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夺全球虚拟资产中心:香港的成绩、根基和挑战 | 热点评述
10月31日,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财库局”)在一年一度的香港金融科技周上正式发布《有关香港虚拟资产发展的政策宣言》,就虚拟资产行业在香港的发展,阐明香港特区政府的政策立场和方针。宣言欢迎金融科技和虚拟资产人才汇聚香港,并表示将“加紧筹备新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发牌制度,就零售投资者可买卖虚拟资产的适当程度展开公众咨询,对香港引入虚拟资产交易所买卖基金(ETF)持开放态度”。财库局还传递出将把握虚拟资产技术优势推出试验计划,包括NFT、绿色债券代币和数码港元;也可能基于数字法币(数码港元)进行虚拟资产设计和交易等信息。
宣言传递出来的信息在香港内外加密资产、甚至更广泛的金融科技业界引起不小反响。媒体和业界纷纷给出“香港金融‘大开放’”、“香港将争夺全球虚拟资产中心”的评论;并认为是特区政府为弥补新冠疫情“丢失的三年”而在金融科技领域奋起直追的表现。
在金融科技领域,香港曾一度被认为“有金融没科技”:拥有一个庞大的金融产业,但金融科技的发展相比内地却十分有限。特区政府则扮演引导角色,更多由市场和资本自行选择,辅以严格的监管。香港的科研能力虽不弱,但研发项目回报期长,因此不是传统资本投资的重点。然而过去五、六年间,在内地金融科技的巨大影响下,香港开始奋起直追,特区政府表现出对金融科技创新的大力支持,推出了多个具体措施,配备系统及资源,让银行业及支付公司对新产品和服务的概念验证试验,在传统金融科技领域取得相当进步,包括成功发行虚拟银行牌照、出台对支持支付、财富管理和保险科技创新的具体细则等等。
最近几年,在区块链、元宇宙、Web3.0等新概念和创新热潮的推动下,各国开始将金融创新注意力转移到虚拟经济领域。在亚洲之内,希望成为全球加密金融中心、虚拟资产中心的城市(国家)就包括但不限于新加坡、首尔、东京、曼谷等。今年以来,香港政府多位官员不断发声,寻求发展加密金融和数字资产行业。此次《有关香港虚拟资产发展的政策宣言》的发布,表明香港力图与新加坡等城市争夺全球虚拟资产中心地位。
从香港支持金融创新的历程来看,香港的金融科技虽不是面面俱到,但有突出特点。特区政府曾经一度将发展理念定位于:凭藉自身优势,成为金融科技公司提供服务的市场,并成为内地金融科技迈向国际的起步点;利用技术成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可信赖的桥梁。随着金融创新领域的快速变化,香港对自身金融科技的定位也在调整。此次对虚拟资产金融化的开放态度表明特区政府发展理念转向虚拟资产的金融创新、建立全球加密资产中心,成为内地与境外虚拟金融资产创新市场的桥梁。也预期会吸引更多项目、人才和资产进行创新尝试。
图/《有关香港虚拟资产发展的政策宣言》封面
#01
金融和金融科技是香港的优势,
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香港金融体系庞大,贯通东西方;金融服务占本港生产总值接近二成上下,影响巨大。香港曾被誉为“流量之地”:每天有巨量的钱流、人流和信息流经过,全世界主要金融机构区域总部在此聚集,金融生态非常完整,是金融科技的天然试验场。
近年来由于新冠疫情影响,香港流失大量金融优势,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造成巨大冲击。然而,香港仍然具备金融开放和创新的坚固基因,包括重视信誉的商业文化、透明的法规及健全的监管、注重资讯安全;同时,作为进入亚洲市场的战略高地,香港税制简单,税率较低,拥有世界级的商业基础设施,以及大批专业金融人才;此外,香港拥有丰富的金融业态,包括风险投资、私募基金、对冲基金、主权基金、以及传统产业基金等等;除私人资本外,特区政府也提供基金支持金融科技发展,如香港创新科技署的科技支持计划,每年均拨款上亿港元作为金融科技基金扶植相关创新——这些深厚根基均有利于在恢复开放的情况下迅速恢复,助力金融科技继续规范发展。
虽然在开拓客源方面,香港本土仍只是一个小市场,但由于背靠内地市场,香港同内地紧密合作的桥梁地位非常突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被纳入国家战略,为香港发展带来不可错失的新机遇,香港在金融、专业服务和国际联系方面可协助推动大湾区产业升级转型发展,其中金融科技是香港参与重点。在金融科技周开幕两周前,2022年10月16日,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随笔《香港的创科发展》中表示“创新科技是推动经济革新、加速发展和扩大发展容量的核心驱动力,也是主导各地未来兴衰的决定性因素”。2021年11月,在第二屆粵港澳大湾区发展论坛上,陈茂波表示香港在大湾区“金融+科技”领域的定位清晰,香港的金融场景,加上数字人民币、跨境金融、科技融资、资产管理等领域的发展,“未来应以更畅通的跨境资金流为目标,以促通内外循环的流动”。
#02
