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圈顶流齐聚海南自贸港,50位“新财富最佳私募投资经理”解密市场方向,吴晓求、巴曙松等大咖讲了这些干货
12月29日至30日,自贸港金融论坛暨第三届新财富最佳私募颁奖典礼在海口举行,第三届新财富最佳私募首次集体亮相。
本次论坛以“汇力成金,融通世界”为主题,来自百家头部证券私募、股权私募、银行私行/银行理财子、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上市公司的资本圈顶流,众多高水平专家、学者,50位“新财富最佳私募投资经理”,10家“新财富最佳私募管理人”,齐聚“椰城”海口,围绕投资“困难模式”之下的破局之道、财富管理发展新机遇、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如何打造自贸港金融聚集效应等话题展开深度交流。
自贸港金融论坛纵论金融聚集效应
本论坛由海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主办,海南自由贸易港金融发展中心、新财富联合承办。
海南省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沈丹阳,海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管毅等领导出席论坛并致辞。
沈丹阳表示,海南正在加快落实海南自贸港建设总体方案,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22年前11个月,海南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826亿元,同比增长40%,快于全国31%的增速,增速在全国排名第三。其中,出口增长116%,快于全国104%的增速,增速全国排名第一。
金融业是海南自贸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自贸港金融业始终聚焦服务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服务实体经济两大使命,在多项改革政策的加持下,在跨境直接投资金融要素市场和区域性离岸贸易中心建设等多个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例如,2022年海南首次在香港成功发行50亿元离岸人民币债券,首次拥有了省级政府母基金,海南企业首次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海南首支公募基金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复设立,自贸港金融政策红利正在持续释放。
海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管毅指出,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国家的重大战略,海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坚定不移地推进金融改革开放,保持海南金融业稳健运行。2022年,汇丰银行、广发银行、海口分行、泰康养老、太平财险、紫荆财险、中航安盟财险海南分公司相继运行开业,汇百川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获批设立,实现海南公募基金法人机构零的突破。截至2022年11月末,全省共有私募基金机构581家,比年初增加294家,基金规模2104亿元,比年初增加578亿元,私募基金快速增长,自贸港开放发展迎来了新局面。
海南自贸港在资产管理方面有成本优势、跨境优势、区位优势、制度优势等独特优势。下一步,海南将继续畅通与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相匹配的高效率跨境资金自由流动体系,将构建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组织体系,完善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金融和服务集成创新体系,加快和国际惯例与交易规则相接轨的要素市场国际化建设,努力建设具有海南特色、体现国际一流水准的自贸港资产管理行业。
在主题发言环节,多位重量级嘉宾分享了对中国金融改革以及海南自由贸易港发展的深度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认为,在人民币没有完全实现自由化的过程中,海南自贸港金融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在海南自由贸易港框架下,金融要高度开放、高度自由化、实现国际化。为实现这一目标,海南必须解放思想、吸引资本、引进人才。
中国金融的市场化改革是海南自由贸易港金融发展的宏观背景。中国金融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市场化程度不高,国际影响力有待提高。中国金融业改革的重点有三:第一,推动金融市场化改革;第二,提高金融的科技性;第三,实现金融的国际化。中国金融未来的目标: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重要的可自由交易的货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这其中包含海南的作用。海南未来应该成为中国金融的离岸中心,我们要为这个目标而努力。