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旧文:我在深圳当市长
2022-11-19 18:24:42
·
金融人事mini
·
李子彬
作者李子彬的身份背景非常特别,他是终身深圳市民,曾在1995-2000年期间担任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在深圳的关键转型阶段任职5年半,他见证了深圳市政府“第二次创业”的重要历史。书中不仅讲述了深圳城市发展的磨砺征程,展现出“刀口向内”的政府改革魄力,也首次披露了当年深圳救华为的往事,为选一个副市长惊动国务院高层的秘闻,告别荔枝节转战高交会的努力……1997年6月29日(注意时间点,7.1香港回归前),途径深圳的中央领导派秘书通知李子彬去领导房间汇报工作。中央领导听完主要数据,做了概括——“三个特区加起来才等于半个深圳。”1980年到1996年,深圳特区的国内、境外资金累计投资2800亿元,形成了城市的经济规模。一是改革开放与邓小平理论,没有这个基础,就没有经济特区的产生;二是市几届领导班子坚持把发展“工业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四是得益于中央给予的优惠政策扶持,以及毗邻香港的地理位置优势。1995年4月,深圳开始了“第二次创业”,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目标。作为“班长”,李子彬市长要物色一位理想的副市长人选。当时还缺一位分管财政、税务、教育和联系金融机构工作的副市长。所以,他认为提名人选最好是金融界的行家、专家。如果找不到,宁愿空缺也不将就。李子彬第一个想到的是时任平安保险公司董事长的马明哲。于是,他邀请马明哲到办公室来,告诉对方这份工作的重要性和为什么适合,两人谈了一个多小时。马明哲感受到了市领导的器重,但心里定不下如何选择,紧张得蓝衬衫后背都湿透了。第二天一早8点,马明哲就来到市长办公室,“我妈说,副市长的工作,各方面协调量很大,你嘴笨,干不了,你把平安保险公司干好,就很不错了。”1999年,正当华为公司蒸蒸日上之际,所有客户却收到一份“华为拖欠工资,资不抵债”的诬告信,这使得华为几个月内没有订单。华为总裁任正非、副总裁孙亚芳写信给李子彬市长,请求给予帮助和支持。为此,李子彬专程赴北京面见一位国务院领导,介绍了华为公司的情况。建议领导批示给国家审计署,牵头组织财政部、银行、工商局、税务局等部门,共同组成联合审计组到华为进行审计。市场只相信事情的真相,公布审计结果后,诬告信就会现出原形,华为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国务院领导说,“子彬同志,为一家民营企业的困难找我的,你是第一个。”李子彬从1994年到深圳任职,直到2005年从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岗位上退休,与任正非常在工作场合见面,却是“君子之交淡如水”。退休后,李子彬有一次在美国考察。酒店突然有人敲门,一开门,竟是任正非。任正非说,华为的人懂得感恩。你现在退休了,我请你吃饭,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在那个年代,深圳的重要课题之一是改变劳动密集型的“三来一补”企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1998年,一次在外地的考察中,李子彬与市委书记吃早餐前聊起大连的国际服装节,很自然地说起了深圳的市节——荔枝节。荔枝节办了10年,初衷是开展经贸和文化联谊活动,加强与港澳台地区、企业的感情联络,对于招商引资、加强对外交流方面有积极作用。但是现在规模越搞越大,花钱越来越多,效果却没有那么明显了。“深圳能不能停办荔枝节,新办一个与高科技有关的节?”就这样,聊天聊停了荔枝节。后来在各方支持下,决定筹办“中国高科技交易会”,简称高交会。一是要让科研成果的供应方和需求方都参加,深圳当好“经纪人”;二是把集中交易和网上交易结合起来,办成“永不落幕”的高交会;五是邀请港澳台科技界、企业界参加,打造成为海峡两岸高新技术成果交流、产业合作的盛会。最终,首届高交会正式开幕,并见证了深圳创新的力量:大族激光获得1000万的订单,马化腾带着QQ前身OICQ拿到一笔关键投资220万美元,新加坡投资机构与中国科技开发院等投资2.5亿元建立医药科技发展公司……朱镕基总理亲自“站台”高交会,亮明了“国家态度”,高交会从此一炮打响。创业投资,是发展高新技术的推手。90年代,美国的纳斯达克风靡全球,而国内还没有诞生一支创投基金。为了创立深创投,深圳市政府出资5亿元,从社会募资2亿元,还从上海挖到了申银万国证券前CEO阚治东。解决了钱和人的问题,李子彬市长给深创投交代了一个经营方针: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按经济规律办事、向国际惯例靠拢。立足深圳,面向全国,政府不塞项目不塞人,让这个国有创投公司放开手脚,炼成“中国创投的领头羊”。后来因为公司业绩好,领导班子和员工薪酬让一些人眼红。有人提议将“投资收益的8%奖励给公司全体员工”降为“5%”,理由是降低其他国企员工心理的不平衡。“定下的规矩说改就改,是不讲信用,会严重影响员工积极性。”到了2014年,深创投已经是全国三分天下有其一,并因此成为哈佛大学商学院的研究案例。从2016年起,深创投实行新的薪酬体系,把投资净收益的10%奖励给全体员工。“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深圳在改革开放几十年间,金融业白手起家,杀出一条血路。国家给予深圳经济特区在资金、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以及金融机构审批四个方面不少特殊金融政策。全国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第一家中外合资财务公司、第一家由企业法人持股的商业银行、第一家证券公司等,有100多个金融领域的“全国第一”诞生在深圳。许多成功经验陆续向全国推广、普及。深圳银行积极配合住房改革,大力推进住房商品化,适时推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中国平安等公司也成为一家全国性的保险公司,金融业渗透到居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各个层面。纵观世界历史,金融中心从来不是自封的,也不能靠行政手段规划而成,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要素条件。目前来看,深圳作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雏形已现。未来一定会更好。1995年底,深圳常住人口加上流动人口已经接近400万人。深圳未雨绸缪,积极谋划应对全世界大城市的通病之一——交通堵塞问题。尽快修建地铁,是深圳的发展现实需要。然而,当时国务院明确规定:只允许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建地铁。于是,从1995年12月到1997年6月,李子彬曾先后向4位中央领导汇报深圳建设地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城市建设地铁应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确实需要。二是该城市的财政状况好,有足够的资金来源,不向国家伸手要钱。深圳人口近400万,到2000年预计会达到800-1000万人,确实需要地铁。另外,深圳的财政状况好,金融业的市场化程度高,有能力完全解决建设地铁的资金问题。所以请求国家能够开一个特例,允许深圳市建设地铁,希望国务院准予立项。”最终,在几任市委、市政府领导努力和付出下,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深圳人终于乘坐上了自己城市里的地铁!回顾历史看今天,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国家对于深圳这座城市寄予的厚望,不吝对深圳释放各种自主权与政策特例,一以贯之。短短四十年,深圳的变化巨大,从边陲渔村成长为示范区国际都市。但在高大上的炫目表象之下,深圳的血脉里仍流淌着那份最初的纯真。像书中所描述的90年代深圳一样,今天的深圳依然有大比例的青年,依然重视科技、金融、教育,依然保持着热血昂扬的状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