香港金融科技领域发展历程和成绩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发展,香港金融科技稳步发展,已形成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目前已有逾600家金融科技公司,约三分之一来自海外;业务涵盖移动支付、跨境理财、智能投顾、财富及投资管理、合规科技、虚拟资产交易等范畴。回顾近年来香港金融科技领域的发展,可见其一直遵循围绕自身优势、在重视合规和预防风险的前提下稳步发展的特点。
2016年开始,香港的移动支付领域开始快速发展,呈现出“多元兼容、多样生态、多种支付方式共存”的特点,支付生态极具包容性。金管局自2016年起两度批出SVF(储值支付工具)牌照,允许支付公司进行个人对个人(P2P)转账、购物付款等服务,目前香港共有16家持牌SVF。随着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逐渐增多,金管局提出聚合支付解决方案,于2018年9月推出“快速支付系统(Faster Payment System)”,开放给所有银行和持牌支付公司,提供跨行跨营运商、年中无休的即时转帐服务。目前,香港个人对个人、个人对企业、企业对企业,只需一个手机号码或电邮地址,就可以实时以港元或人民币调拨资金。香港届时将会做到电子支付实时全接通。同时,为促进引入虚拟银行,金管局于2018年5月30日发出《虚拟银行的认可》指引修订本,阐释金管局的发牌原则。自2018年以来,金管局已发出八个虚拟银行牌照,全面引入虚拟银行,推动香港迈向智慧银行新纪元。
在跨境电商领域,香港作为自由港,仍有开放市场、高效物流、金融自由、税务法律清晰、货币自由兑换等明显优势,在过去五、六年吸引了大量跨境支付市场参与者,包括PayPal、WF(World First)、Payonneer等等。香港近来出现相当数量跨境支付公司,包括本土公司如sky易、Vcan、中国支付通(smart pay),也包括国内支付公司的香港子公司如连连科技(香港)等。
在证券支付结算领域,由于香港资本市场发达,金融产品种类繁多,再加上沪港通、深港通、以及债券通的开通,香港在过去几年中发力建设现代化交易后处理平台。港交所早在2016年便开始探索利用区块链重组各大交易平台,为成为中国国际支付和证券交易结算中心的地位做准备。
财富科技方面,香港已经在资管领域大量应用科技,尤其是电脑化的交易和投资;并有相当数量的算法交易对冲基金、量化基金、和智能投顾。除资产管理外,香港是亚洲最发达的保险市场之一,香港保监会非常重视保险科技方面的跨境合作,为互联网保险销售公司(如众安保险等线上保险公司)申请牌照特设快速通道。
在加密资产领域,香港一直以来对加密资产行业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在新冠疫情爆发前曾拥有蓬勃的虚拟资产生态圈,从大型加密货币交易所、加密资产资产管理、以至贸易金融领域都有广泛采用DLT(分布式账本技术)的实际范例。香港曾经被加密业界誉为“世界加密首都”,全球大型加密资产交易平台BitMEX、FTX等都诞生于香港并蓬勃发展。然而由于新冠疫情和相对新加坡等地更为严格的防疫措施,过去两年大量加密领域创业公司将总部转移至新加坡。在加密资产领域,香港的监管理念和市场根基并无显著变化,在疫情缓解和重新开放的条件下,预期会很快恢复之前节奏。
与此同时,央行数字货币和数字港元研发和试验也在香港有了实质进展。10月26日,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联同国际结算银行创新枢纽(创新枢纽)辖下香港中心、泰国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央银行发布题《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以央行数字货币连接经济》(《Project mBridge:Connecting economies through CBDC》)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阐述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以下简称“数字货币桥”)的试行成果及收获。
10月21日,国际清算银行香港中心、香港金融管理局、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宣布完成零售央行数字货币(CBDC)系统。成功建立全栈、前端和后端的央行数字货币(CBDC)系统,包括批发银行间系统和零售电子钱包系统;并计划推出两种不同类型的数字货币——中介CBDC(央行直接负债),和CBDC支持的稳定币(发行银行的负债,支持资产由央行持有)。
在刚刚结束的一年一度的香港金融科技周上,特区政府将于金融科技周发布有关虚拟资产在香港发展的政策宣言,内容涵盖愿景和策略、监管制度、对于开放投资者接触虚拟资产的态度。政策宣言清晰表达政府立场,向全球业界展示香港发展成国际虚拟资产中心的愿景。
#03
香港争夺全球虚拟资产中心地位的监管环境和挑战
在监管环境方面,香港是个相对“宽进严出”市场。在香港成立有限公司容易,但要向政府申请特定经营牌照却相对困难:从银行、保险、证券牌照,到的士牌、小贩牌、酒牌等等不一而足。迄今为止,在金融科技领域,移动支付需要向金管局(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申请“储值支付工具(SVF)”牌照;小贷公司、财务公司、或融资相关业务等需要向警务处申请放债人牌照,对于智能投顾等财富管理类金融科技要遵守证监会“投资者风险识别”的严格规定,按照业务性质,可能需持“提供资产管理服务第九类牌照”。而无论何种业务,均要遵守认识客户(KYC)、反洗钱(AML)、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等基本法规。
