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持续推进 服务实体经济提质增效
7月28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召开2022年下半年外汇管理工作会议,传达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经济金融工作的重要部署,总结上半年外汇管理工作,分析当前金融外汇形势,研究部署下半年重点工作。
从上半年工作总结看,资本项目高水平开放与便利化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会议指出,上半年加大外汇助企纾困和改革开放力度。其中,“拓宽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跨境融资渠道”“便利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债券市场”以及“扩大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均取得了明显成效。
“正是随着外汇便利化政策扩面提质,跨境投融资渠道不断畅通,我国跨境交易更加活跃,跨境投融资结构不断优化,能够更好满足境内外投资者的需求。”业内人士如是评价上半年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方面的几项成果。
高新技术、“专精特新”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拓宽
2022年以来,外汇局在推进资本项目高水平开放与便利化方面频频发力。4月18日,人民银行、外汇局印发《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加强金融服务、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23条政策举措,其中6项措施涉及优化外汇业务办理、促进外贸出口平稳发展。外贸企业迎来多个外汇政策“大礼包”,特别是中小企业,可享受到更多便利化措施。
例如,在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方面,《通知》将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政策扩大到全国,鼓励银行将更多优质中小企业纳入便利化政策范畴。这一政策很快惠及多个市场主体。
在6月2日人民银行、外汇局举行的解读国务院常务会部署扎实稳住经济的有关金融政策新闻发布会上,外汇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披露,当前,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政策实现了全国覆盖,该政策项下累计办理业务112万笔,金额合计7200亿美元。
在跨境融资方面,外汇局进一步便利中小微高新技术等企业跨境融资,支持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境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帮助企业降低财务成本等成本。“《通知》扩大了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主体范围。在原高新技术企业基础上,首次增加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允许非金融企业多笔外债共用一个外债账户;支持企业以线上方式申请外债登记等。”外汇局有关业务负责人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随着稳增长稳外贸政策的不断加码, 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迎来了更多政策红利。5月30日,外汇局发布《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支持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开展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的通知》,进一步拓宽企业跨境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开展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这也是国务院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中的重要一项。
据了解,由于高新技术中小微企业以及“专精特新”企业一般净资产规模较少,如果按照宏观审慎管理,从境外融资存在一定困难。而前述政策将给予符合条件的企业一定额度,企业可以在一定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
“进一步扩大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让企业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宽中小微创新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助于激发中小微企业等微观市场主体活力,稳定就业,稳定经济大盘。”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对“专精特新”企业来说,此次试点扩大,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将推动中小微企业将更多资金投入到科创研发与生产中,增强企业自身创新研发能力,促进试点区域科创企业发展壮大。同时,由于试点省份大幅扩大,将使得更多省份的“专精特新”企业受益,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开放便利境外投资者进入境内证券市场
与此同时,推进资本项目高水平开放也不断深入。《通知》提出,推动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统一准入标准,简化入市流程,完善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债券市场资金管理。此前外汇局有关部门负责人对《金融时报》记者透露,随着《通知》的发布,外资投资境内债券市场资金管理规则有望进一步完善,跨境资金汇出入政策将进一步优化。
业内人士分析,这一举措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债券市场整体对外开放,提升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的便利程度,吸引更多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债券市场。
5月27日,人民银行、证监会、外汇局发布联合公告〔2022〕第4号(关于进一步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有关事宜)(以下简称《公告》),统筹同步推进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对外开放。
在投资范围方面,《公告》称,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可以直接或通过互联互通方式投资交易所债券市场。此外,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市的入市程序也进一步简化。
在稳妥有序推进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方面,外汇局还披露了一系列计划:包括拟优化境外机构在境内发债的资金管理规则,实现发行主体的境内关联机构按实需原则借用相关资金,并拟将QFII和RQFII资金业务登记交由银行直接办理。
实际上,随着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我国外汇市场韧性也在不断增强。由于近期国际金融市场发生较大变化,美元汇率、利率较快上升,国际资本出现了从新兴经济体流出的态势。对于这一趋势,王春英回应,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跨境债券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之一,这个格局没有因为近期短期的市场波动而改变。
“中国债券市场的波动情况远低于相当多的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从境外投资者的构成和持有的债券规模看,央行类机构持有中国债券规模始终占一半以上,其余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属于追踪国际指数的配置性资金,稳定性也比较高。”王春英进一步分析,近年来,货物贸易以及直接投资等跨境资金稳步流入,这些资金发挥了基础性顺差作用。同时,债券市场开放也丰富了外汇市场的参与主体和资金来源,有利于拓展我国外汇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提升我国外汇市场对各类影响的吸收能力和消化能力。
对境外投资者而言,不断开放的债券市场也将更有吸引力。王春英判断,长期来看,外资仍会稳步增持人民币债券。“中国债券既有分散化投资价值,也有实际资金配置需求,更有基本面支撑。我国债券市场总规模21万亿美元,外资在中国债券市场中占比在3%左右,所以我国债券市场吸收外资是有提升空间的。”她谈道。
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扩围
近期的另一项重要突破是跨境金融管理政策本外币一体化进程更进一步。根据7月22日人民银行、外汇局官网消息,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将进一步扩大。上海、广东、陕西、北京、浙江、深圳、青岛、宁波等地将迎来第二批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
这是近年来诸多便利跨国公司跨境资金统筹使用举措的延续。早在2021年3月,为支持超大型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并优化运作,外汇局会同人民银行共同研究形成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方案,对超大型跨国公司跨境资金集中运营进一步优化管理、简化手续,在双向宏观审慎管理、境内资金划转、意愿购汇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化支持。当时,该试点首先在北京、深圳两地各5家信用等级较高的大型跨国公司落地实施。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表示,跨境资金集中运营本外币一体化管理将拉平本外币政策差异,有效集中监管资源,节约监管成本,便利跨国公司资金集中高效运营。在他看来,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既能够在宏观审慎原则下满足企业正常经营的资本项目跨境收支,又为成员企业的资金流动提供了可行路径,对于推动跨国公司贸易投融资便利化,服务实体经济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政策切实起到了服务实体经济作用。”外汇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2022年3月末,北京、深圳10家试点跨国公司办理跨境资金集中运营业务金额合计近500亿美元,节约财务成本约9000万元人民币。
随着试点扩围,越来越多企业有望受惠于该业务。记者获悉,下一步,人民银行、外汇局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推进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支持涉外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