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打造中国企业进入东盟的总部基地和东盟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总部基地,成为海南自贸港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从企业层面来讲,建设总部基地有几大需求:政策需求,海南省要尽快出台建设总部基地含金量高的政策,比如落实所得税政策,放宽企业对外投资限制等;服务需求,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多元商事纠纷解决机制,重点完善金融、司法服务体系;以央企为重点,实现总部基地建设的突破。下一步,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最大重点是包括金融业在内的服务业市场开放。对此,有三条建议:尽快将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缩短至30-40项;加快引入国际商务服务规则和中介服务机构;引入香港免税购物的服务体系、标准体系、管理体系。
海南省财金集团董事长林继军介绍,海南省财金集团是2022年初由海南省级财政出资成立的国有独资公司,定位为海南省国有金融资本投资管理平台,以政府投资基金管理、金融股权投资管理和金融创新服务为三大业务方向。海南财金集团出资设立了100亿规模的海南自贸港建设投资基金,定位为省级政府投资母基金。基金围绕着海南自贸港的产业布局,初步测算,撬动了社会资本100亿元,投资领域覆盖南繁育种、高效农业、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海南重点优势产业。海南正在成为新一轮高水平多元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交汇点,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产业发展机会。他表示,在当前的机遇和挑战下,政府投资基金的运作需要因地制宜,既要充分借鉴各地区先进的经验,又要立足海南发展的实际,基于对产业发展规律、海南产业的现状和自贸港的战略定位的深刻理解,打造适合海南发展的基金投资管理和运营体系。
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表示,香港市场具有投资者多元化、国际化的优势,而且与内地建立了独有的沪深港通和债券通等互联互通机制,在连接中国与世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依托好香港这个大平台,可以使海南在自贸港建设的过程中,以一种比较低的成本,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
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随着人民币汇率弹性的逐步提升,人民币波幅在逐年扩大,为发展人民币汇率相关产品提供了更多的市场需求。在帮助市场管理好人民币汇率风险方面,香港和海南自贸区未来都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期间,新财富与海南自由贸易港金融发展中心(简称“海金中心”)、海南财金集团签立战略合作框架,拟建立长期、紧密的全方面战略合作,携手助力海南自贸港发展。
本次论坛圆桌环节,海金中心理事长张旗、海南自贸港金融专家委员会联席主席屠光绍、王忠民、贾康、唐杰,就“解读二十大精神,海南金融业迎来发展新机遇”进行了巅峰对话。
屠光绍认为,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高质量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数字经济,包括现代化的经济体系、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目标和任务都与金融高度相关,赋予金融服务新的历史使命,因为金融是整个国民经济的血液,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所以,我认为,金融在新发展阶段应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结合加快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战略任务,金融方面就是要强化或者加深对于“自贸港金融域态”的认识,推动自贸港金融发展。自贸港金融的推进着重突出以下几点:一是要对标国际,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二是突出重点,大力推进跨境金融;三是区域聚焦,以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为契机,在东南亚积极布局;四是提高层次,主动引领金融的制度性开放。
王忠民表示,推动自贸港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本聚集,而资本聚集在2022年遇到了庞大的冲击。美元升息缩表,自贸港资本的流动性压力很大。国有资本流入和国有母基金、国有控股集团和新的机构,包括银行理财等资本流入,依然是自贸港必须依赖和运用的。值得注意的是,养老金个人账户的推出,或成为自贸港的增量资金。我们还要聚焦数字金融,自贸港需要具有自己独特的数据中心,独特的数据资产,独特的数据积累和数据前端场景的开发和运用。其次,自贸港发展应该放在全球绿色金融趋势中,促进绿色资产形成和绿色市场交易。
贾康提出,作为研究者,我认为二十大报告最核心的内容可以聚焦在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去实现新的两步走战略目标这个中心任务上。我们必须以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制度创新匹配上科技创新、管理创新、金融创新等,都至关重要。而海南自贸港金融的创新发展既要有创新,又要有监管,需要在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的基础上,按系统论的思维掌握好。
