南向通”的境內機構出海配置的十足底氣,抑或是熊貓債各類發行人的踴躍參與,其根源均在於人民幣資產重要性不斷提升和良好的對外開放制度建設保障。
1、人民幣債券資產重要性日益凸顯。
近年來,人民幣資產的避險和投資屬性日益凸顯,特別是在疫情反復、地緣政治風險加大等特殊時點,表現尤為明顯。此前,人民幣債券既能提供相對較高收益率,同時又兼具國際優良信用、穩定的匯率環境以及全球第二大債券市場規模的市場。即便近期由於境內外貨幣政策的分化,導致中國債券收益率處於相對低點,特別是和美國之間的利差壓縮,但是境外機構投資者依然堅定看好人民幣資產。2018年以來,全球三大債券指數——彭博巴克萊、摩根大通、富時羅素先後將中國債券市場納入其指數編制樣本,使更多境外機構投資者認識中國市場、配置中國債券、堅定持有人民幣資產的信心。2022年5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決定,將SDR貨幣籃子中人民幣權重由10.92%上調至12.28%,人民幣權重位列美元、歐元後,居第三位。因此,應當認識到,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對人民幣債券資產重要性起決定性作用的仍主要是我國經濟基本面、金融市場深度以及制度建設等長期因素。在我國保持經濟穩中向好、穩中加固發展勢頭的基礎上,人民幣債券市場的重要性將進一步提高。
2、基礎設施建設有序穩步推進。
除了人民幣資產重要性以外,境外機構投資者進入中國市場也離不開我國金融基礎設施機構的高效建設,在考慮中國自身市場環境的同時,也充分考慮了境外機構投資者的便利程度並進行適應性優化。境外機構入市、交易、結算等各環節機制服務不斷完善,各基礎設施機構先後推出交易分倉、券款對付結算方式、新債資訊通、一攬子交易功能、新債易(ePrime)境外債券發行系統、國際付費模式等,並進一步完善稅收政策、延長交易時間、豐富第三方交易平臺,為各類機構投資者加快入市流程、適應交易習慣、提高資金效率等各方面提供保障。“南向通”亦然,經過一段時間的暢順運作,兩地監管及相關機構基於實際運作情況及市場發展的需要,不時檢視及做好優化運作的安排。
五、風勁揚帆、再接再厲
回顧過往,中國銀行作為我國債券市場深度參與者,積極助力我國金融市場雙向開放與改革進程。在“北向通”下,持續為各類境外機構投資者提供優質服務,積極發揮“債券通優秀做市商”能力與職責;在“南向通”下,整合集團資源,在投資、做市、理財、結算和託管等各方面支持了債券市場雙向開放機制建設與發展。
展望未來,隨著我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水準的不斷深化,對進一步完善國內債券市場的制度安排和環境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從市場參與者角度,擬建議如下:
一是優化境內外互聯互通機制,健全市場產品體系。未來應當繼續探索更加完善的互聯互通機制,補足可能存在的短板與疏漏,挖掘境內外機構的各類投融資需求,儘快實現金融要素雙向有序的自由流通,進一步滿足各類市場參與者主體的投融資需求。健全固定收益市場產品體系,推動人民幣資產成為國際主流交易合規抵押品。
二是推進人民幣衍生品市場建設。隨著債券市場對外開放進程的推進,利率互換市場互聯互通合作(“互換通”)也即將啟動,進一步豐富了境外機構投資者的利率風險管理工具。未來,應繼續推進人民幣衍生品市場的建設,比如完善利率期權品種,增加互換基準,並適時進一步推動外匯衍生品的創新以及拓寬境外機構外匯交易對手範圍。
三是加快離岸人民幣市場的建設。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經濟發展、市場演進和歷史發展的必然,而建設人民幣離岸市場則是
國際化進程中的重要一環。隨著中國債券市場的國際認可度不斷提升,應當適時推動中資機構“走出去”,在離岸市場發行更多的人民幣債券,為境外機構投資者提供更多人民幣配置資產,形成人民幣在岸和離岸市場良性互動關係。
四是夯實制度建設,加快市場統一,強化風險處置機制。債券市場的發展也應該積極回應中央提出的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戰略部署,儘快統一各類制度和執行標準,加快不同市場的互聯互通機制建設,在債券發行、交易、託管和清算等各個環節打通制度障礙,對資訊披露、投資者保護、法律責任、信用評級尺規做進一步提升,形成對發行人透明、投資人認可、監管者明晰的市場環境。
五是優化監管體系,夯實雙向開放制度基礎。中國金融市場雙向開放是大勢所趨和經濟發展的必然。近兩年來,外部環境波動劇烈,國際市場既有高企不下的通脹,也有貨幣政策快速收緊帶來的資產貶值。在此背景下,我國內部金融環境穩定向好的局面來之不易,下一步應繼續強化建好各類“防火牆”和“監測站”,構建與金融高水準開放要求相適應的監管體系。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