客观来看,较完善清晰的监管体系和定位,有助于金融科技的有序发展。香港金融发展局、香港投资推广署、香港金融科技协会、金管局、保监处、证监会等机构各司其职,从不同领域发展和规范市场,支持金融科技发展。金管局与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ASTRI)合作成立金融科技创新中心,配备系统及资源,让银行业及支付公司对新产品和服务的概念验证试验。金管局推出监管沙盒(FinTech Supervisory Sandbox),让银行试点技术和应用,不受现有法规约束。
而在虚拟资产监管领域,目前在全球257个国家和地区中,加密资产在130多个国家合法,十几个国家禁止或受到严格限制。在主要国家中,美国是最早对加密资产进行牌照管理的国家。NYDFS(纽约州金融服务管理局)早在2015年就确定了关于加密货币相关的监管框架BitLicense,这是美国各州对加密货币监管要求最严格的法规之一。在美国的法律体系中,监管机构建议使用“三同”原则(相同业务,相同风险,相同规则),若无加密货币针对性的法规,建议结合业务套用已有法案要求进行监管。此外,美国金融犯罪执法局设置了MSB(Money Services Business)牌照,管理包括加密货币在内的货币交易、转移、初次代币发行(ICO)等有关业务;美国证监会则将ICO和加密资产ETF等证券类业务纳入监管范围。
日本也是率先将加密资产纳入法律体系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国家。2017年颁布的《资金结算法案》和《支付服务法》承认加密货币为合法货币,并规定了加密货币交易所的运营标准。新加坡对金融科技的监管采取“风险导向”原则,早在2013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便借助《证券和期货条法》及《财务顾问法》等传统法律,陆续出台多项政策,将具有证券性质的加密资产纳入监管范围,并对所有通过ICO发行的加密货币进行反洗钱和打击恐怖主义融资的监管。
相比之下,香港则一直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力求在维持安全高效金融体系与支持金融创新之间取得适当平衡,并在制定监管制度的细节时保持适当的灵活性。
香港对于加密资产的监管起初只有在其发行条款类似于“证券”、或其交易在“期货合约”范围内时,才属于证监会的监管范围。自2018年11月起,证监会开始通过处理虚拟资产的管理和分销问题,扩大对虚拟资产及其服务提供商的监管。香港证监会(SFC)于2019年发布发表立场书,就提供证券型虚拟资产或代币交易服务的平台制定发牌制度,以“自愿发牌制度”将证券型加密货币业务纳入监管沙盒。为虚拟资产交易平台设立了一个新的监管框架。2020年底,加密资产交易所OSL获SFC颁发第1、7类牌照,并在上线了首个证券型代币BCAP。
然而与美、日、新等国相比,香港的监管条例和审核标准尚不够清晰,在政策的开放力度上不及新、韩等国。虽然SFC的“监管沙盒”为加密资产企业提供了一个在监管下测试产品和运作模式的安全空间,但在测试期结束后,由于依然缺少明确的相关法律法规,项目很难融入传统金融市场。
今年以来,特区政府开始为加密资产行业监管政策设立中长期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监管框架和法律指引,给投资者及从业者一个稳定的预期和清晰的方向。香港财库局于2021年成公众咨询,计划建立强制性的加密资产服务提供商发牌制度,将加密资产行业全面纳入监管体系。2022年10月21日,香港证监会表示考虑允许散户投资者直接投资加密资产。与此同时,2022年1月,香港金管局就加密资产和稳定币发布讨论文件,阐述了金管局就加密资产,尤其是用作支付用途的稳定币的监管模式的构思,以及“相同风险,相同监管”的原则。
10月31日,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发布《有关香港虚拟资产发展的政策宣言》,就虚拟资产行业在香港的发展,阐明香港特区政府的政策立场和方针,表示将加紧筹备新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发牌制度,就零售投资者可买卖虚拟资产的适当程度展开公众咨询,对香港引入虚拟资产交易所买卖基金(ETF)持开放态度。
#04
评述
香港此次政策宣言清晰表达政府立场,向全球业界传达成为国际虚拟资产中心的愿景和探索金融创新的决心,给了在加密资产领域的创业团队很大的信心和鼓舞。正如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随笔《香港的创科发展》中所表:“科技的发展都有过程,成功的故事总有曲折”。虽然面临激烈竞争和挑战,香港在市场流动性、监管环境和人才三大要素中依然具备稳固基础。后续紧密可关注特区政府出台相关法规和监管细则、配套措施的进一步落地,回归开放包容、良性竞争的经济中心,成功搭建连接中国和世界虚拟经济的桥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