唐杰指出,海南作为一个自由港、自贸区金融中心,适合更加外向、更加离岸。全球化40年,数字化30年,我们发现金融业并未因此走向分散。金融业还是一个高度集聚的,对距离高度敏感的行业。从上海、北京、深圳的金融发展史可以观察到,金融数字化之后,金融业更加聚集。如何鼓励金融企业,吸引更多的创新性金融家,按照中央部署,在新形势大胆探索,进行金融创新,形成符合海南自贸区特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产业链。金融企业互相黏着的,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在全产业链上协同联动创新,就会形成类似于滚雪球的海南金融业的创新聚集。
私募证券基金与资本市场高水平建设论坛:资本大咖共探投资机会
12月29日下午,在“守正创新,私募证券基金与资本市场高水平建设”分论坛上,众多私募大咖、专家学者发表精彩演讲,并连线香港、新加坡分会场,就接下来的投资机会分享了众多干货。
重阳投资董事长王庆表示,2022年对于资本市场来讲是压力巨大的一年,整个市场承受着“3+1”的宏观冲击,“3”指疫情、房地产、俄乌战争,“1”指国际流动性收紧。前者导致“业绩杀”,后者导致“估值杀”。2022年市场出现戴维斯双杀。展望2023年,我们认为基本面将从戴维斯双杀到戴维斯双击。2023年上市公司业绩有望实现5%-10%的正增长,而且2023年一季度很可能是业绩的拐点。美元利率下行,美元汇率强势的结束,有利于提升风险资产的估值。所以,我们对未来资本市场的表现充满期待。
目前来看,我们认为有三类机会:第一,相对短期的机会,就是下一步疫情的修复;第二,相对中期的逻辑,在经济和上市公司业绩初步反弹预期下,已经调整了两年的各类核心资产的机会;第三,符合国家发展方向、政策鼓励方向的长期机会,即双循环、进口替代、自主可控等,尤其是那些没有被市场充分关注的专精特新细分行业。所以,短逻辑、中逻辑、长逻辑在当前都可以提前做布局。
香港交易所中国区上市发行服务部主管韩颖姣(Winnie Han)表示,香港是全球最主要的IPO发行市场之一。2018年,港交所推出上市制度改革,其中包括允许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来香港上市;允许不同投票权架构的公司来香港上市;亦欢迎已经在其他主要市场上市的大中华地区的公司在香港做第二上市。这次改革效果显著,自2018年以来,已有接近200家新经济公司在港交所成功上市。香港市场前三大IPO行业变成以新经济行业为主的资讯科技、消费和医疗保健。与此同时,港股通成交也得到进一步提升,2021年港股通每日成交额达到417亿港元,较2017年增长3倍多。
上海大智慧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方涛分享道,大智慧专注于金融信息服务行业20多年,服务内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在智能化方面,以金融科技的力量,去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和批量化的内容生产;在大数据化方面,致力于公司的企业链和产业链之间的数据打通;在全球化方面,从香港出发,布局了从日本到新加坡的大智慧国际,实现了中国人投资全球和全球人投资中国的信息连接。
本次论坛包含两场主题圆桌,圆桌一围绕“奋进新征程,资产配置主动型策略新格局”的主题,汐泰投资执行董事、投资总监朱纪刚、石锋资产总经理兼基金经理崔红建、康曼德资本董事长丁楹、开思基金董事长陈京伟展开了精彩对话。
朱纪刚认为,2021年以来,整个资本市场大环境不是特别好,主动投资各模式回撤都比较大,量化投资表现相对更好,关于两者的比较也越来越多。我认为主动投资与量化投资不太具有可比性,两者的投资模式是不一样的。拉长时间来看,量化投资也有复合收益好的,也有一般的。与其说量化和主动投资哪个更有优势,谁取代谁,不如说这是不同的投资风格。
崔红建表示,这两年量化投资取得非常不错的业绩,但并不能说量化投资要取代主动投资。从历史来看,任何一种投资方法都有发挥好的时候和不好的时候,其决定因素在于宏观因子。宏观因子就像一个指挥棒,整个市场就在其指挥下翩翩起舞,各种风格、投资工具会在市场的不同阶段此起彼伏。量化往往是在熊市,或者在偏震荡下行的市场中表现比较好。不可否认的是,量化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市场的交易方法,市场变得越来越有效,交易也变得更加左侧。作为主动股票投资者,在交易方法上要做一些调整,去适应新的市场变化。
丁楹指出,量化投资的优势在于能够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信息,快速做出交易决策。而主观投资的优势体现在长期投资和集中度高。主观投资的这个优势从一开始就有,以后也还会存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到这两点:保持宏观思路;长期跟踪公司;深度研究;抓住新事物;提高研究的熟练程度。
陈京伟认为,量化投资是根据过去的波动来衡量风险。主观投资是基于对公司基本面的长期深入研究,对公司业务、治理结构、管理层的风险点有基本了解。我认为主观投资在风险的理解、控制上能做到心里更有底一点。
圆桌二围绕“私募量化基金发展趋势展望”的主题,千象资产合伙人兼总裁吕成涛、上海宽易致睿科技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马良、深圳准星量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汪沛、北京源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罗浩、量客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合伙人李冬昕等展开深度对话。
