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奪全球虛擬資產中心:香港的成績、根基和挑戰 | 熱點評述
10月31日,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財庫局”)在一年一度的香港金融科技周上正式發佈《有關香港虛擬資產發展的政策宣言》,就虛擬資產行業在香港的發展,闡明香港特區政府的政策立場和方針。宣言歡迎金融科技和虛擬資產人才彙聚香港,並表示將“加緊籌備新虛擬資產服務提供者發牌制度,就零售投資者可買賣虛擬資產的適當程度展開公眾諮詢,對香港引入虛擬資產交易所買賣基金(ETF)持開放態度”。財庫局還傳遞出將把握虛擬資產技術優勢推出試驗計畫,包括NFT、綠色債券代幣和數碼港元;也可能基於數字法幣(數碼港元)進行虛擬資產設計和交易等資訊。
宣言傳遞出來的資訊在香港內外加密資產、甚至更廣泛的金融科技業界引起不小反響。媒體和業界紛紛給出“香港金融‘大開放’”、“香港將爭奪全球虛擬資產中心”的評論;並認為是特區政府為彌補新冠疫情“丟失的三年”而在金融科技領域奮起直追的表現。
在金融科技領域,香港曾一度被認為“有金融沒科技”:擁有一個龐大的金融產業,但金融科技的發展相比內地卻十分有限。特區政府則扮演引導角色,更多由市場和資本自行選擇,輔以嚴格的監管。香港的科研能力雖不弱,但研發專案回報期長,因此不是傳統資本投資的重點。然而過去五、六年間,在內地金融科技的巨大影響下,香港開始奮起直追,特區政府表現出對金融科技創新的大力支持,推出了多個具體措施,配備系統及資源,讓銀行業及支付公司對新產品和服務的概念驗證試驗,在傳統金融科技領域取得相當進步,包括成功發行虛擬銀行牌照、出臺對支持支付、財富管理和保險科技創新的具體細則等等。
最近幾年,在區塊鏈、元宇宙、Web3.0等新概念和創新熱潮的推動下,各國開始將金融創新注意力轉移到虛擬經濟領域。在亞洲之內,希望成為全球加密金融中心、虛擬資產中心的城市(國家)就包括但不限於新加坡、首爾、東京、曼谷等。今年以來,香港政府多位官員不斷發聲,尋求發展加密金融和數字資產行業。此次《有關香港虛擬資產發展的政策宣言》的發佈,表明香港力圖與新加坡等城市爭奪全球虛擬資產中心地位。
從香港支持金融創新的歷程來看,香港的金融科技雖不是面面俱到,但有突出特點。特區政府曾經一度將發展理念定位於:憑藉自身優勢,成為金融科技公司提供服務的市場,並成為內地金融科技邁向國際的起步點;利用技術成為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可信賴的橋樑。隨著金融創新領域的快速變化,香港對自身金融科技的定位也在調整。此次對虛擬資產金融化的開放態度表明特區政府發展理念轉向虛擬資產的金融創新、建立全球加密資產中心,成為內地與境外虛擬金融資產創新市場的橋樑。也預期會吸引更多專案、人才和資產進行創新嘗試。
图/《有关香港虚拟资产发展的政策宣言》封面
#01
金融和金融科技是香港的优势,
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香港金融體系龐大,貫通東西方;金融服務占本港生產總值接近二成上下,影響巨大。香港曾被譽為“流量之地”:每天有巨量的錢流、人流和資訊流經過,全世界主要金融機構區域總部在此聚集,金融生態非常完整,是金融科技的天然試驗場。
近年來由於新冠疫情影響,香港流失大量金融優勢,對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造成巨大衝擊。然而,香港仍然具備金融開放和創新的堅固基因,包括重視信譽的商業文化、透明的法規及健全的監管、注重資訊安全;同時,作為進入亞洲市場的戰略高地,香港稅制簡單,稅率較低,擁有世界級的商業基礎設施,以及大批專業金融人才;此外,香港擁有豐富的金融業態,包括風險投資、私募基金、對沖基金、主權基金、以及傳統產業基金等等;除私人資本外,特區政府也提供基金支持金融科技發展,如香港創新科技署的科技支持計畫,每年均撥款上億港元作為金融科技基金扶植相關創新——這些深厚根基均有利於在恢復開放的情況下迅速恢復,助力金融科技繼續規範發展。
