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1+8”多中心城市区域!一图读懂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
导读
2022年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江蘇省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這是滬蘇浙兩省一市為深入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構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而攜手制定的綱領性檔;也是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頒佈實施以來,經自然資源部同意並指導,全國首個由省級地方政府、有關省轄市政府聯合編制的跨區域、協商性的國土空間規劃。
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江蘇省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本輪規劃將上海大都市圈的規劃範圍確定為上海市以及周邊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南通市、嘉興市、湖州市、寧波市、舟山市在內的“1+8”城市市域行政範圍,總面積約5.6萬平方公里,2020年常住人口約7742萬人,分別約占長三角的15%和34%左右。規劃期限至2050年,中期至2035年,近期至2025年,銜接“十四五”規劃。
“構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部署。早在2017年12月,國務院在《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的批復中明確要求,“充分發揮上海中心城市作用,加強與周邊城市的分工協作,構建上海大都市圈”。2019年5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進一步強調“推動上海與近滬區域及蘇錫常都市圈聯動發展,構建上海大都市圈”的要求。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專門印發《關於開展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編制工作意見的函》,明確支持滬蘇浙三地共同開展規劃編制工作。滬蘇浙兩省一市政府高度重視,於2019年8月共同成立了上海大都市圈空間規劃協同工作領導小組,印發了《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編制工作方案》,正式啟動了規劃編制工作。編制過程充分體現了上海與周邊八個城市平等協商、共同參與、開門做規劃的特點,各城市全面參與了規劃編制工作,每個規劃階段性成果均反復多次廣泛徵求各城市政府、國家相關部委、省級主管部門以及社會專家智庫意見,提高了規劃編制的科學性。
規劃明確,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對構建上海大都市圈的要求,經滬蘇浙兩省一市政府協商同意,本輪規劃將上海大都市圈的規劃範圍確定為上海市以及周邊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南通市、嘉興市、湖州市、寧波市、舟山市在內的“1+8”城市市域行政範圍,總面積約5.6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7794萬人,分別約占長三角的15%和34%左右。規劃期限至2050年,中期至2035年,近期至2025年,銜接“十四五”規劃。從區域城市關係來看,上海大都市圈已經突破傳統意義上的通勤圈,是以上海為核心,以周邊地理鄰近性為基礎、功能緊密關聯性為關鍵、地理文化認同感為紐帶,並兼顧行政治理的空間完整性而構成的“1+8”多中心城市區域。從協同發展特點來看,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文化同源、水脈相依、人緣相親、產業相通,是一個充滿生機活力的區域生命共同體,也是一個整體實力可以比肩世界頂級都市圈的高收入經濟體。2021年GDP總規模約1.95萬億美元,約占長三角的50%左右;人均GDP達到2.15萬美元。在“雙迴圈”新發展格局下,上海大都市圈具備比肩世界一流的綜合經濟實力和相對完整、高水準的產業鏈與供應鏈,是我國推動國內外雙迴圈、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載體。
規劃提出,以本世紀中葉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為基本依據,以國務院批復明確的上海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目標為引領,綜合周邊城市共同訴求,將上海大都市圈的目標願景確定為“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區域,成為更具競爭力、更可持續、更加融合的都市圈”,重點從三個方面強化了上海大都市圈在落實國家戰略中的責任和擔當。一是在雙迴圈新發展格局中,必須發揮基本單元和戰略鏈接的作用,佔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與創新鏈的核心環節,並從強化資源配置能力、科技創新驅動、自然資源保護、新基礎設施建設、新消費培育、高品質公共服務等多個領域進行突破。二是在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實踐中,應該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區域典範,在保護生態格局、城鄉協調發展、率先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轉變發展路徑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引領區域高質量發展。三是在引領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方面,上海大都市圈“1+8”城市群必須發揮示範樣板作用,成為目標一致、功能互補、要素流動、資源共用、多元融合的空間協同整體。
規劃提出,上海大都市圈將構建“多層次、多中心、多節點”的功能體系和“緊湊型、開放式、網路化”空間結構。在功能體系上,對內緊密一體、對外鏈接全球。從都市圈全域視角出發,打破市級行政邊界,以“1+8”城市的城區及其所屬的縣(市、區)為基礎,聚焦40個功能單元,從生產性服務業、航運貿易、科技創新、智能製造、文化交流等5大全球功能維度,考慮國家戰略投放、重要廊道支撐及重大設施建設等因素,加強功能引導,因地制宜、各揚所長。在空間結構上,以空間組織模式轉型推動更高質量發展。一是培育多條區域廊道,主要包括滬寧、G60、滬湖、杭甬等4條創新廊道和寧杭、沿江沿海、通蘇嘉甬等3條特色功能廊道,作為引領要素集聚、合力聯動發展的空間骨架。二是完善區域空間網路,結合主要發展廊道,培育南沿江、北沿江、環杭州灣、滬通-滬甬、西太湖、常泰等多條次級發展走廊,並完善區域交通網絡,支撐多中心、多節點間暢聯互達。三是構建空間板塊協作平臺,聚焦跨界地區和戰略資源,以環太湖、澱山湖、杭州灣、長江口、沿海地區等五大戰略協同區為重點,深化一體化策略機制。
規劃聚焦產業、交通、生態、文化等方面,提出了有針對性的規劃策略。一是共塑全球領先的創新共同體。構建互利共贏、協同共建的產業創新機制,引導前沿基礎科學創新源、應用型基礎創新源、技術應用型創新源、未來科技源四類創新要素在都市圈合理佈局,打造14個支撐自主創新發展的知識集群。圍繞生物醫藥、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智能製造、新能源、綠色化工、汽車製造、航空航太等7大核心產業領域,以關鍵技術自主可控和構建完備產業鏈為目標,引導都市圈先進生產力合理佈局。二是共建暢達對流的高效區域。加快打造世界級港口群、機場群和骨幹交通通道,促進區域港口、機場的功能佈局優化和聯動發展。加快建設“軌道上的都市圈”,到2050年基本實現縣級單元和鄉鎮軌道交通全覆蓋,力爭上海大都市圈內城市間1小時互聯、縣級行政單元至上海主城區90分鐘可達。三是共保和諧共生的生態綠洲。構建區域一體化的生態建設保護機制,共同加強水污染控制與跨界水體治理,建設京杭大運河、太浦河等10條區域性清水綠廊,共同保護環太湖生態核心,長江、錢塘江、濱海三條生態帶,以及多條區域生態廊道等區域重要生態空間。四是共用詩意棲居的人文家園。近期重點培育中國古典園林、江南水鄉古鎮、古代瓷窯-河姆渡等3個遺產群,大運河、浙東唐詩之路、海上朝聖之路等3條文化之路,打造上海國際都會、江南水鄉小鎮等10個旅遊圈以及5條區域精品遊線,舉辦豐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品牌活動,將上海大都市圈塑造成為具有中國文化特色和國際影響力的文化繁榮地區和最佳旅遊目的地。
規劃倡議,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將進一步加強合作,以空間協同為重點,創新跨行政區域的平等協商的規劃協同機制和平臺建設,共同研究商討規劃實施過程中的重大問題,並引導研究機構、市場主體、公共組織、市民群眾等多元主體參與,保障《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順利實施。
本文来源:浙江自然资源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