吕成涛认为,规模是业绩的天敌,近两年我们感受到了来自规模的压力,具体体现在两方面:怎么保住当下规模的业绩;未来的规模扩张问题。我们目前的做法是不断把策略和交易执行做得更加精细,同时在关键时点抑制自己对规模的渴望。多资产、多策略、全天候的策略需求是未来的一个方向。受限于投资工具的有限性,目前国内还无法真正实现这一策略。未来,随着投资工具的不断丰富以及科技的进步,多资产、多策略、全天候的策略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马良表示,无论主观和量化,都存在投资的不可能三角,我们无法兼顾规模收益和稳定性。因此,在提升管理规模的时候,需要提升相应的投资能力,盲目增加规模对投资者不利。量化投资的市场占比是与整个市场的成熟度相关的。在比较中美的量化发展时,我们在衍生品市场的丰富性,交易所的硬件、软件支持方面还有待提高。今年我们也观察到在这些方面国内市场有许多进步,因此对于未来量化的发展我们还是比较乐观的。
汪沛表示,做了自营交易和资产管理后,我才深刻意识到,策略的真正挑战是容量问题。美国的对冲基金达到千亿以上后的规模扩张路径有:培养多位具有不同思维方式的项目经理,投研总监再进行策略和人员的选拔和组合;将交易范围从金融产品拓展至大宗现货交易;兼具量化、主观、宏观、基本面的桥水宏观对冲模式;开发运用到全球市场的方法论和策略;多牌照经营。国内的量化私募想要真正做大规模,一定要主动和监管进行有效沟通,一起研究如何把整个行业做得更加规范。
罗浩认为,中国量化投资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中国的金融改革开放和创新步伐一直在加大,海外私募也加大对中国的布局。我认为,2019至2021年,国内量化行业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虽然,2022年私募行业整体趋势是向下的,随着优秀的量化人才加入中国量化行业大潮,量化行业会有一个调整和再平衡,找到自己的定位,在新的起点再重新出发。
李冬昕表示,量化存在收益率、稳定、规模无法兼得的问题,提高规模容量有几种途径:丰富策略;逐渐降频,做资产配置。我们认为,还是要更关注策略本身的有效性和对风险的控制能力。2022年有一个好的现象,期权工具和品种在不断丰富,这可能为未来的量化交易投资提供更丰富的手段。我们要去拥抱三个“新”:新的环境、新的工具、新的技术。
私募基金行业发展报告重磅推出
本次论坛还重磅推出了《2022私募行业生态发展报告》《2022海南自贸港私募基金发展报告》。
新财富财富管理部总监杨帆表示,在海外主要经济体遭遇流动性收紧和衰退预期、国内疫情反复等影响下,2022年各大类资产表现不佳,投资开启“困难模式”,私募八大策略中仅债券策略、管理期货、相对价值等策略2022年业绩勉强飘红。私募全行业资产管理规模也在2021年上涨62.6%、突破6万亿元之后,2022年缩水5636亿元,同比下降9.2%,结束了此前的扩张模式。
面对“困难模式”下的资金流失,私募管理人纷纷采取措施应对:掀起自购潮,即用自有资金认购旗下产品,试图增强投资者信心;多向操作,有的降低仓位控风险,有的逢低加仓看长期;完善研究框架。随着海内外局势动荡的加剧,私募开始重视对宏观的研究,将地缘政治纳入研究框架;培养长线资金。一方面,通过加强投资者教育、拉长封闭期、设置“软锁定期”等方式鼓励投资者长期投资。另一方面,积极出海募资引入长线资金。
对比本土私募热度的减退,外资私募仍加速布局中国市场。截至2022年12月,外商独资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已有37家,其中100亿以上私募1家,50-100亿元3家,20-50亿元3家。而且,外资私募成立数量近年呈上涨趋势,2019年达到6家。在2022年较为艰难的市场环境下,桥水与本土头部私募同台竞技,成为上半年取得正收益的29家百亿私募之一,或预示外资私募的实力逐渐显现。
面对更强劲且老到的投资对手,国内私募管理人将面临投资者更为严格的比较与打量。而市场的不断变化,又为私募管理人设置了各种关卡,积极完善投资策略、风控措施,搭建有吸引力的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力争较高的胜率和稳定的收益,吸引对自身理念认可的长线资金,才是通关到最后的法宝。
北京琞资商务顾问有限公司CEO孙兴亮分享了《2022海南自贸港私募基金发展报告》。
报告指出,海南注册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资管规模增长开始于2021年,并在当年突破1500亿元,2022年10月突破2000亿元。新注册管理人规模尚小,大多数资管规模为0-5亿元,大机构主要靠迁入。其中,三亚管理人数量最多,为435家,占比74.7%,其次为海口96家。投资者结构方面,海南私募股权基金投资者以金融机构、民营企业、自然人为主。展望未来,海南私募基金管理人注册要求越来越严格,合规运营是2023年的监管重点。海南需要将扶持私募管理人与引导私募基金投资并重。
50位“新财富最佳私募投资经理”集体亮相
12月29日晚,论坛精彩继续,来到新财富最佳私募颁奖环节,50位“新财富最佳私募投资经理”在此次盛会上闪亮登场。
新财富最佳私募评选旨在通过科学评价体系,挖掘优秀投资管理能力、卓越投资理念的私募基金投资经理,促进行业投资管理水平提升,为推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第三届新财富最佳私募评选自2022年1月17日开启之后,经过近7个月的业绩量化指标初筛、私募走访、机构投票等定量、定性评价,最终于8月2日发布结果。在1.77万亿元资金的大比拼中,50位参评人获评为“新财富最佳私募投资经理”,10家私募管理机构获评为“新财富最佳私募管理人”。
2022年,市场在震荡中收官,私募经受住考验,2023年重新出发,开启新征程。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