雖然在開拓客源方面,香港本土仍只是一個小市場,但由於背靠內地市場,香港同內地緊密合作的橋樑地位非常突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被納入國家戰略,為香港發展帶來不可錯失的新機遇,香港在金融、專業服務和國際聯繫方面可協助推動大灣區產業升級轉型發展,其中金融科技是香港參與重點。在金融科技周開幕兩周前,2022年10月16日,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隨筆《香港的創科發展》中表示“創新科技是推動經濟革新、加速發展和擴大發展容量的核心驅動力,也是主導各地未來興衰的決定性因素”。2021年11月,在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論壇上,陳茂波表示香港在大灣區“金融+科技”領域的定位清晰,香港的金融場景,加上數字人民幣、跨境金融、科技融資、資產管理等領域的發展,“未來應以更暢通的跨境資金流為目標,以促通內外迴圈的流動”。
#02
香港金融科技领域发展历程和成绩
經過幾年的探索和發展,香港金融科技穩步發展,已形成充滿活力的生態系統,目前已有逾600家金融科技公司,約三分之一來自海外;業務涵蓋移動支付、跨境理財、智能投顧、財富及投資管理、合規科技、虛擬資產交易等範疇。回顧近年來香港金融科技領域的發展,可見其一直遵循圍繞自身優勢、在重視合規和預防風險的前提下穩步發展的特點。
2016年開始,香港的移動支付領域開始快速發展,呈現出“多元相容、多樣生態、多種支付方式共存”的特點,支付生態極具包容性。金管局自2016年起兩度批出SVF(儲值支付工具)牌照,允許支付公司進行個人對個人(P2P)轉賬、購物付款等服務,目前香港共有16家持牌SVF。隨著移動支付服務提供商逐漸增多,金管局提出聚合支付解決方案,於2018年9月推出“快速支付系統(Faster Payment System)”,開放給所有銀行和持牌支付公司,提供跨行跨營運商、年中無休的即時轉帳服務。目前,香港個人對個人、個人對企業、企業對企業,只需一個手機號碼或電郵地址,就可以即時以港元或人民幣調撥資金。香港屆時將會做到電子支付即時全接通。同時,為促進引入虛擬銀行,金管局於2018年5月30日發出《虛擬銀行的認可》指引修訂本,闡釋金管局的發牌原則。自2018年以來,金管局已發出八個虛擬銀行牌照,全面引入虛擬銀行,推動香港邁向智慧銀行新紀元。
在跨境電商領域,香港作為自由港,仍有開放市場、高效物流、金融自由、稅務法律清晰、貨幣自由兌換等明顯優勢,在過去五、六年吸引了大量跨境支付市場參與者,包括PayPal、WF(World First)、Payonneer等等。香港近來出現相當數量跨境支付公司,包括本土公司如sky易、Vcan、中國支付通(smart pay),也包括國內支付公司的香港子公司如連連科技(香港)等。
在證券支付結算領域,由於香港資本市場發達,金融產品種類繁多,再加上滬港通、深港通、以及債券通的開通,香港在過去幾年中發力建設現代化交易後處理平臺。港交所早在2016年便開始探索利用區塊鏈重組各大交易平臺,為成為中國國際支付和證券交易結算中心的地位做準備。
財富科技方面,香港已經在資管領域大量應用科技,尤其是電腦化的交易和投資;並有相當數量的演算法交易對沖基金、量化基金、和智能投顧。除資產管理外,香港是亞洲最發達的保險市場之一,香港保監會非常重視保險科技方面的跨境合作,為互聯網保險銷售公司(如眾安保險等線上保險公司)申請牌照特設快速通道。
在加密資產領域,香港一直以來對加密資產行業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在新冠疫情爆發前曾擁有蓬勃的虛擬資產生態圈,從大型加密貨幣交易所、加密資產資產管理、以至貿易金融領域都有廣泛採用DLT(分佈式帳本技術)的實際範例。香港曾經被加密業界譽為“世界加密首都”,全球大型加密資產交易平臺BitMEX、FTX等都誕生於香港並蓬勃發展。然而由於新冠疫情和相對新加坡等地更為嚴格的防疫措施,過去兩年大量加密領域創業公司將總部轉移至新加坡。在加密資產領域,香港的監管理念和市場根基並無顯著變化,在疫情緩解和重新開放的條件下,預期會很快恢復之前節奏。
與此同時,央行數字貨幣和數字港元研發和試驗也在香港有了實質進展。10月26日,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聯同國際結算銀行創新樞紐(創新樞紐)轄下香港中心、泰國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及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中央銀行發佈題《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專案:以央行數字貨幣連接經濟》(《Project mBridge:Connecting economies through CBDC》)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闡述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專案(以下簡稱“數字貨幣橋”)的試行成果及收穫。
10月21日,國際清算銀行香港中心、香港金融管理局、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宣佈完成零售央行數字貨幣(CBDC)系統。成功建立全棧、前端和後端的央行數字貨幣(CBDC)系統,包括批發銀行間系統和零售電子錢包系統;並計畫推出兩種不同類型的數字貨幣——仲介CBDC(央行直接負債),和CBDC支持的穩定幣(發行銀行的負債,支持資產由央行持有)。
在剛剛結束的一年一度的香港金融科技周上,特區政府將於金融科技周發佈有關虛擬資產在香港發展的政策宣言,內容涵蓋願景和策略、監管制度、對於開放投資者接觸虛擬資產的態度。政策宣言清晰表達政府立場,向全球業界展示香港發展成國際虛擬資產中心的願景。
#03
香港争夺全球虚拟资产中心地位的监管环境和挑战
在監管環境方面,香港是個相對“寬進嚴出”市場。在香港成立有限公司容易,但要向政府申請特定經營牌照卻相對困難:從銀行、保險、證券牌照,到的士牌、小販牌、酒牌等等不一而足。迄今為止,在金融科技領域,移動支付需要向金管局(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申請“儲值支付工具(SVF)”牌照;小貸公司、財務公司、或融資相關業務等需要向警務處申請放債人牌照,對於智能投顧等財富管理類金融科技要遵守證監會“投資者風險識別”的嚴格規定,按照業務性質,可能需持“提供資產管理服務第九類牌照”。而無論何種業務,均要遵守認識客戶(KYC)、反洗錢(AML)、個人資訊隱私保護等基本法規。
客觀來看,較完善清晰的監管體系和定位,有助於金融科技的有序發展。香港金融發展局、香港投資推廣署、香港金融科技協會、金管局、保監處、證監會等機構各司其職,從不同領域發展和規範市場,支持金融科技發展。金管局與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ASTRI)合作成立金融科技創新中心,配備系統及資源,讓銀行業及支付公司對新產品和服務的概念驗證試驗。金管局推出監管沙盒(FinTech Supervisory Sandbox),讓銀行試點技術和應用,不受現有法規約束。
而在虛擬資產監管領域,目前在全球257個國家和地區中,加密資產在130多個國家合法,十幾個國家禁止或受到嚴格限制。在主要國家中,美國是最早對加密資產進行牌照管理的國家。NYDFS(紐約州金融服務管理局)早在2015年就確定了關於加密貨幣相關的監管框架BitLicense,這是美國各州對加密貨幣監管要求最嚴格的法規之一。在美國的法律體系中,監管機構建議使用“三同”原則(相同業務,相同風險,相同規則),若無加密貨幣針對性的法規,建議結合業務套用已有法案要求進行監管。此外,美國金融犯罪執法局設置了MSB(Money Services Business)牌照,管理包括加密貨幣在內的貨幣交易、轉移、初次代幣發行(ICO)等有關業務;美國證監會則將ICO和加密資產ETF等證券類業務納入監管範圍。
日本也是率先將加密資產納入法律體系進行規範化管理的國家。2017年頒佈的《資金結算法案》和《支付服務法》承認加密貨幣為合法貨幣,並規定了加密貨幣交易所的運營標準。新加坡對金融科技的監管採取“風險導向”原則,早在2013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便借助《證券和期貨條法》及《財務顧問法》等傳統法律,陸續出臺多項政策,將具有證券性質的加密資產納入監管範圍,並對所有通過ICO發行的加密貨幣進行反洗錢和打擊恐怖主義融資的監管。
相比之下,香港則一直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力求在維持安全高效金融體系與支持金融創新之間取得適當平衡,並在制定監管制度的細節時保持適當的靈活性。
香港對於加密資產的監管起初只有在其發行條款類似於“證券”、或其交易在“期貨合約”範圍內時,才屬於證監會的監管範圍。自2018年11月起,證監會開始通過處理虛擬資產的管理和分銷問題,擴大對虛擬資產及其服務提供商的監管。香港證監會(SFC)於2019年發佈發表立場書,就提供證券型虛擬資產或代幣交易服務的平臺制定發牌制度,以“自願發牌制度”將證券型加密貨幣業務納入監管沙盒。為虛擬資產交易平臺設立了一個新的監管框架。2020年底,加密資產交易所OSL獲SFC頒發第1、7類牌照,並在上線了首個證券型代幣BCAP。
然而與美、日、新等國相比,香港的監管條例和審核標準尚不夠清晰,在政策的開放力度上不及新、韓等國。雖然SFC的“監管沙盒”為加密資產企業提供了一個在監管下測試產品和運作模式的安全空間,但在測試期結束後,由於依然缺少明確的相關法律法規,專案很難融入傳統金融市場。
今年以來,特區政府開始為加密資產行業監管政策設立中長期發展目標,進一步明確監管框架和法律指引,給投資者及從業者一個穩定的預期和清晰的方向。香港財庫局於2021年成公眾諮詢,計畫建立強制性的加密資產服務提供商發牌制度,將加密資產行業全面納入監管體系。2022年10月21日,香港證監會表示考慮允許散戶投資者直接投資加密資產。與此同時,2022年1月,香港金管局就加密資產和穩定幣發佈討論檔,闡述了金管局就加密資產,尤其是用作支付用途的穩定幣的監管模式的構思,以及“相同風險,相同監管”的原則。
10月31日,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發佈《有關香港虛擬資產發展的政策宣言》,就虛擬資產行業在香港的發展,闡明香港特區政府的政策立場和方針,表示將加緊籌備新虛擬資產服務提供者發牌制度,就零售投資者可買賣虛擬資產的適當程度展開公眾諮詢,對香港引入虛擬資產交易所買賣基金(ETF)持開放態度。
#04
评述
香港此次政策宣言清晰表達政府立場,向全球業界傳達成為國際虛擬資產中心的願景和探索金融創新的決心,給了在加密資產領域的創業團隊很大的信心和鼓舞。正如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隨筆《香港的創科發展》中所表:“科技的發展都有過程,成功的故事總有曲折”。雖然面臨激烈競爭和挑戰,香港在市場流動性、監管環境和人才三大要素中依然具備穩固基礎。後續緊密可關注特區政府出臺相關法規和監管細則、配套措施的進一步落地,回歸開放包容、良性競爭的經濟中心,成功搭建連接中國和世界虛擬經濟的橋樑。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